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老师们需要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进行持续的革新,更多地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还不够完善,因此更需要老师们耐心细致的引导。与此同时,在小学这个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老师要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巧的同时,还要继续发掘并创造出一条新的教学途径,让学生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打破过去在阅读中的局限性,持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性。小学是小学生阅读的起点,如果不能掌握合适的方式和技能,就不利于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上,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阅读教学的效率得到更好的提高。要能根据知识的内容,采取合适的方式,使学生与阅读融为一体,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并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章中所传达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只有将感情融入到阅读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学习阅读知识的快乐。比如,在学习《丁香结》这一课的时候,我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个泛读的任务,给他们一些提示,让他们仔细地听,在泛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语调,从而加强他们对丁香花的认识,并深入地去想,去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丁香花的美的,是如何把丁香花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灵活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音频,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投入到知识的阅读中,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并开展多种仿写活动,使学生能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体会到书中的真情实感,使学生从读书中学到有关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创设具体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中,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参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创设合适的情境。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音乐、图片等,来展示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在看多媒体媒体的同时,用多媒体来刺激他们的感官,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和探究的目光进入到语文课堂中,使他们对阅读有持久而浓厚的兴趣,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能加强他们的教学效果,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用有趣的动画来介绍角色的主要生活经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散文式小说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有关的名人语录、名人故事,通过字里行间,对作家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上《黄山奇石》这一课时,老师可在课开始前放一段有关黄山景区的宣传视频,使学生能亲身体验黄山的美丽风光。同时,在课件中,还通过播放奇石的图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比如:“那么黄山奇石究竟是怎么样的,让同学们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奇石的魅力吧!”其次,教师要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把自己和学生想象成黄山游客,从游览景点的角度来看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例如:“近处看,仙桃石就像从天上飞下的大桃子;再往远处看,猴子观海正像猴子一样栩栩如生地蹲在山头,看云海翻涌。”通过这种引导式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材的内容,从而改善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挖掘描述技巧,增强自己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推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导向问题,培养思辨思维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问题的方法来引导,这样才能使阅读教育的教学更有针对性。采用一步一步的方法,设置问题链,把学生带到阅读中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并给他们设计一些阅读题,这些题要有启发性,使他们在提问中思考,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思辨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问题的设置必须遵循小学生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且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另外,在设置问题时,要与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有针对性地设置阅读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比如,在学习《竹节人》这一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高的特点,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就方便了学生们的提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是如何介绍竹人的,竹人是作者最喜欢的一个玩具,作者想要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把学生引入到所学的知识内容中去,使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并把他们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在情感层面上引起共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十分有限,而他们的能力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有必要通过奖励激励学生;同时也要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让同学们先做预习,然后在预习的时候问3个问题,确保自己的问题有一定的答案。在上课时,作者会让同学们把题目写在同一张纸上,然后作者把题目拿出来,然后让同学们随机抽取,让他们自己想一想,然后回答出来。如果学员们能够顺利完成这个任务,那么,他们将会获得作者的奖励。其次,作者要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不合理或不正确之处加以说明,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使其进一步完善。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又可以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力。
总结:总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以基础的语言机构知识为主,心理还不够成熟,所以老师要在课堂上起到指导的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读书,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在遇到较高层次的文章时,要分层解答疑难题目,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业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