提升计算能力需学生理解算理、夯实数学基础。“双减”背景下,教学应重“质”而非“量”,既要减少负担,也要适当增加有益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为“双减”落实提供条件,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推动素质教育实施。
一、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现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化教学策略,探讨高效教学模式。但教学面临挑战,需分析现状,研究“双减”要求。
其一,学生负担减轻。教育改革推进,“双减”限制学习时间和作业量。教师需合理安排课程,减少任务量,降低难度。作业减少减轻负担,但复习巩固减少,学习效率降低。
其二,课堂效率提高。时间有限,教师需高效传授知识,指导学习活动。设计有趣活动、使用多媒体技术吸引注意力,提高效率,丰富课堂形式内容。但部分教师盲目减负,教学内容未完成,效率降低。
其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意识。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增加实践性作业和实验课程,以实际操作加深理解。数学教师组织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尤其重视培养计算能力。通过丰富实践活动达到培养目的,响应政策号召,避免增加学习负担。
其四,学生个性化学习更普遍。“双减”政策强调因材施教,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以计算教学为例,教师提供习题集供学生选择,鼓励个性化学习。部分教师甚至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习题,共同开展解题训练。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学习更普遍。
总的来说,面对“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教师积极应对挑战,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并提供资源满足学生需求。同时,也需及时解决教学问题,更好响应政策要求,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正确引导学生看法
想要强化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首先需要转变学生对提升计算能力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提升自身计算能力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后续的一系列教学方案,与学生进行默契的配合,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提升自身计算能力。
第一,积极开展竞赛。
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存在一种盲从心理和偶像心理,他们会跟风那些表现突出或者是独特的行为,对拥有特殊本领的人会产生一种崇拜心理。比如,那些拥有新颖的玩具或者是对画画和组装模型等方面具有特殊技能的学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种心理,将计算能力转化成他们所认为的特殊技能之一,让他们能够去崇拜那些计算能力强的学生。直接的方式就是积极地组织计算竞赛,包括珠心算、口算等多种形式的计算竞赛,让学生能够有直接展现自己计算能力的平台,并且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短期的目标去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能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可以为学生同时带来荣誉感、周围同学的崇拜等,这些方面都能够转化为学生积极提升自己计算能力的动力。为了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参加竞赛,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如笔记本或者奖状等。这些实质性的奖励,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内心的精神满足感。
第二,开展计算游戏。
游戏教学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利用游戏教学不仅能够营造教学的氛围,而且能够利用其多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牢牢地掌握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计算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并且可以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例如,当前有一口水井,大小水桶各一只,已知大水桶能装7升水,小水桶能装5升水。求,怎么样才能够让大小水桶里的水刚刚好6升。(注:大小水桶里的水,可以互相倾倒,也能够倒进井里,但是必须全部一次倒完)像这样的题目,如果让学生当作考试的试题一样来进行计算的话,一定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而如果教师能够将题目转换成游戏的话就可以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且带着愉悦的心情掌握其中的计算技巧。如教师可以准备两个粉笔盒,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加起来能够有6根。动手列式计算和动手亲自将粉笔放到粉笔盒当中来进行解答,带给学生的感官体验是绝对不一样的,教师应该灵活利用这种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运用自己的计算能力的平台以及有计算能力的动机,在开展计算教学之前,培植出合适的土壤,全面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性,转变学生对计算能力提升的观念。
(二)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数学知识既来自生活,同时也要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在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教师应该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真实情景,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计算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加强他们在数学计算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对生活实例的引证,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范畴相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正方体和长方体”时,为提升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另外,老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其他常见的现象通过具体题目的方式带入到数学课堂中。这样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数学问题,进而运用计算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加强计算技巧训练
数学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当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计算技巧,并且掌握计算技巧,开展多样化的口算训练、应用题训练等训练活动,着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面对相对复杂的数学计算题时,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解题方法来完成解题任务。这就需要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简算能力。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计算题中所出现数字的具体特点,分析该算式的特征。如是否存在倍数关系、某两个数相乘和相除的结果是整数、调整位置以后可以直接消除某些数字等。其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学习的运算定律和计算技巧,看哪些技巧可以用于解决所解习题。再次,开展简算活动,验证运算定律和计算技巧是否可以形成具体的解题思路。最后,开展解题活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也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计算能力需逐步进行。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生活等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同时,针对学生在计算中遇到的问题,如审题不清、算理不明等,需及时纠正并展开针对性教学。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和总结能力,掌握正确计算方式,提高计算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唐艳.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9):89-91.
[2]荔红霞.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知识文库,2022(17):112-114.
[3]保壮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天津教育,2021(2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