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探析
冯倚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冯倚静,. 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探析[J]. 当代音乐研究,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174.
摘要:
众所周知,戏曲是常见的舞台表演形式之一,在传统文化日益传播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戏曲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粤剧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极具艺术特色,从美育教育、思政教育、德育教育等多种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基于此,笔者展开以下分析,从粤剧的艺术特点入手,分析其在初中音乐中的德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具体的德育渗透策略,为初中音乐教师提供“戏剧进课堂”的创新教学路径。
关键词: 初中音乐戏剧德育艺术特点教学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7174
基金资助:

当前,初中生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2—16周岁之间,心理年龄和智力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再加之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崛起,部分初中生会产生道德意识薄弱、思想虚荣浮躁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拜金主义、功利性强的价值观点,不利于初中学生未来发展。戏剧教育属于综合性艺术的结合体,以戏剧手法为主要教学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到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通过师生互动有效净化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和行为道德。

1.戏剧的艺术特性

戏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人们常见的戏剧主要有京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其表演艺术特点具有程式性、综合性和虚拟性[1]。以现实生活为艺术表现特征,以虚拟性为基本表现手法,以尝试性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演员切身表演,体现出以上显示的三种功能。其中虚拟性主要指舞台上所呈现出的表演环境、表演道具是“实”的,但表演对象和表演内容是“虚”的,将“虚”和“实”相结合,从而做到以实代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目的。程式性就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进行正式表演时,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规范化的特性。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遵循程式化、流程化的表演规定。综合性具体指戏曲表演艺术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突出戏曲表演的全部功能,融合多样化的艺术元素。戏曲表演艺术的技法主要以“唱”、“念”、“做”、“打”为主,突出人物性格,宣泄人物情感。“唱”和“念”之间相互配合和补充,“韵白”和“散白”提升了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做”通过表演技。塑造艺术形象。体现人物身份特点和性格特点。

笔者以粤剧为例,粤剧唱词通俗易懂,唱法上将“平喉”代替“假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反复实践,粤剧当前已经全部改用广州方言请表进行表演和演唱。在舞台风格方面,布景简单,近乎写意,通过虚拟的表演程式,反映故事背景和民间生活,以“生”和“旦”居多,男声较为平稳,有时略带沙哑,女生则较为圆润和细腻。

2.德育教育在戏剧作品中的内涵与外延

马丁·艾斯林曾经发表意见,认为戏剧和人类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2]。通过角色扮演,融入情景构建,为表演者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也能够让表演者明确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遵循社会共处法则。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讲,将戏剧引入音乐课堂,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真善美,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健全自我人格,从这一层面来讲,德育教育与戏剧作品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德育教育可以以文艺作品为依托,健全学生心智。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戏剧进校园”活动可以通过经典作品的重现和再现,充分发挥戏剧的教育功能,彰显德育职能,引领学生健全思想道德规范,改变传统德育教育的强制性和“说教式”的模式,通过真听真看真感觉,感受作品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让初中生更加了解历史,深入解读人物,为“象牙塔”式的校园生活增添社会色彩,体现出德育教育的社会美、自然美、人文美、科学美和创造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审美的享受,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体验感,最终达到追求“美”的理想,塑造“美”的人生。

3.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探析

3.1打破学科界限,扩宽学习路径

从戏剧的艺术特性和衍生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知,戏剧以人民生活为根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融入多样化、形象化的艺术表现性,从而实现突出主题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充分提升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戏剧历史文化、创作背景、生活案例等相连接,找出学科之间、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打破学科界限,为初中学生拓宽戏剧学习路径,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影视作品、京剧选段作为教学引入点,讲《穆桂英挂帅》的时代背展示给学生们,在黄梅戏《女驸马》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将流行音乐《女驸马》的唱段播放出来,并将其与黄梅戏的唱腔相对比,让其主动发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打破学科界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路径,从而为下一步的德育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3.2加强角色体验,突出情感投射

戏剧具有程序化、虚拟化、综合性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戏剧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强角色体验。要求学生处理好“本我”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忘掉“本我”,忽视掉“第一自我”,在城市化、虚拟化的舞台表演中,根据规定情境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中,以扮演的角色为第一视角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实现角色体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为他人思考、为他人着想的“换位”精神,从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3]。其次,还应该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投射教育。这种情感投射也可以成称为情感共鸣,主要指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以及表演者和真实人物(历史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通过戏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深入解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问题。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贯通古今,形成正确三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教育功能。最后,通过戏剧教学,还可以提升初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从创作到排练,再到演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演员、舞美、场景、音效、编剧之间的通力合作,最终呈现出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参与剧本创作,让其能够体会到集体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其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品德修养。

3.3加强文化交流,落实文化传承

由于戏剧具有表演性质,因此必然具有传播功能,再加之戏剧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具有一定社会背景和时代内涵。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将德育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到戏剧进校园活动中,就应该充分发挥并挖掘戏剧的传播功能,加强文化交流,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初中学校应该与地方艺术院校、中专院校、当地曲艺协会深入开展合作,加强文化教育。促进戏曲艺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校园戏剧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部门之间、学校与协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宣扬戏剧精神,让学生们带着作品走出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学生视野,深入挖掘名人文化艺术资源,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戏剧提升生活气息,让其永久保持生命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拓宽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时间效果,落实文化传承。

4.具体案例分析

为了探究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渗透策略,笔者以G省××学校为例,以粤剧《昭君出塞》为教学内容,分析《昭君出塞》中德育教学价值,通过《昭君出塞》的时代内涵解读,让学生充分了解越剧的艺术表形式和特征,感受王昭君鲜活的艺术形象,让其深入了解“昭君文化”。

4.1背景介绍

粤剧《昭君出塞》以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事件为根本(为了国家之间的稳定与和平,千里迢迢嫁到匈奴,为匈奴和汉朝两国带来了六十多年的和平),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在正式授课之前,音乐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昭君形象,可以将历史故事、影视剧组、戏剧作品等制作成教学课件,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找到粤剧和故事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兴趣,从而加强授课效果。

4.2正式授课

在正式收割过程时,教师可以将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在广州友谊剧院的表演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并将所有唱段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全读、鉴读等方式,划分出王昭君在出塞前、出塞中的心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展示静唱、速递、挑搭唱法,通过板腔的流动更体现出人物形象和情绪变化,学生们在鉴赏的过程中与“王昭君”产生心灵碰撞,体现人物生命张力,帮助学生获得人生感悟,让其充满新鲜感,体现出粤剧兼收并蓄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将戏剧教学与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影视资料、记录片相结合,通过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增强其情感体验。此外,还要结合有效提问的方式,将《昭君出塞》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理解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彰显“和文化”的核心内涵,贯通古今,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统一的重要性,能够理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5.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是我国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扩宽学习路径,加强角色体验,突出情感投射,加强文化交流,落实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军. 区域红色教育资源进课堂的德育价值与实践逻辑[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00(012):72-75.

[2]邵妍. 基于"两点二线"的中职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实践——以《曲艺艺术》课为例[J]. 福建茶叶, 2019, v.41;No.216(12):270-270.

[3]陈军. 论"新自然主义戏剧"的家庭斗争关系——以斯特林堡《父亲》为例兼谈其对中国戏剧的意义[J]. 浙江学刊, 2019, 235(02):47-5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