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识读乐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小学音乐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及创造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低段识谱能力就是音乐大厦中的基石,只有基础牢固了,音乐大厦才能坚实稳固。
传统的识谱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先入为主的给识读乐谱打上了特殊的标签,从心里上排斥识谱,把学习的兴趣扼杀在了摇篮中。记得在一次培训中,苏丹娜老师说:“很多孩子小学毕业了,连七个基本音名都不认识,更别说识谱了。”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传统的音乐课只要让学生唱会歌曲就算完成任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许多老师在思想上、教学理念上、教学手段上都有了许多的改变。课堂变得丰富,老师上得精彩,学生学得开心。
而识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知识技能之一,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识谱教学始终是困扰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在常态课中渗透识谱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般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这项技能,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的积累总结,得出一些新得体会。
一、环环相扣,创设识谱情境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爱上了,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因此,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想学生所想,从学生需求出发,创设有趣的识谱情境。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音乐王国的这七个伙伴都是陌生的,如果在一节课内把这七个新伙伴都介绍给学生认识,他们就会犯糊涂了。一节课只介绍一到两个,就大大降低了难度。
在新人音版一年级第二课《跳绳》中,第一次加入了识谱教学。我对学生说:“看到你们跳绳跳得这么开心,有一个新朋友也忍不住来了。”听我这么一说,学生的好奇心被大大的激发了,一个个都用充满疑惑的表情看着我。这时候我用课件出示了这个新朋友并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大家好,我的名字叫do,在音乐王国中我们有七个兄弟,我是老大,我的身材瘦瘦的高高的,就像一根小木棍,你记住我了吗?”通过“do”的自我介绍,学生终于知道这个新朋友是谁了。紧接着我出示歌曲的简谱,对学生说“这个do可调皮了,跳绳的时候喜欢东窜西跑,你们帮我找一找,他出现了几次?”我来示范唱谱,请学生从中找出有几个do。有了“任务”,学生听得很认真,我刚一唱完,一个个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通过寻找,学生对这个新朋友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还在认识新朋友的兴奋中,我紧接着又安排了“接龙游戏”,请学生只接唱“do”,其余的音由我来完成。只唱一个音对学生而言并不难,第一遍磕磕碰碰下来后,第二遍就变得流利顺畅了,并在和我的接唱中,聆听了歌曲中其他的音,对整首曲子也有了进一步的熟悉。通过“三步走”, 学生不但认识了“do”还唱会了“do”,成功迈出了识谱的第一步。在这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聆听习惯,还建立了师生的互动合作。
二、乐在其中,享受游戏课堂
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间接或直接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和表现音乐,获得审美的乐趣,感受学习的快乐。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音乐游戏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培养儿童美感和乐感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常规课中加入游戏教学方法,把识谱教学和游戏紧密结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1音阶“走一走”
音阶练习是我课堂中的常规环节。如果每节课都是一成不变的上行下行练习音阶,把练习变成一种机械运动,学生何来谈学习的兴趣。根据孩子爱玩爱新奇的心理,进行趣味音阶练习,时时变,课课新,吊足学生的胃口。
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速度节奏的变化。如“上山”要稳走,“下山”要慢行;走累了休息一下;要下雨了,赶快“跑”。
通过身体语言让学生感受音乐形象的变化。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因此只安排了do、re、mi、fa、sol这五个的音阶练习。为了让各个唱名更具形象性,在音乐课上加入了柯尔文手势来辅助教学。手势有着直观形象、易记易练的优点,用体态语言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音准。
2、节奏“拍一拍”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音准与节奏。节奏是旋律的骨骼,是识谱教学另一重要环节。在人音版一年级歌曲《其多列》的教学中加入趣味节奏练习,结合歌曲,设计了“爬山坡找朋友”的游戏,通过创设“去哈尼族认识新朋友”的情景,将新知识“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有序地排列在小山坡上,爬过这些“小山坡”就能到哈尼族,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旋律“画一画”
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在纸上图图画画,抓住孩子这个兴趣爱好,在音乐课中加入画旋律,使音乐形象化。在一年歌曲《法国号》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第四乐句的旋律起伏大,学生不易唱准,课堂上灵机一动,对学生说:“你们瞧,这一乐句像不像过山车呀?”我边说边范唱起来,并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山车的“路线图”。在我画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已经在跟着我画了。此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过山车” ,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一乐句的演唱。把音乐与游戏紧密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
三、唱奏结合,巩固音名记忆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赛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 竖笛,有着价格实惠,携带方便,容易学等优点。将竖笛这简单易学的乐器引入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大大的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促进了识谱教学的进步。
器乐与视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打开音乐宝库金钥匙的一条重要途径。竖笛的每一个指法都有一个固定音高,能帮助学生唱准音。比起一般课堂上的视唱练习,有了竖笛的帮助,就不再枯燥、乏味了。自然增强了对音符的识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音乐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剂良药,识谱更是走进音乐大门的钥匙。而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老师在音乐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认真踏实的教学态度、先进前沿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对自我的要求,在总结反思中提高进步。让音乐教学变成一个个美丽的音符,润化孩子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李淑贤、姚伟主编:《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