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古诗词作为其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诗词和歌赋是一体的,诗歌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是可以吟唱的,此特点从诗歌的名称就可以略知一二,比如:《大风歌》《水调歌头》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诗词艺术进一步与音乐艺术融合,进而创造出古诗词艺术歌曲,这是我国近代声乐体裁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要求学生了解词曲创作背景
元曲,又称为元杂剧,分为散曲和杂剧两种,而散曲包含小令和套曲两种表现形式,小令是散曲独有的手法,顾名思义,小令就是单首的曲词。词作者贯云石,元代著名散曲家,创作了 70 多首小令,流传至今,收录在专集《酸斋乐府》中,他虽然官至翰林学士,但由于崇尚悠闲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活,辞去官职,归隐山林,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汲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描写美好的大自然及纯真的爱情,他的作品具有通俗性和高雅性,对中国文学和戏曲产生了深刻影响。
曲作者高为杰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之一,对中国艺术歌曲,尤其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高为杰先生在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后,选出了《折桂令·春情》《红绣鞋·欢情》《落梅风·蔷薇露》这三首小令及散曲,并以西方大小调和声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创作出《元曲小唱(三首)》。作品情绪表达连续、丰满,展现一个完整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注意词曲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
演唱歌曲时,气息起着关键作用,整个过程中,气息需要随着歌曲的音高、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歌曲的情感大多是含蓄、内敛的,所以需要演唱者根据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去吸气,不能操之过急,在演唱古曲时,高音部分不能过于强硬,呼吸要深,位置要高,低音部分要放松。
歌曲除了高潮音域都在低声区与中声区,演唱时要运用吟唱的演唱方法,不要用力,轻轻的演唱。高潮处在换声区,演唱时不要向外推着唱,要吸着唱,声音跟着气息慢慢地流动。
例如,“挨着靠着云窗同坐”,表现愉快幸福的场景,演唱时应该表现欢快的心情,演唱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点,演唱中突出“挨、靠”。在高音区,声音力度随着情感到达顶峰,需要较强的气息支持,用气推动声音,这段在演唱时情感比前半部分更加激动,深沉,速度也应稍慢一点,咬字不要在嘴巴上。演唱时要注意根据情感做出区别,需要注意语气的控制,最后一句音域较低,不要用力,要弱收,传达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坚持高中音乐教学反思
传统做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新课堂音乐教学吸引人,重视分组教学训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乐趣。
例如,歌曲《音 乐 小 屋》。学生能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音乐小屋》,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表达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用趣味性的情景创设来表现歌曲中的9次敲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春天举行音乐会》。用1节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春”为主题,首先从谈话导入,请学生们自己用一句话来描绘春天并加上课件展示,使学生陶醉在春天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师生律动《嘀哩嘀哩》活跃课堂气氛。
所以,有效课堂,预设重要。音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双减”实施以来,如何向课堂要质量,成为减负提质的关键所在,而课堂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围绕核心能力提升、建设音乐好课堂、成就好教师的目标,在学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校为本、求实精细、学科共享的校区联合教研,并不断升级迭代,以此推动音乐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一)追求音乐的艺术融合
古人早有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这类对感性思维有着重要作用的整合教育,音乐将与文化知识一起,影响、伴随我们一生。学校艺术课程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体现,音乐课堂要教会学生基本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让学生有欣赏美、体会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艺术特长。艺术教育学科一直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得到肯定,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学校音乐老师就此展开了收入探索。
首先,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以及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作为艺术考试,它是补充教育短板的必要学习,给予学生空间,去发现美、创造美的空间,回归教育本质,明白教育并非一味拔高成绩,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创造思考的技能。务必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如何饶有兴趣地切入,做到不枯燥,让学生乐于接受。基础教育应走进学生,抓住兴趣,在落实美育渗透的同时帮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应该站在新形势的角度,以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竞赛为例,坚持解析如何落实教学重点,把控课堂,上好一堂悠扬婉转又充满情趣的音乐课。
(二)积极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艺术类学科的综合性,对老师们提出了新要求:提升自己才华,创造更多教育可能。好的艺术教育是奠定学生感知生活美的基础。追随艺术,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落实高中教育,注重培养更健全的社会接班人,是教师当前“研”、“行”路上的主要课题。
文化本身是一种软实力。强势文化之所以强势,首先是其本质上对受众或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接受者、消费者各个层次需要的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受众和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主动接受的。近年来,音乐现象正在启示教育。
例如,《好声好戏》音乐栏目为例,数据显示,共有逾 100 万观众收看过该节目,且在社群文化兴盛的网络,《好声好戏》的网络讨论度居高不下。对于成功模式的复制早有先例,音乐节目制作经验就是建立在“买版权”“搞模仿”模式上。《我是歌手》属于舶来品。不过,“模仿”只属于初级阶段,本土化表达的核心在于挖掘所处文化土壤下的风土人情、共同记忆、群众共鸣。令观众感受数十年间人生的起伏跌宕、时代变迁,这样的创作思路,才是正确的本土化表达。
四、结语
中国文化璀璨多样,博大精深。经典歌曲是诗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体裁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唱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内涵,其次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和对情感的把握,最后,还要与乐器伴奏配合,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是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
参考文献
[1]简析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心理训练[J].张海楠.黄河之声. 2020(22).
[2]探究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心理训练与培养[J].虞越.大众文艺. 2020(13).
[3]钢琴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陈阳.艺术科技.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