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拥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功能,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是民族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的综合体现,是当代青少年应该树立的基本思想和素质。历史课程中的信息包罗万象,通过学习国内外历史,了解伟大的历史人物,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有着自己的教育观念和道德教育观念。从初中历史教材来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能够用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需要教师能够对这些素材加以认真提炼和分析,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德育机制。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时代介绍和历史背景介绍,教师则可以结合这些知识,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张骞通西域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形势,拓展学生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确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长河中一些人对我国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奋斗和艰苦牺牲的精神,满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最为核心的精神包含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礼义廉耻信的道德准则以及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念和自然观念。而在人们物质条件逐渐优越的今天,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应该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培养,社会的进步最终也将落脚于每一个人的家国情怀的发展之上。通过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了解自己与国家的关系,明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对教育、个人和社会的要求,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和深入落实。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课内外信息衔接,增强学生民族意识
历史课本中讲述了各国的发展史,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重要历史事件。教师需要时刻加强人文教育的意识,挖掘历史课程的家国情怀教育作用。教师可以从课内信息中寻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点,适当地向课外延伸一些信息。例如,在学习“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时,学生了解到了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性标志———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被古埃及文明的辉煌所震撼。在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以图片、文字、视频、PPT相结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通过感受千百年前的文化魅力,使学生产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油然而生。
(二)挖掘典型案例,引发深入思考
历史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重要人物及其成就背诵下来,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后世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深入剖析,才能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我们要拒绝浮于表面的历史教学,要利用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家国意义。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们和国家的摧残,也充分体现出了战争有促进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作用。战争后国际秩序被重建,对战争的参与国都造成了深重的影响,可以利用这一案例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对战争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我国如今的发展深入剖析战争的利弊。
(三)介绍英雄人物,增强学生民族使命
中国如今的强大离不开前辈的贡献,历史课本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英雄人物,教师在授课时要突出其贡献,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国家未来发展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比如,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成为我国在危难时期救亡图存的第一人,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出了林则徐坦荡的浩然之气。如今,我们仍然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为了国家利益而与侵略者斗争的行为以及舍家为国的精神都值得学生学习。毛泽东是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领导人,他的伟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用他做出的英明决策以及完成的伟大创举来激励学生,一定能够让他们心潮澎湃,树立一心为国的思想。当代青少年沉迷网络、追星的问题十分严重,如果能够将以上历史人物作为他们崇拜的偶像,那么新一辈人才的精神面貌一定会大不相同,国家的发展也有了更大希望。
(四)建立思辨思维,形成世界眼光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要放眼世界,建立全球化的历史格局,通过将中外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比,建立起理性的思辨思维。教师在教学世界史的部分也可以充分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明白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与世界对话,用新的眼光去理解家国情怀,感受历史使命。在“日本明治维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我国和日本在19世纪时遭遇侵略的相似经历,再讲解日本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的改革历程。改革后的日本与中国拉开了巨大差距,从当初的被侵略者转变为侵略者,而当时落后、思想腐朽的中国便成为他们的侵略对象。联系我国在日本侵华期间签署的一个个充满屈辱的条约,清政府一次次的妥协和退缩以及民众遭受的疾苦,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学习世界史映射出的信息是更丰富的,让学生由彼思此,才能对国家的发展建立新的认识。
(五)抓住历史事件强化学生人文底蕴
在历史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时间、人物和事件。不同的历史都是以这些要素开展的。在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紧紧围绕着历史事件构建教学策略,使学生的思考感悟充分激发。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相关内容时,这堂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加以了解。这堂课程在整个课本中也有着一定的过渡作用,对新文化运动的先进观念加以全面继承和弘扬,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着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进行学习,引入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和音频,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并引导学生对五四运动加以评价,使学生养成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全面培养,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确保家国情怀素养得到良好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够结合教学要求,引入更加完善的教学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确保教学过程符合客观、可行的要求,推动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丽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
[2]吕璠璠.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下),2020(12).
[3]刘东伟.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教育观察,202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