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1]为此,从小学低年级起,在音乐课堂引导学生走进民乐,学会欣赏并热爱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合理安排有序展开
要提高学生感受民族音乐魅力的能力,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乐器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教师可利用各种资源研发民族乐器吹、拉、弹、打四大类代表性乐器的微视频。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在音乐课的课前或课中,利用5至10分钟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认识乐器并感知民族乐器的独奏音色,既能将民乐知识有计划地渗透在每周仅有的两节课里,又能系统地归类梳理民族乐器知识。学生有了认知乐器的基础,教师可以再结合教材中的民乐曲,合理安排每个年级的课时进行赏析,通过挖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悄然带领学生走进民乐文化,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展开民乐欣赏教学,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民乐的兴趣,使其享受到音乐课堂的乐趣。例如,民乐曲《小拜年》,在这一课欣赏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突出两个特点:其一,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从视听结合感性逐步过渡。在导入环节以过新年热闹欢快的意境入手,随后根据乐段的特点探讨民族乐器音色激趣,采取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融入民乐知识。其二,针对乐曲的艺术特征,寻找民乐教学切入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镲、鼓)、唢呐、板胡乐器,以点带面为学生完整、深入、透彻地理解民乐曲的音乐内容夯实基础。学生通过民乐知识教学内容点线结合的合理安排,从感知到认知,从聆听到赏析,从品味到表现,于无形中增加了对民乐的喜爱之情。
二、以策定教优化课堂
一、二年级民乐知识的内容与目标可以定为:认识吹管类的乐器唢呐、笛、笙,拉弦类的二胡、板胡,弹拨类的琵琶、古筝、柳琴、阮、扬琴,打击类的鼓、镲等;重点听辨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打击乐器音色;考评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知能力。三、四年级民乐知识的内容与目标可以定为:能够从演奏方法上区分吹拉弹打四大类的分类;各类乐器从音色上划分的具体乐器。例如,胡琴类除二胡外,还有高胡、中胡、京胡、板胡等,阮分为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考评学生对民乐的听辨能力。五、六年级民乐知识的内容与目标可以定为:听辨名家名作、经典曲目演奏形式;记住听过的民乐曲的曲名、主题音乐;能简单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并能感知音色、情绪、速度、节奏、意境等音乐要素;考评学生初步的赏析能力。
三、巧设情境新颖导课
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里享受音乐,特别是导入环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快乐的啰嗦》这一课,微视频以彝族小导游“阿诗玛”的角色开场导入,创设参加火把节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巧设为参加现场活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寓教于乐,为后面的乐曲欣赏教学夯实基础,进而让学生走进彝族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了解彝族人民喜欢的月琴,深刻感知民族弹拨乐器表现的民族音乐之美。
四、反复聆听动静结合
民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调动感官联动进行通感体验,采取多样方法聆听是必须的,但多次单一的重复聆听,往往会使教学活动显得繁杂而平淡,也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为了打造高效课堂,要让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带着不同的问题边思考边聆听,然后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反馈聆听效果。例如,《三个和尚》听辨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第一遍听,感受乐曲的情绪,用说的方式反馈;第二遍听,感知乐器音色,用动作模仿演奏姿势反馈;第三遍听,想象音乐内容,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反馈;第四遍听,配上音乐以音乐情景剧形式表演展示。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板胡代表小和尚;坠胡代表瘦和尚;北方的管子代表胖和尚,三种乐器音色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三个和尚不同的音乐形象。以“动”为辅线,呈现聆听的效果,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理解民乐的音律。
五、融入游戏增强趣味
教师结合音乐选择相应的学生能接受、喜爱和理解的游戏,设计多样化的与乐曲相吻合的情境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训练音乐基本素质。例如,《小拜年》听辨不同乐器领奏的两个主题。教师根据乐曲的情绪,结合生活,设计拜年场景的音乐律动游戏,引导学生参与“找朋友”活动。以模仿演奏乐器姿势作为学生听与动的基础核心,让学生通过聆听分别模仿板胡和唢呐的演奏姿势,并随音乐做出相应的演奏动作,配上音乐节拍去找朋友。在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板胡与唢呐乐器的演奏姿势。虽然是找朋友律动游戏,但能让学生通过动作了解乐器的演奏姿势,联动听觉与动觉感知音乐,在音乐游戏中体验过年的热闹气氛和愉悦心情,在变化的动作中感受乐段的划分,加深对民族乐器的认识。
六、加强实践全面感悟
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音乐欣赏教学应当充分利用人们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让“动”的活动贯穿整个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鸭子拌嘴》一课可以紧紧抓住乐曲中“拌嘴”的镲的不同演奏方式(对鸭子散步时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对话的声音、拌嘴的情境)做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寻找的声效特点进行乐句的分析,进行实物乐器的演奏,通过探索实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民乐“和”音之美。虽是围绕“声效”展开的音乐实践活动教学,但教给学生的却是音乐欣赏学习必备的听辨、思考、表现方法。
结论:总之,欣赏民乐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民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氛围、长期的熏陶和训练。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时刻关注学生,梳理教材知识,确定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欣赏的信度和效度。在音乐课堂上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走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从小培养学生对民乐的兴趣和欣赏民乐的能力。通过安排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感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和丰富演奏技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融. 小学开展民乐传承的实践探究[J]. 读写算,2020,(17):154.
[2]孙烨. 浅谈小学民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读写算,2020,(17):195.
[3]斯璐. 将民乐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尝试[J]. 当代家庭教育,2020,(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