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体态律动适用于对幼儿的音乐教学,我国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教师采用律动教学法,开展创造性的体态律动活动、集体舞活动,通过体态律动呈现不同节奏的音乐,凭借节奏、速度展现音乐的情绪,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创造性的音乐律动,有助于幼儿从律动中感知音乐,体会音乐中包含的情感,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并掌握不同音乐的演唱方法,能让幼儿放松身心,保持愉悦的心情,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一、利用游戏开展体态律动教学
第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由于幼儿所处的年龄特点,对游戏很有兴趣。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游戏,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游戏中,幼儿需要单独或合作,用身体动作进行自由表现、组合表现音乐中包含的角色主题,幼儿在主题游戏中需要发挥肢体动作并展开想象,能使幼儿的肢体具有节奏感的运动,并且具有一定的肢体表现力。在律动游戏过程中,能让幼儿在思考、想象中表达,从而表现某种特定的音乐情境,有助于幼儿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例如,在《雪人融化》的教学中,教师让幼儿扮演雪人,演绎春天阳光照射雪人的场景,雪人受到阳光的照射,身体会逐渐融化。此外,通过合作律动表现特定的主题,教师让幼儿用身体律动的方式合作表现风和树、风和风车、大海和小鱼、雨和花、树和小鸟、毛毛虫和蝴蝶,在这些合作律动游戏中,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动作,将增强幼儿对音乐以及周围事物的感知,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肢体感知力以及肢体协调能力。第二,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空间触碰游戏。教师在教室摆放椅子并给幼儿播放音乐,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用身体的部位触碰不同的椅子,幼儿伴随着音乐在教室走动、找寻椅子,从而创造出身体造型。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爬山洞”活动,幼儿运用不同的身体姿势表现具有创意的山洞,幼儿在不同的空间钻爬,有助于体验爬山洞的乐趣。
二、运用肢体动作进行体态律动
教师要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让幼儿感受到音乐教学中通过肢体动作进行体态律动带来的乐趣。第一,采用多元化的肢体语言进行体态律动。例如,教师给幼儿播放音乐《小手爬》《我的身体》《合拢开放》,由于这些音乐中包含语言和动作指令,能让幼儿有序指认身体部位。教师要动用身体各个部位进行体态律动,有助于幼儿初步认识身体部位,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拍腿、跺脚、拍手等方式打节拍,感受不同音乐的节奏。第二,开展创意性的身体造型活动。根据美国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人体大脑的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直觉,具有音乐艺术的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利用体态律动,有助于训练大脑与身体各部分的协作能力,幼儿肢体的打开,有助于幼儿认识肢体空间,幼儿做肢体动作的脚步更加舒展。此外,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雕塑、模仿、空间触碰等个人或集体造型活动,通过幼儿身体的上下左右的空间接触,能培养幼儿的空间意识,注重幼儿对各种造型的感受,实现音乐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歌曲教学中,组织幼儿开展《猴子学样》的镜面模仿活动,教师将幼儿分为两人一组,做动作形成造型。在《熊和小孩子》《走走停停》的听辨音活动中,幼儿需要倾听特定静止信号,幼儿的身体运动停止形成雕塑,幼儿在身体造型的过程中,感受静止和运动造型,有助于提升幼儿身体的协调性。
三、音乐律动关照到过渡环节中不同
幼儿的心理需要过渡环节因其承上启下的独特性质,大部分过渡环节中前后两个环节的活动同时共存,即部分幼儿仍停留在上一个环节,而其余幼儿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其内在原因是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快速准备好进入下一活动的幼儿不得不等待,而处于劣势的幼儿难免会有挫败感。过渡环节中音乐律动的引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媒介,使不同发展步调的幼儿都能找到合适的状态。将音乐律动应用于过渡环节时,午睡后和户外活动前这两个过渡环节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生了明显变化。午睡起床时教师播放幼儿自己点的歌曲,这些歌曲均属于轻松明快、朗朗上口的类型,营造了愉悦的起床氛围。部分歌曲还会引发大合唱,幼儿一边大声跟唱,一边应和着节拍有节奏地整理床铺。点歌活动进行一个月后,幼儿赖床行为明显减少,整理床铺更加积极主动。这种以即兴表演代替消极等待的方式,既满足了速度较快幼儿的游戏需要,又缓解了速度较慢幼儿的紧张无措,使幼儿的整体情绪状态更加愉悦积极。户外活动前,师幼共同进行简单的声势律动,在声势动作中舒展身体,为户外活动做准备。已准备好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在游戏化的声势律动中调动积极情绪,更加快乐地进入户外活动;尚未结束上一环节活动的幼儿在旁观声势律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快速度,参与到声势律动中,而简单的声势动作,也大大满足了幼儿随时加入的需求。幼儿探索、好奇、成就、亲和的心理需要,是在生活环境中得到满足的,消极等待、被等待都不利于幼儿心理发展。将音乐律动引入过渡环节,一方面减少了消极等待现象,另一方面舒缓了过渡环节的紧张感,满足了班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心理需要。
四、音乐律动应用于过渡环节,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幼儿园要重视体态律动教学,认识到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教学价值,由于体态律动具有空间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场地、器材,幼儿根据对音乐的解读,运用肢体语言展现音乐,增强幼儿肢体的协调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教师之间开展音乐教学比赛,并建立教学考核制度,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实现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教学价值,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体态律动具有感知节奏、歌词的特点。 由于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缺乏稳定性,主要依靠直觉行动。 体态律动教学中,节奏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让幼儿模仿简单的节奏、感知歌词,在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的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一部分来源于外部条件的满足,另一部分来源于自我实现的满足。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可知,教师将声势、即兴表演、集体舞蹈等音乐律动应用于过渡环节,优化了一日生活环节组织实施,工作氛围更加平和积极,教师也拥有了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将音乐律动应用于过渡环节后,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满足了教师的成就需要,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结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体态律动法的运用,通过肢体语言展示音乐的旋律、情感,不仅能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妙旋律、节奏,用身体的肌肉、心灵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探讨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小平.音乐律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28):90-91.
[2]刘清爽.音乐律动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1(28):33-34.
[3]范义丽.幼儿音乐律动教学的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20(2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