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课程,而合唱教学时作为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整体视角来看,一些学校在应用合唱教学期间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就小学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唱教学方法单一
在一些小学的合唱教学中,老师们在进行组织协调之前,要向学生们讲解演唱的基本技巧和音乐理论,比如声乐的基本发音方法和声原理论等,但这一环节学生对演唱的表情、体态和姿势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合唱练习时,不能保持正确的、积极的表演心态,从而产生自我的行为。此外,部分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其主要教学环节一直是“领唱-跟唱-合唱”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
在开展音乐合唱教学期间,往往需要结合学生的声音特点合理划分为低声部和高声部,促使小学生各司其职开展合作训练,这也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在此期间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小学生自身歌唱水平较低,在合唱训练期间,对歌曲掌握程度不高,而且演唱水平参差不齐会导致整体合唱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出现声音杂乱、高低声部模糊不清等问题。因受到教学模式、方法的约束,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往往无法有效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身的表演特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师生间的配合默契程度随之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普遍偏低。
(三)认知薄弱
首先,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和标准,并针对合唱教学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虽然部分小学及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原有音乐课程作出增加课时处理,但是并没有加大音乐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多小学的音乐教学设备过于陈旧、单一,音乐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导致小学英语合唱教学的深化改革过于片面化。其次,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过度重视欣赏教学,严重忽视了对小学生合唱能力的高校培养,导致小学生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对专业化的音乐实践技巧一概不通。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音乐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框架中的价值作用,也无法了解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天赋、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功能,始终将音乐课程作为无关紧要的“副科”,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小学合唱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小学生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丰富音乐课堂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取得优异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从总体上讲,小学生活泼好动,愿意投入到多样化、发现式学习领域中去,而“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则会极大地制约他们的自主发展。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趣味盎然,使课堂充满生机。
(二)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小学音乐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积极性对提升合唱教学效率所产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情感表达具有直观性、清晰性的基本特点,当小学生真心喜欢某一学科,便会投入全部的时间与精力展开深层次探究;当小学生对某一科目无法提起兴趣或没有任何学习欲望,即便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再强,也无法在根本上提升此学科的教学效率。兴趣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可以作为一座稳固性较强的桥梁建筑,其将学生与基础知识有效衔接,促使学生逐步迈向成功、正确的道路。所以在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期间,需要重点关注对学生合唱兴趣的激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并挖掘符合学生特征的切入点,促使课堂展现出一定的生动性及活跃性,在兴趣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引起学生在思想方面、精神方面及情感方面的强烈共鸣。
比如,在开展《共产儿童团歌》教学时,教师为了在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合唱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引用小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对学生展开革命教育,促使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发。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五角红星的图案,并在背景音乐的渲染烘托下,为学生讲解与红星相关的真实事迹,在红色故事情节的影响下,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完全凝聚在课堂教学中,并对歌曲产生全新的情感体验。
(三)合理应用乐器
声乐是最容易被广大孩子所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它在整个声乐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学校的主要课程,它对于培养孩子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引进各种乐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唱教学中运用乐器,能活跃气氛,增强学生的注意力。目前,小学生在声乐识别方面尚属于起步阶段,有些同学不能准确掌握歌唱的声音。当学生在学习新的乐曲乐章时,可以运用口风琴、竖笛等各种乐器,然学生能够感受到乐器的魅力与感染力,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乐器表演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合唱技巧,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四)加强合唱训练
合唱呼吸训练是合唱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合唱过程中的合理化呼吸频率可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控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呼吸训练的重要内涵所在。呼吸训练可以在根本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气息支配,避免在演唱阶段中出现声音不足、呼吸急促或力度不够等问题,合理化的呼吸分配可以帮助学生在集体合唱训练期间保存足够的体力,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正确呼吸训练期间,学生需要保证鼻腔与口腔同时呼吸,且保障呼吸力度不可过高。呼吸保障合唱效果、提升合唱效率的主要力量,在合唱教学期间,如果部分学生的呼吸缺少统一协调性,便会导致整个合唱效果出现不整齐、不自然的现象。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期间,教师需要详细讲解正确的呼吸方法,促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下形成规范性、合理性的演唱气息。
发声训练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正确唱歌方法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督促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保证字正腔圆,具备良好的起声和母音状态,只有这样才可充分体现出合唱的影响力和表现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熟练掌握发声方法,实现合唱声音的悠扬、和谐。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合唱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核心音乐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其复杂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本能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合唱教学的效果。改革合唱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是小学合唱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蒋玲玲.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21(04).
[2]徐南京.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北方音乐,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