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例进行实验培养生的创新能力
闭均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闭均河,. 联系生活实例进行实验培养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教育学报,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027.
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与我们生活每时每刻都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将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具体实例结合在一起,再经过实验探究,就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从转变观念入手,在实验方面不断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师转变观念学生大胆创新各种实验方法
DOI:10.12721/ccn.2021.1570027
基金资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今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作为专门教育人和培养人的学校,必须加快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应创新教育观念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领会新课改精神,创新教育理念,去掉“应试教育”的束缚。课堂上,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学生要起主体作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坚决杜绝那种“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不良现象,克服各种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在指导学生实验中注重创新,力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主动自觉地控制创新潜能,尽量给一个展示自己创新的舞台,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师自己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上,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没有教师在课堂上新颖做法,学生创新能力就难以开发出来。为此,教师首先要带头改革创新,对如何进行实验了如指掌,别具一格,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有榜样,勇于实践,在实验中创新能力得到发挥。

例如,在探索物体燃烧的实验中,可以利用水下的白磷也能燃烧的例子。学生都懂得水火不相容,白磷能在水中怎样能燃烧,除非拿出水上。这时,老师就提问学生:白磷能在水中燃烧吗,不妨试一下,经过实验加以验证,学生的疑问打消了,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产生创新意识。

三、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学习过程中,要倡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些人认为未做实验就知道结果了,“实验就是重复”这实际是平时的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都是按课本讲的一步步去做,被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不出来。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应抛弃口头式、黑板式的实验教学,尽量把经常做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亲自操作,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必频繁看书,即可动手完成实验,体验实验过程。

比如,在讲授到氧气的鉴别中,教师先讲一下课本的知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有些学生想不出鉴别方法,老师可稍作提醒,可准备两根带有火星并标有标号的木条,并准备装有氧气和空气的两个集气瓶,让学生亲自实践鉴别氧气的办法。

课堂上,有些实验完全可以由老师做的演示实验放手让学生来做。如学习《几种碳的单质》时,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铅笔芯接到电源上,看灯泡是否发亮,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事实上,把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不断实践,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由老师讲实验变为学生讲实验

传统的教法都是由老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做,一包到底,学生听了有时满头雾水,更谈不上创新了。为了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开启学生的智慧,除了教师应尽量创造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外,应把“说”的机会也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讲出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原理,听取他们的探究经验,看看有那些创新之处,讲的不对也不要紧,也应让他们自己去纠正,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平时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学生早餐常吃的馒头为什么松软可口呢?每当朋友出去聚会时,不免喝点酒,而有时候会因为高兴而喝多,喝多的人走路会摇摇晃晃,让他们结合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大胆发言。分析原理,弄清来龙去脉,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

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学习不光是简单接受知识,而是要养成自己发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照搬教材内容进行实验,而是大胆的设想不同的实验方法,大胆猜想,假设,然后为证实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求证。对实验结果还可以大胆质疑,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不是吗?同样的实验目的,需要得到的实验结果是相同的,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品组合和反应方式,或是使用不同的化学仪器,试试是否得到相同的结果。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在实验指导中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完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去感知,去探索,去发现新的问题,去创造新的东西。演示铁钉在那种情况下生锈的情况,把铁钉放在装有水的容器中,浸了一周后看铁钉出现的现象,并探究其原因。然后,他们又来另外的创新做法,将铁钉浸在糖水中,醋,盐水,酱油等多种情况的生锈现象,同样也由他们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六、做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开放实验室,组织竞赛

1.进行微型实验

化学实验中,应尽量考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减少对人身的伤害。我们可以精简实验装置,即做微型实验,例如在二氧化碳对实验室的制法时,可用注射器代替漏斗,这样既节约了药品,也从中体现了实践中的创新做法。

2. 做家庭小实验

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怎样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善于捕捉各种有利时机,利用常见的物品做些小实验。如利用家里的材料和器皿试用紫萝卜,紫甘蓝月季花为原料制成简易指示剂。还可以根据酸和金属反应的性质,使用干电池的金属皮、易拉罐、铁钉和家里的食醋,西红柿,洁厕剂等做金属和酸的反应情况的小实验。

回到家庭里,可以做一些实验比较,如:(1)食盐和白糖哪个溶解快用;(2)洗衣粉和洗洁精洗油渍的东西哪个容易干净?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释,分析其原理,如为什么可以用醋可洗去杯底的水垢等等。

3.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动手

九年级两本化学书要一年授完,课时不多,教学时间有限,单凭老师在有限的演示实验,况且班额大学生看不见,印象不深,老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一些课余零星时间去自行实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同学们可针对自己在课堂上实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生活中遇到疑惑的例子,亲自实验加以验证。比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虽然经老师多次解释了仍不太理解,这时可用小石块、小木条、蜡烛、烧杯、酒精灯等器材,一个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创新能力也会快速提高。

4. 组织一些化学探测实验竞赛

为了检验学生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活动的情况,形成一个互相竞争,你追我赶的氛围。学校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定时组织一些化学实验操作竞赛,给他们提供一个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主要评比使用仪器是否适当,实验动作是否准确,平稳,是否有差错,实验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明显,方法是否与众不同,有独到创新之处。

综上所述,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坚持联系生活具体例子,使化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整合。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体验实验过程,通过多方面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总结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初中化学科的教学质质量。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黄红 初中化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J】,广西教育2010年增刊第53号

【3】 吕淑英,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探究【J】,教学研究2015.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