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蓝瑞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蓝瑞梅,. 简析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国教育学报,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33.
摘要: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实际,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其敢于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置科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动手、动脑、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转变理念,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创新思维
DOI:10.12721/ccn.2021.157033
基金资助:

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够更好的奠定学生学习基础,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小学科学教师要从小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目的。

一、科学创造性思维概述

(一)内涵

创新思维包括“创新”和“思维”两个部分,所谓创新,就是更新、创造、改变,创新思维是学生能够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思维与常规思维相对而言,打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甚至是反常规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新颖、独到的思维能够推动学生创造力与学习能力发展。小学科学中的创新思维则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科学知识进行辐射思考,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启发学生产生各种新的想法,快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重要性

第一,创新思维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作为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小学生个体思维能力能够产生影响和制约,也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始,缺乏创新思维,学生在进行各类活动与学习时,思维就会被局限,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怎样思考。而具备了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够从新的角度切入去解决问题、研究问题,进而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自身创造力的发展。

第二,创新思维是成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能够为各行各业注入更多活力,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创新思维是成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够从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各种实验、科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启发,也会产生各种新奇、奇妙的想法,这些都是其未来成为创新性人才的萌芽。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发挥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3)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综合发展,包括思想道德、学习个性、身心健康等等,在这其中创新思维就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中国提出,经过了多年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依旧没有到达预计效果。这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桎梏,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从全球创新思维大赛的结果中可以看到,中国进入前5名的几率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几率要低,为了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人才整体素质,从小就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科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从兴趣入手,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课堂上,趣味化情境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创设趣味化学习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

例如,在教学“巧用小棒”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杠杆知识,而是设置了大力士“拔钉子”比赛活动。首先,教师拿来两块小木板,在每个木板上钉了5颗钉子。这些钉子嵌入木板的深度是相同的。然后,教师挑选两位学生,一位是班级内个子最高、最强壮的学生,另一位是班级内身材较瘦小的学生。在比赛前,教师让学生猜想谁会赢。很多学生都将胜利押在了最强壮的学生身上。在比赛开始时,教师将一把羊角锤交给较瘦小的学生。最后的比赛结果是小个子学生赢了。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纷纷思索为什么利用羊角锤可以轻松拔起钉子。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开启了本节关于“杠杆”原理的探讨。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激活,其对杠杆的理解也更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新不是凭空设想而成的,创新源于质疑[2]。小学生实践经验少,但充满了想象力、探究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质疑品质,引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提出问题,然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忽视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打破自问自答模式,在问题处设疑,鼓励学生去质疑。

例如,在教学“发霉了”一课时,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生活现象入手,先让学生思考“一个好的橘子为什么会发霉”,然后让学生观察发霉的颜色,对发霉现象进行分类,并探究食物发霉的基本条件有哪些、霉菌有何作用、如何防止食物发霉。课堂从一个橘子开始,让学生循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相关资料,去了解和探析霉菌的作用与防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科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应利用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问题来引出科学探究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问题是质疑的契机。教师要抓住细节,引领学生观察现象,探析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平直的桥梁”时,由于桥梁在学生生活当中都很熟悉,教师让学生用A4纸搭建桥梁,以便了解桥面厚度与承重能力的关系是什么?教科书选取3个垫圈,却没有限定桥墩的距离,意在让学生发现桥梁承重能力与跨度的关系,通过观察、实验和活动来探究小桥的承重力。”教师将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从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科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师就要注重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知识,贵在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从动手、动嘴、动脑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实效。

例如,在教学“桥梁里的框架”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框架,了解生活中与框架相关的现象,认识框架的结构特点,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桥梁,使学生从不同形状的框架中明白框架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在课前,教师做好教具材料的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不同的桥梁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桥梁,提炼桥梁的基本结构,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探究哪种形状的桥梁最稳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真实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从“问题提出、做出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果”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科学方法,懂得学以致用[3]

实验活动是科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实验活动,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启迪智慧、发展创造思维。例如,在“养蚕”实验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养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其次,教师借助于养蚕体验,让学生认识蚕从卵开始孵化,之后变成幼虫。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幼虫的特征,并鼓励学生动手画出来。再次,教师带领学生认识蚕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桑叶、空气、空间等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最后,教师总结整个养蚕的过程,即从卵、幼虫、蚕、蚕茧、蛾、再到卵等变化过程,形成实验成果,增强学生科学素养。

(四)转变理念,构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机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解放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鼓励和赞赏。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天性。在课堂知识呈现上,教师要减少知识的记忆量,注重实践体验,特别是启发学生动手创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衔接,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要变革应试教育理念,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课程组织与管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

结合上文对创新思维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迫在眉睫,创新思维不仅是小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开始,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傅钦生.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249-250.

[2]左献雄.综合实践与小学科学课堂的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05.

[3]王盈.小学科学特色课程群构建的实践探究[J].现代教育,2020(08):30-3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