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探讨
曾慧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曾慧仪,. 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探讨[J]. 当代音乐研究,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4.
摘要: 音乐乃是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基本需要之外对精神的追求。音乐创造于人,也共情于人。它对人的心理、情绪都有莫大的影响。初中生心理通常会因处在青春期而躁动不安,甚至在没有良好的引导的情况下出现问题。为此,文章阐述了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驱动自我表达、缓释不良情绪、促进心智发展几个作用,并提出以文化精神带动心理发展和以审美体验带动情绪状态两个音乐审美教育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音乐;审美;心理
DOI:10.12721/ccn.2021.157014
基金资助:

近年来,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人们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案例。这些都警醒着我们,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上高度。初中的音乐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其音乐审美功能对心理状态以及人的情绪都有正向作用。音乐教师是发挥这些作用的引导者,应该善于利用它们,让音乐审美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一、初中音乐审美功能作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幼稚与成熟的心理状态并存,叛逆性和闭锁性心理特点明显,情绪不稳定,易产生冲动等心理问题[1]。这一阶段的学生课业压力较大,在来自校园考试、家长督促等方面的心理夹攻下,有时外表表现是好的、情绪稳定的,但是内在的心理问题可能已经出现。一旦在各项内外因具备时,就可能促发其心理爆发机制,暴露出真正的心理健康问题。

与其他学科不同,初中音乐课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很特别。如果说上语数外、理化生等课时,他们一脸严肃,相对比的,上音乐课时,他们可以尽情绽放笑容。而且很多学生都会较为期待上音乐课。音乐课每周的课时安排少,对于初中生来说弥足珍贵,是他们心情得以放松的美妙时刻。这就不得不提到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功能了。正是审美功能之所在为学生心理送来了养分。

(一)审美带来课堂互动,驱动自我表达。

音乐虽然是以声音的交汇而存在,但是其本质却是对人的情感的叙述,它也是一种语言。而具体的歌曲有伴奏,有演唱,就相当于是在对情感进行诉说。乐曲的音符跳动拨动人心弦,而演唱者对歌词的演绎则进一步引人步入场景,推动共鸣。在带着初中生对音乐进行审美时,教师会和学生产生一定的互动,且因具体的教法不同,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师生、生生互动。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下,学生的情感被触动、激发,其互动积极性更强,也会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如,师生欣赏《山歌好比春江水》时,其旋律流畅优美,不少学生都听过且会唱,就能够有很好的互动效果。师生一边赏析山歌背后的文化,一边鼓励大家互动演唱,使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尝试表现自我。如果气氛热烈,师生还能设问探讨相关更多话题。可以说,审美让课堂的互动效果更好,且在音乐氛围的铺垫下,初中生敏感的神经放缓,更愿意袒露心声,表达自我。而我们常常困惑的就是初中生在青春期不喜欢和家长、老师甚至朋友交流,他们过于敏感与小心翼翼。如此一来,初中音乐教学能够一定程度上,应用其审美功能形成驱动学生自我表达的作用。

(二)审美调试心理压力,缓释不良情绪。

初中生年龄阶段较为特殊,承受着时代、社会、家校等多重方面的心理压力。特别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给予了过多的关注,学生面临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2]。他们渴望得到情绪的释放,渴望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然而因阅历、思想等的局限,他们能够找到的缓释心理和情绪压力的方法很少。有的学生沉溺于游戏,有的学生疯狂追星,有的学生抽烟喝酒等,其实往往都是对心理问题的外放式表现。当一个初中生行为上出了偏差,作为教育者,我们就要从心理健康上去关注和引导他。那么音乐课上,师生一同审美音乐,暂时告别了繁杂的现实,可以帮助学生的心理压力获得调试,使其或焦虑、或自卑、或迷茫的情绪得以缓释。音乐课上欣赏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特点,音乐风格不一,对学生情绪与压力的释放效果不同。如,《春天的故事》能够带着学生思绪暂离现今生活,遥想当年的宏图故事;《老渔翁》能够让学生们回归淳朴的氛围,摆脱世俗杂念,感受最简单的生活趣味;《阿里郎》的哼唱与长音婉转,则让学生们仿佛把负能量都随着“阿里郎,阿里郎……”被疏解掉了,剩下的是对民族风情下潇洒青年的崇拜。可以说,审美音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熨帖学生心理的过程,也让他们的心理像海绵一样,拥有更多弹性。

(三)审美激发创新灵感,促进心智发展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欣赏音乐即是在审美,同时也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使人的心绪有所收获,不断体悟、成长、成熟,从而对生活产生新的视角以及迸发新的灵感。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3]。在初中音乐教育中,能够体现出这些。如,七年级音乐(下)教材中,就有一章设计为“音乐与人的情感”,其中分别精选了关于带领学生体悟故乡情的《思乡曲》、《念故乡》,体悟亲情的《常回家看看》,体悟友情的《友谊地久天长》,体悟离别情的《阳关三叠》、《驼铃》。不同类别的情感其表达方式略有不同,但是无不深情备至。中学生情绪发展已经比小学阶段成熟,对各种情感的理解会更通透,且对人际关系有更强的需求。因为,他们学习生活相对单调,而协调的人际关系乃是助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音乐审美,初中生深刻体悟不同的情感关系,也能够帮助他们对关系中的他人有更多的理解,进而减少任性的行为,越来越能够和他人、和外界和谐相处,心智更加成熟。此外,像《阳关三叠》、《念故乡》等歌曲体现的情感与其他学科也能形成互联。欣赏时,初中生会顺利联想到“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道”、“近乡情更怯”等语文内容,思维上的互联更能激发他们的新的灵感。

二、运用初中音乐审美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以文化精神带动心理发展。  

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作品都是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作品,其文化精神能够为初中生心理发展注入养分。音乐教师切不可在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演唱,而忽视内在精神的心理导向性。因此,教学时,音乐教师可以将作品的文化精神贯穿渗透在赏析以及指导演唱的各个环节。如,在教学八年级音乐“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这一单元时,教师对《我和你》这一作品可深度解析其内在文化精神。教师既要给学生铺垫好奥林匹克精神背景,又要让他们体悟其宁静又蕴含激情的意境,进而对“爱”的多层次含义有深刻的理解。这首歌在初中生聆听中会感受到温馨,结合其表达和传递的“和谐、 和平”的奥运理念,他们能够体悟到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和谐相处的重要精神,即我们是一个地球村里心手相连的一家人。伴随歌曲对人类共同的心灵呼唤,初中生小小的心灵获得了精神上的感召,胸襟异常豁达。《我和你》是第 29 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曲,对奥运情怀以大爱、博爱的形式表达,尽管只有四句歌词,却言简意赅,异常触动人心,也让初中生精神家园更加富足,心理发展突破小我局限。此外,在教学同一单元的《摇篮曲》时,师生的欣赏要突破曲中意境,注重情感升华和对生活的联想。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母爱表达,让他们积极表达的同时,帮助他们理解: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或温柔抚育,或怒骂嗔怪,或热情似火,但是其本质都是爱。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及与母亲间的正确沟通方式等,进而获得真正的心理满足。

(二)以审美体验带动情绪状态   

对音乐的审美与对诗歌的审美有共通之处,其中都夹杂着欣赏者的主观体验感,即要人与乐形成共融,以情入景,以景生情,形成和创作者一样的情景交融之感。如此这般的审美体验可以非常极致,能够带动人的情绪跟着音乐走,音乐舒缓,情绪便舒缓,音乐激昂,情绪便激昂。因此,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情绪体验感,把审美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喜欢上教师、喜欢上音乐[4]。如,在教学九年级音乐《春江花月夜》时,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形成了从音乐的角度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的效果,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学生在视听、视唱环节中,在“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几个段落会有不同的意境体验。总体上,学生会被带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中,融入到春天静谧的夜晚,“看”到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水面荡漾,花影重叠、鼓楼钟响。这自然能够触发他们自身的类似体验,把体验感迁移进来,进而让两种体验交融而升华。这个过程就如同把初中生日常烦躁的自我一下置身于两岸美景轻轻摇曳的舒适自然夜景中,久违的宁谧袭来,成为熨平他们心灵创伤的琼浆佳酿。由此,初中生的情绪状态会在艺术美感中变得更加饱满,也让他们体悟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乐趣。音乐也来源于日常生活,虽然其艺术享受高于生活,但是不妨碍初中生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去升华赏乐感受。教师可以多注意引导学生的体验感迁移,让音乐的营养丰润他们的体验世界。

三、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丰富,甚至是疗愈。人们对于初中生的教育越来越突出综合素养培养,其中,心理健康乃是关键性的内容。这关乎我们培养的孩子能否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否真的担当责任,而不是单一地成为会做题的机器。初中音乐教育虽然不是主科目,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却作用微妙。

参考文献:

[1] 海鹃. 初中音乐课中美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9(007):13-14.

[2] 张亚丽. 谈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 读天下(综合), 2019(012):P.270-270.

[3] 黄莉莹. 浅谈初中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J]. 文学少年, 2019(020):P.1-1.

[4] 李雪. 音乐学科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究[J]. 考试周刊, 2019(050):177-17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