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郭佩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郭佩佩,. 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 当代音乐研究,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295.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有效地使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这不仅是对肢体语言的应用,同时也依赖于大脑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体态律动教学是渐进的、灵活的,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音乐,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本文立足于小学音乐教学角度,分析了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教育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295
基金资助:

引言: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感知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的引入非常重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可以使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使课程更具吸引力,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体态律动教学是指将音乐中的情感色彩转化为具体、形象、规律、简单的动作,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节奏性等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能显著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教育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音乐的审美需求也都是不尽相同的。人们常说,对于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音乐,那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让音乐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音乐是一件非常有趣和快乐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想要更好地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其次,小学音乐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要教学方向。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个性和综合发展。目前,小学学段的基础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长、教师的重视,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一样都属于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音乐必将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说要将音乐课程课堂变成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的地方,而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使他们都能够体会音乐、热爱音乐。

现如今,要想上好一节音乐课,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加大律动教学的内容板块,把律动教学真正重视起来,将律动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出来,合理利用律动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帮助他们爱上学习音乐这件事。目前,在我国当今的许多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听觉和感官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如果能够积极利用律动教学的模式,那么势必能够增加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对音乐的肢体感知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律动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年龄、性格、理解能力等方面考虑进来,让音乐和律动的结合真正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那么学生将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音乐。

二、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深化专注,优化体态律动节奏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体态律动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方法。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更专注、更深入地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中。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展现体态律动教学的多样性,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变得更加多样化。如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时,这首歌曲涉及少民族的音乐和舞蹈,但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少数民族文化、语言、音乐等方面的了解不多,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少数民族音乐和视频,并且鼓励学生模仿画面中的舞蹈进行摇摆,通过肢体动作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导致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较差。对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教学目标,以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掌握要点,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如在《歌唱祖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结合音乐用激烈、快速的指挥动作来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感受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模式,还可以不断创新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达音乐感知的过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三)注重音乐作品的欣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体态律动教学设计主要以音乐为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多聆听相关音乐作品,并学会欣赏音乐作品,从而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态律动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两只小象》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这种节拍的歌曲的力度表现也有其特点和规律,具体表现为强、弱、弱的力度。学习这首歌曲时,学生需要熟练掌握 XX、X、0 等节奏。对此,教师可以赋予这些节奏不同的肢体动作,如听到 XX时便跑步,听到 X 时走路。教师在设计动作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游戏化元素,以提升其趣味性,如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根据听到的节奏跑步或者走路,做错动作的学生就站出来在圈里模仿大象,模仿完了以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根据听到的节奏跑步或者走路。这样学生就能够快速掌握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等节奏的差异,学会辨别不同节奏的节拍和音符。

(四)用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准备常用的打击乐乐器,如铃鼓、碰铃、沙锤、串铃、小鼓等,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节奏地敲击这些乐器,并可以自由添加身体动作,充分感受音乐的速度和力度。这样,课堂学习氛围会更加活跃有趣,小学生的天性也会得到释放,从而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

如《歌唱祖国》是由王莘作词、作曲的一首爱国歌曲,其结构严谨、简洁、明快,歌词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朗朗上口,现已成为我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有节奏地敲击打击乐器,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思考这首歌想要表达什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且还能使其在体态律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同时也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记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体态律动作为音乐教学中较为有效的辅助方法,合理地运用于音乐教学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体态律动的重视,在科学化的应用中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血玲.幼儿体态律动教学研究——以身体技术理论为视角[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04):74-76.

[2]夏一榕.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具体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02):96.DOI:10.19340/j.cnki.hhzs.2018.02.073.

[3]黄梅.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方法研究——以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01):158-16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