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路径探究
曹燕婕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曹燕婕,.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路径探究[J]. 中国教育学报,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3.
摘要: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的最强音,也是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大势所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科学教师要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依托小学科学教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引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本文以小学科学为例,对其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DOI:10.12721/ccn.2021.157023
基金资助: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压力变得空前巨大,科学教育这门功课亦是如此。在传统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仅仅停留在提升学生的应试分数上,凡是应试成绩好的学生就被教师简单粗暴地划分到优等生的行列中,相反则是大家口中“无比嫌弃的后进生”,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关注则显得十分稀缺。而在新形势下,小学科学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每个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从小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目的。

一、科学创新思维概述

(一)重要性

第一,创新思维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作为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小学生个体思维能力能够产生影响和制约,也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始,缺乏创新思维,学生在进行各类活动与学习时,思维就会被局限,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怎样思考。而具备了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够从新的角度切入去解决问题、研究问题,进而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自身创造力的发展。

第二,创新思维是成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能够为各行各业注入更多活力,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创新思维是成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够从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各种实验、科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启发,也会产生各种新奇、奇妙的想法,这些都是其未来成为创新性人才的萌芽。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发挥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二)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综合发展,包括思想道德、学习个性、身心健康等等,在这其中创新思维就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中国提出,经过了多年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依旧没有到达预计效果。这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桎梏,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从全球创新思维大赛的结果中可以看到,中国进入前5名的几率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几率要低,为了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人才整体素质,从小就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环境,就算强调再多遍也是枉然,这一点自然不用笔者在此进行过多的赘述。部分教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按部就班,导致整个创新思维方法的传递和渗透显得十分“吃力不讨好”。鉴于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创新课堂不但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也同样关注学生创新的思想和欲望。

例如,教师在进行“云的观测”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一改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观云”的小课题,每个同学都将自己观察到的云的变化情况精准地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很显然,这就是宽松和谐课堂氛围营造的一个典型范例,通过这种“接地气”的实验,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自然会得到逐步提升。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学习和探究科学本就是一条十分漫长道路,想要一蹴而就或者是“走捷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随着学习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势必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教师应该小心细致地呵护“思维这颗小幼苗”,让其不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人人羡慕的“苍天大树”。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和鼓励尤为重要,创新本就没有对错可言,每一个学生不管学习基础如何,其都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的小火花。如果有这样的思维产生,教师切勿打压和排斥,而是应该鼓励学生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下去。

例如,教师在进行“溶解的快与慢”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一杯水里的糖加速溶解,能够通过哪些办法呢?”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议论纷纷,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这时教师需要做的是从旁观察和耐心辅助,对于那些有创新苗头的想法给予下步的引导,而对于有些偏差的想法则进行重新的规划。如此一来,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有了继续延伸下去的机会和可能,这就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每一个教师希望看到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积极大胆思考创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最终真正走进真理的殿堂。首先,教师应该一改往日“包办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学中一边教学,一边引导,不要一下子就将最终的“谜底揭晓”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将讲解和展示进行相互结合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提示或者是暗示等小技巧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方式与创新思维方式的结合也显得至关重要。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不能凭空产生,恰如其分的提问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妙效果。在科学这门功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一下子就将最终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思考、摸索、质疑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我,从多个方面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活动。不要一下子将“食物旅行”的途径讲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吃一种食物从口腔进入到最终排泄的全过程。不少学生会质疑,为什么有的食物排泄出来的时候仍然是完整的呢?这个在教师眼中看来有点荒唐的质疑其实就是创新思维模式的起点,只要教师耐心呵护,最终势必会长成人人羡慕的参天大树。

三、结语

小学科学是一门趣味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在学习该门功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早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思路,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和禁锢,认真备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积极广泛参与的过程中“不停歇”的思考,最终实现知识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有利于终身成长的创新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许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C],2020:236-240

[2]仲晓花.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04):132-13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