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非遗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危机,比如非遗的技艺传承乏人,一般的非遗都是师徒或者子女传承,难以得到推广,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再加上,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也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精雕细琢,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如开封汴绣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某些复杂的绣品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复杂的工序导致非遗的工艺品无法大批量生产,这就影响了非遗手工艺品的大规模营销,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也就难以得到全方位的突显[1]。
1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关键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手工艺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人们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因此,弘扬传统非遗手工艺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非遗手工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祖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从精美的剪纸到华丽的刺绣,从古朴的陶艺到精巧的木雕,每一项非遗手工艺都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例如,苏绣以其细腻的针法和精美的图案展现了古代江南水乡的温婉与雅致;蒙古族的皮雕艺术则反映了草原民族的豪放与不羁。又如,东阳木雕以选材严格、工艺精湛、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闻名于世;潮州木雕则以其典型的潮色潮味而在全国的木雕艺术中独树一帜。这些手工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了解和传承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了先辈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让人们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到过去的风采。这些非遗手工艺如同历史的活化石,让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
关于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主要展现在以乡村振兴驱动的创新生态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创作,以美育人、以艺兴村,乡村文化振兴的局面生动呈现、活力凸显[3]。
以福建省宁德市的“柘荣剪纸”为例,始于唐、盛于清,柘荣剪纸随中原士庶南徙而流入,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发展而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二月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是对柘荣剪纸的真实写照。历史的演进造就了柘荣剪纸深厚的群众基础,也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它保留了中原剪纸的特点,表现内容极为丰富,有人物、花木、鸟兽、山水、文字、果蔬、昆虫等;用途非常广泛,有窗花、礼花、喜花、鞋花、枕花、箱柜花等。在创作手法上,柘荣剪纸也保留了中原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的特点,创作时不打草稿、不用粉本,先剪外形,再进行图案内部镂空。剪纸外形不求对称、随意挺劲,图案概括简练、质朴粗犷,布局轻松写意。正因如此,柘荣剪纸有“中原剪纸文化活化石”的美誉。在柘荣县,几乎家家有剪纸、户户会剪纸,窗花、摆件、挂饰……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剪纸元素。从男婚女嫁到生日寿诞,人生中的每个重要阶段都有剪纸的陪伴,可以说,剪纸早已深度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2000年,柘荣县凭借剪纸艺术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正是一种以“乡村振兴”驱动文化创新新生态的重要表现形式。
3非遗手工艺的设计参与价值
3.1以传承精神彰显
非遗手工艺文化也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在这些手工艺的创作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手工艺人们凭借着一双双灵巧的手,通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将普通的材料变成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他们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完美的不懈努力,正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而且,许多非遗手工艺都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紧密相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民间的皮影戏,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宣扬着正义、善良、勇敢等美好品质,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手工艺品的传承、设计与弘扬,所彰显的正是一种传承人、弘扬者们历经祖祖辈辈,所秉持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非遗手工艺设计参与的价值体现[4]。
3.2以先进举措显现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非遗手工艺文化,各地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加强对非遗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人投身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非遗手工艺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其次,要注重非遗手工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发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和需求的产品,让非遗手工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还需要加大对非遗手工艺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手工艺文化。
当然,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扩大非遗手工艺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其中,新媒体平台具有立体、全面以及多元的矩阵特点,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非遗手工艺的设计价值及文化内涵,可以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新兴的媒介方式以及简便的平台,对民众尤其是大学生普及推介非遗手工艺文化,可以引起更多关注与传承。各地非遗手工艺设计参与价值的显现,还可以通过在线游戏、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受众可以亲身体验非遗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或传统技艺,这种互动式体验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还提高了他们对非遗手工艺的认知度和兴趣。这种多元化、丰富性的展示方式也有利于非遗手工艺数据库的建立。除了普通的传播样式,还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虚拟技术等,使传播平台相关阵营更加完善,创建数字博物馆,实现非遗手工艺建档的收集、开发、利用线上展示工作,由此也就能够提升非遗手工艺传播的趣味性与参与度。
结论
综上所述,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价值,是紧跟时代发展的变化、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演变的,但毫无疑问,对于“非遗手工艺”的弘扬、传承一直是核心与关键。文章针对非遗手工艺文化创新的价值、创新生态、设计参与价值等,均做出了深入分析,旨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保护、传播、弘扬非遗工艺文化的正确认识,希望能够我国非遗手工艺传承、作品创新设计等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樊榕.非遗传统手工艺与首饰创新设计的融合研究[J].天工,2024,(4):55-57.
[2]傅燕翔,罗霞.产业化下非遗手工艺文化创新生态研究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3]姜钰霖,刘冬林.以陕西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为主题的App架构设计[J].明日风尚,2022,(20):97-100.
[4]郭寅曼,季铁,闵晓蕾.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价值[J].装饰,2021,(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