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们国家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从此,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创建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核心指标之一[1]。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研究的重点对象,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重要课程。然而,由于高校专任创新创业师资、创业实践平台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特别是现有的教育模式存在不足,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2]。
针对以上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宿州学院为例,提出了一种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互联网+CDIO”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本文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主要贡献如下:(1)引入“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优秀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2)植入新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展较早,已取得了较好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成果较为显著[3]。我国部分高校在政府的推动下,率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旨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我国高校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特别是以宿州学院这些全国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目前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思维不足,教材文理工通识缺少各专业的学科背景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较少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受到制约。
1.1 “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及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已深度融合工业、农业、金融及教育等多个行业。其中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重点强调要以“互联网+”为平台,要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进行了深度融合[5-7],如:乔芬等人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8],把“互联网+”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上,通过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张晓芳等人提出了基于“互联网 +”特色产业班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9],通过结合社会市场需求,探索“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并应用在特色产业班里中,培养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1.2 CDIO与创新创业教育
CDIO是一种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其中C代表着构思、D代表设计、I代表实施以及O代表运作。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为一个生命周期,主要让学生从中获得专业知识、团队协作、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因为此模式与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目标一致,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提供参考。CDIO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行应用[10-12]。如:胡克用等人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3],通过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科交叉、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文桦提出了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14],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3存在的问题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学者进行“互联网+”和CDIO相结合,如:方中玉等人提出了基于“互联网+CDIO”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15],将两者相融合应用在“微课制作坊”项目中,给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荣媛媛等人提出了基于“互联网+CDIO”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16],将“互联网+CDIO”融合到教学内容中,给创新创业教学带来活力。针对对以上情况分析,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自己存在不足如下:(1)缺乏把“互联网+”等学科竞赛项目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创业项目经典案例,使学生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2)缺少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3)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深度融合“互联网+CDIO”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 “互联网+CDIO”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探索
“互联网+CDIO”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融合,探索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创新创业教师需要构思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依据和立项要求,论证其可行性分析,若可行,则借助“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平台,对项目进行研发和设计,并对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如果可行,则进行创新创业项目产品的实施和开发,再逐步判断该方案的可行性,如果可行,则组织创新创业团队,进行运作实践;在以上各部分中,如果判断其为不可行性时,则需要对项目进行修改完善,逐步完善,使此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最终能够顺利完成。这是“互联网+CDIO”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探索出来的教育模式,它不仅可以使“互联网+CDIO”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较好的融合,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激情和学习的潜能,及更好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图1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3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
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学院分别建立了机械、电子及3D打印创新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和机械工程中心等,给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搭建硬件平台,鼓励学生在课余之外的时间,多走进创新实验室,多动手,多思考,努力把自己所想转变为现实。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申请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把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优秀项目,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结构框架,充实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学科竞赛获奖项目的教学案例,在整个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项目驱动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向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学院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互联网+CDIO”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综合能力。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等。最近3年,学院学生获得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如图2所示。图2 机电学院获得项目数量
上图中,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如2019年获得校级36项,省级25项,国家级6项;2020年获得校级45项,省级30项,国家级8项;2021年获得校级55项,省级35项,国家级12项。从以上获奖数据可以看出,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重视,学生参与项目人数逐渐增多,获得项目总数逐渐上升。学院在“互联网+CDIO”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成果逐渐见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质量逐渐增高。
4 结语
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宿州学院为例,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互联网+CDIO”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院无论从硬件实践基础、教学实践基础和应用实践基础,都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平台,通过“互联网+CDIO”与创新创业教育向融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激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更好地给学校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旭磊.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实践[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0):70-72.
[2] 魏语婷.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20(12):184-185.
[3] 杨佳,吕卅,高晓红,王英志.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1,7(28):46-49+54.
[4] 高娟,李桃,郜春莲,李向红.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3(08):75-76.
[5] 施庆晖. “互联网+”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37(01):77-80.
[6] 赵治巨,蔡振禹,杨立芹,胡章记,梁慧锋,赵紫薇. 以互联网创新大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 高教学刊,2020(04):40-42.
[7] 李慧华.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3(03):141-143.
[8] 乔芬,王唯,王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0):110-112.
[9] 张晓芳,金喆. 基于“互联网+”特色产业班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1):123-124+127.
[10] 毛丽民,杨海萍,李鑫,陈勇. 基于CDIO模式下的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16):23-25+29.
[11] 毛丽民,杨海萍,李鑫,陈勇. 基于CDIO模式下的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高教学刊,2020,(16):23-25+29.
[12]张健,巨永锋,沈向余. 基于CDIO理念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4):113-114+117.
[13] 胡克用,郑江楷,张慧熙,胡则辉.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 2020(01):39-41.
[14] 文桦.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 天中学刊,2022,37(02):150-153.
[15] 方中玉,宋怡慧,刘晨,黄安琪. 基于“互联网+CDIO”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04):83-86.
[16] 荣媛媛,胡国安,胡庆旦. 基于“互联网+CDIO”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 大学,2022,(04):193-196.
作者简介:王大雷(1986-), 男, 安徽亳州人,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 智能控制, 创新创业教育.
通信作者:马兰(1989—),女,安徽涡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