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初中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被视为基础与核心。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数学学科上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计算产生误解和抵触。为此,本文聚焦初中数学教学,深入探究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助力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现状
计算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进行数学运算时所展现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两个方面。简言之,若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完成计算,那么其计算能力便被认为是高的;反之,若计算过程缓慢且经常出现错误,那么其计算能力则被认为是偏低的。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农村九年制学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这种分化现象尤为明显,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相对较弱。这种分化不仅加剧了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差距,而且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数学教学难以平衡发展,无法推动所有学生的全面进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实现数学教学的创新重构。面对学生计算能力两极分化的问题,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反思,认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为优化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鉴于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堂教学应着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入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计算的基础知识,从而为提高计算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首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联系,通过对比两者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时,可以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乘除法,通过对比两者的运算规则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有理数乘除法的特点。其次,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教学。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相关概念、原理和公式进行整理和串联,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记忆所学知识。
(二)打造趣味化教学,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必须确保他们对数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因此,构建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至关重要。首先,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非常有效。这种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方程计算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设定一个购物场景:小明和小红要为全班同学购买饮料,他们可以选择2元一瓶的矿泉水和3元一瓶的冰红茶,总共有90元预算,需要购买40瓶饮料。学生通过代入角色,会更容易理解并列出方程3x+2(40-x)=90(其中x代表冰红茶的数量),进而通过计算得出答案。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其次,游戏化教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各种数学游戏,如“数学接龙”“计算挑战”等,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计算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三)塑造学生优质的学习习惯
初中生在计算中常常出现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粗心、马虎和字迹不清等。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至关重要。在计算训练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遵循“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步骤。首先,“看”是指学生在抄题和计算过程中,必须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仔细核对,避免数字或运算符号的错误。其次,“想”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学生在计算前应先弄清计算的顺序和是否有简便方法,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接下来,“算”要求学生在书写和计算过程中保持工整和规范,避免字迹潦草,确保数字和符号的准确书写,以及计算过程的专注和精确。最后,“查”是指在计算完成后,学生应对计算方法、数字和符号的抄写、小数点的使用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计算的正确性。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书写规范,特别是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耐心检查,提供具体的书写建议。通过这种细致的教学和反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改进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创新,增强学生计算能力
在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因此,课堂教学应当精心设计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锻炼计算能力的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去解决问题。以一道典型题目为例:“已知两个连续的奇数之积等于195,求这两个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立两个不同的方程来求解。首先,可以设较小的奇数为x,那么较大的奇数就是x+2,根据题意建立方程x(x+2)=195,解得x=13或x=-15。因此,两个连续的奇数可以是13和15,或者-13和-15。其次,还可以尝试另一种设定,即设较大的数为x,那么较小的数就是x-2,同样可以建立方程并求解,得到相同的答案。除了这两种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其他可能的解法,并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语
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技能,对于初中生而言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学生在计算中保持兴趣、端正态度并培养严谨性,教师需要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中加强科学性的计算练习。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为他们未来面对更复杂的数学学习和实际问题解决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拓展他们思考生活各种情境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于日常生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雪琴.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0(08):71.
[2]曾勇.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08.
[3]陈晓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