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素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与过去相比,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而非只是知识的教学。而作为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为现代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方面体现在人工智能、现代物流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使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创新、评价等高阶思维;另一方面移动终端和网络的发展也大幅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素养理念下体育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现代教学理念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而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则显得更加重要。这也就需要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当今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视频这一更加具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网络这一丰富的素材库。可以说,无论是从教学手段,还是从教学内容上说,信息技术都有巨大的优势。而相比活动,体育学科的理论部分相对较为枯燥,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后续环节的学习主动性。故在体育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例如,在“立定跳远”这一运动的教学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让学生较为清楚地观察到起跳前的姿势以及起跳这一动作。而关于腾空和落地姿势,教师很难形象地展现出来,只能为学生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这使立定跳远的落地环节成为一个难点,也是制约学生跳远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即可以以慢放的形式展现立定跳远的全过程,让学生更加细致地观看立定跳远的落地环节。当然,在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展现动物界中立定跳远健将袋鼠的跳远动作,并询问学生“为什么袋鼠能跳这么远?”这一问题。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跳远”这一运动的好奇心理,提高了学生后续学习环节的主动性。
(二)开展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作为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以有效维持学生的参与程度。游戏化教学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有更加有趣的情景和互动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有重要的作用。与知识性学科的教学不同,体育教学本来就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且教学的场景多在室外,开展游戏教学法也更加方便。而在体育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游戏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在基本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打野鸭子”的游戏。在这一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小组之间两两进行对抗。其中一组学生站在圈外负责“打”,而另一组学生在圈内负责躲或者接。如果圈内的学生被命中,即视为淘汰出局,如果能接到一颗球,即可以“复活”一名队友。最终,如果所有学生都被淘汰出局,即可以交换角色。若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游戏过于简单,学生也可以变化球的数量,将一个球变为两个或者三个,提高学生交换位置的频率。而利用这一游戏,教师发现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性要更高,而为了提高自己的游戏水平,学生也能充分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创造性活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生充分的思考。在知识性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相比知识性学科,体育学科以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然而在体育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进行的活动和任务都由教师设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以充分发挥,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学方法,而基于创新素养培养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造性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有效反思也有巨大的作用。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尽管创新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依据此教学理念,教师也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创新。但大多数时候,教学评价还是延续传统的评价方式,既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未融入现代教学的多项指标。而教学和评价的割裂也容易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混淆,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在同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而在体育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构建多主体、多指标的科学评价体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五)注重课下兴趣培养,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的发挥往往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的。而在体育的教学中,无论是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相比之下,课上时间有限,且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故在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中,课下的练习相当重要。且与课上相比,课下教师参与更少,学生自主性更强,也更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也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课下兴趣的培养,开展兴趣小组,并组织合理的小组活动,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构建班级队伍,让各个班级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展开比赛。如在篮球这项运动中,教师就可以仿照正式比赛的赛制组织比赛,让学生以积分赛和淘汰赛相结合决出最终的冠军。在这一活动中,依靠胜利和集体荣誉感的驱动,学生在课下进行相关运动的频率更高。当然,其他运动教师也可以组织相关的比赛,让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以全面激发学生对多种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在体育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以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创造性活动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以课下的兴趣培养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地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体育的教学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以体育兴趣培养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J].白成昂.体育风尚.2019(09)
[2]基于体育兴趣培养的中专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吴海磊.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9)
作者简介:米朋树-(1973.12) 男 回族 山东省平原人 大学本科 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