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模拟人的意识、思维等信息的过程,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不能像人一样思考,只是通过对庞大的网络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处理,来完成智能工作,目前技术的准确性已经相当高,是未来各领域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向。在教育方面,人工智能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辅导,推动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人工智能为中学音乐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和改变。
一、人工智能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对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主要是通过音乐课堂,而像音乐这类艺术课程在整个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占比非常有限,学生仅靠每节40分钟的音乐课能够学到的知识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能够涉及的内容也比较狭窄。人工智能的应用拓宽了音乐教育的范围,让教学模式更加新颖、多样。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和智能工具进行音乐知识学习、音乐欣赏和音乐技能的实践,这样可以让学生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提高学习主动性,还可以拓展音乐视野,增进学生间的音乐交流和才能展示。例如现在很多智能音乐平台、智能音乐教育系统、智能乐器等,不但能够提供系统、全面的音乐知识,而且含有伴奏、模唱示范等功能,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既能摆脱学校课堂的固定模式,不限时间、地点地学习,还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人工智能将传统音乐教育中先教后学、我教你学的模式转换成互联网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并且进行综合而全面的智能评价。
(二)对音乐实践方式的影响
演唱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上的声乐学习和演唱基础训练都是集体进行,教师根本无法从众多声音中辨识出哪位学生演唱能力强,哪位学生唱得跑调,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逐一指导,音乐能力提高的空间不大。人工智能却可以不受这方面的影响,随着人们对音乐的喜爱,以及个人表现欲的需求,现在的智能音乐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软件或APP进行演唱测试,之后可以得到一份比较科学的测试报告,从音色、音准、音调等多个方面给出指导意见,学生也可以利用智能平台,自己听自己的演唱,对比专业演唱找出自身不足,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的演唱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中学音乐教育除了教演唱,还要进行乐理知识的传授及乐器的认识,甚至是演奏。乐器的演奏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难以实现,口琴、竖笛这类小型乐器学生可以自备,但是大部分乐器学习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价格也比较昂贵,人手一份是不可能的,这就让很多对乐器有兴趣的学生无法得到锻炼,有条件的家庭会给孩子请家教,报课外班,但多数还是做不到的。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比较明显,目前已经有多种智能乐器和工具在市面上流行,且更新速度也很快,满足了学生乐器演奏的需求[1]。比如智能钢琴具备音频识别、光感摄像器、智能APP系统等,有的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给出定制服务,其中含有演奏学习、云曲库、名师示范、辅助练习等功能,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习器乐演奏。
(三)对音乐交流、普及、应用的影响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小,主要在个别发达地区的高校中,但是就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真正地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课堂只是时间的问题。将来,人工智能会彻底改变偏远地区音乐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通过智能音乐系统或云课程,山区的学生可以获得智能工具的测评。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业务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指导,提高教学能力。那么,以现有的技术基础,要想实现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中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是非常重要且有一定难度的事情。首先,大部分学校在相关设备的投入上还有所欠缺,没有硬件设施的支持;政策上有关注,但没有予以重视。其次,作为新科技,新的教育手段,人工智能在中学音乐教育上的应用,对音乐教师而言也是一次新的考验,教师的专业技能一定是过关的,但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需要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是庞大工程。人工智能的进一步使用需要的是综合学科人才,既要精通计算机的操作,又要熟知音乐教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2]。
二、中学音乐教师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自身角色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面对新时代的到来,中学音乐教师应以积极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人工智能融入音乐课堂,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更让教师对教育的本质重新思考,要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加深对新科技在音乐教育领域的了解,让人工智能成为个性化美育的劳动者。教师要认清教育发展现实,学会与科技共存,与智能化的教育设施和思想和谐相处,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信任,提高智能化教学能力[3]。人工智能可以大面积取代人力劳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方面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将自己从以往繁重的教育角色中抽离出来,以引导者、服务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七年级进行《西洋管弦乐队简介》一课的教学时,乐队中管弦乐器的种类繁多,不可能一一讲解,教学的重点是听辨弦乐器的音色,欣赏弦乐四重奏,其中最难的部分是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表现力,以及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乐器音色精准的特点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并辨别出各种弦乐器的声音区别,而且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乐器声音和表现形式,指导学生理解各自的作用。
(二)重视培养音乐情感和创造力
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人力,特别是在一些原理、策略性质的知识技能方面,确实是人力所不能及,但即使再智能也是人工的,对于人类独有的细腻思想感情,对事物价值的分析和判断,人工智能也无法企及,特别是在师生间、学生与音乐作品间的情感交流、价值观的塑造上,人工智能是不具备的,而这些正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艺术素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通过乐理知识的学习和音乐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陶冶情操,学习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例如初中音乐教材中既有《世界音乐之窗》这样的单元设计,介绍、欣赏亚洲、拉丁美洲等的音乐风格,也有世界著名歌剧、舞剧这样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拓展了眼界,领会“音乐无国界”的价值内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用创新的方式去学习和表现音乐。人工智能在音乐的演奏、演唱等技术上能够做到完美,但是人类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表现力,还有即兴演出的能力是无法被全部模拟的,这也是当代音乐教育的重点要求。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创造、表现的机会,如举办校园艺术节、歌唱比赛等,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和再创作,促进学生艺术能力的提升。
(三)推动音乐教育网络化、智能化
人工智能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网络教育的实践。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音乐欣赏、作品分析、乐理学习等课程都离不开智能化的乐器和软件的支持。智能化的网络教学不仅为传统音乐教学注入了新形式,也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获取和欣赏音乐的方式更加便捷、轻松。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利用网络将音乐教育资源成体系地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乐理进行音乐实践,同时,网络化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得到拓展性的学习,让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深入[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网络信息量巨大,其中不乏糟粕,也有阐述不完全、不准确的,学生在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接触到错误信息,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筛选出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的内容,并且,最重要的,要指导学生学会甄别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结束语
人工智能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成为推进音乐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的重要因素。中学音乐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持续地探索、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上的优势,优化教学手段和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更高音乐素养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丹阳.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J].北方音乐,2019,39(06):81-83+88.
[2]陈胜国,孔家星.智能化时代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艺术评鉴,2020(15):102-104.
[3]曹猛,郭威.探析人工智能系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北方音乐,2019,39(11):171+173.
[4]晁艺文,郭威.人工智能系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评鉴,2019(1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