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1.1音乐审美心理的情感体验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可以激发学生内部情感的表现艺术,学生在分析、欣赏某个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表层的内容进行解读,更重要的是深入体验作品中所传达的内涵和独特情感,并产生与之相似的情感共振,这就是艺术学科与科学学科不同的地方。音乐的学习强调“以情动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同的节奏、力度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情感波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在体验音乐时,学生首先会在感官上形成一种直接体会,比如在欣赏比较欢快或者是比较悲伤的音乐时,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就会自然地产生相似的感觉,其次就会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带进作品中,甚至还会觉得这首音乐正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基本一致。
1.2音乐审美心理的想象联想
音乐欣赏不是单纯地“听”,还离不开学生的再造想象,他们需要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对作品中的相关场景展开合理地想象,在大脑中建构出一些特有的艺术形象,从而形成对作品更独特的理解。艺术都具有相似的特点,与小说、话剧相似的是,一些音乐作品也会有着较强的故事性,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展开适当地联想,根据旋律、内容和节奏在大脑中自由想象其中的画面和故事情节,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需要注意的是,在想象过程中,既可以是跟随音乐展开一些画面的想象,也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想象,总之会因为不同的审美主体而产生差异。
2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和能力的基本现状
2.1学生音乐审美趣味存在流行化倾向
现如今社会上有许多流行音乐,包括抖音平台上的流行歌曲等,正在以非常猛烈、强势的力量影响着学生。大部分学生所喜欢的音乐类型就是流行歌手所演唱的音乐,不仅包括国内的,更是涉及到国外的流行音乐,比如说唱、爵士、摇滚等,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相比而言,只有少部分学生喜欢听本民族的音乐,比如民歌、民族器乐等,也很少利用课下时间去欣赏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音乐,这样一来他们的视野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流行化”的审美倾向逐渐让学生的审美视野变得狭窄,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单一、审美理解能力低下等,阻碍其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
2.2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有待健全
审美心理结构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不足,尤其是对于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不同乐器的音色等缺乏较强的辨认、感知能力,难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对音乐体裁、风格、特色进行区分;第二,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缺乏,这是指在听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学生很少会在大脑中构建与之相关的内容、场景等,总是会联想一些与歌曲无关的事情,或者是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忙于其他事情,不能静下心来专门聆听、欣赏作品,这样就导致学生缺乏审美想象力;第三,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比较缺乏,上文提到他们普遍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只有好啊部分学生认为中国民歌会让他们产生丰富的情感,大部分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民族音乐也很难产生情感方面的共振,所以说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还不够完善。
2.4学生音乐审美理解力有所欠缺
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审美视野局限在了流行音乐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却没有充分的理解,比如古琴音乐,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这很难理解。除此之外,学生的审美理解方式也存在着不足,当被问道“你平时根据设么来理解音乐?”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通过音乐的背景来理解,有大部分学生选择通过媒体的介绍文章来理解,这足以显示出学生对大众媒体的“盲从”特点,这也从侧面说明学生的审美理解方式存在问题,不利于促进其审美心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和能力的对策
3.1引导学生重复聆听,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要想使学生的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审美心理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教师需在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引领学生重复聆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感知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把握音乐的节奏、力度、旋律和整体结构等,使学生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进一步感知音乐的节奏美和旋律美,在反复听的过程中既能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3.2鼓励学生比较探究,形成深刻情感体验
不同民族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风格,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领学生欣赏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风格,通过运用比较探究的方式来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对比、分析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的过程中有利于加强学生个人的审美情感体验,使他们对乐曲的节奏、旋律、风格等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
3.3运用音乐实践方法,促进音乐审美想象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教师要注重对音乐实践方法的运用,即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学生自身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去品味音乐,进一步深入到音乐作品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中去,通过音乐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还有利于促进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合理想象,在此过程中公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
3.4恰当运用肢体律动法,感悟作品整体节奏
教师要摆脱以往“我讲你听”的枯燥模式,注重对音乐欣赏实践的设计与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探究”的空间和机会,恰当的运用肢体律动法,即鼓励学生结合音乐中的节奏来进行肢体上的律动,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扭腰等动作来表现音乐,一方面可以让以往枯燥、沉闷的音乐教学变得“活”起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作品整体节奏的感悟和把握,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所学音乐的特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先进理念,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音乐基础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不能一味地向学生讲一些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要选择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欣赏,注重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和独特情感,使学生受到作品较强的感染,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并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形成和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若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2]柴新.音乐欣赏活动教学中学生情感及能力培养[J].中国文艺家,2020,(0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