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亟需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一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提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并非单一的任务,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创新实践,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
到了初中,由于数学的学习越来越困难,教师们往往会顾及学生们的接受程度,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释,使得整个教室都是依靠教科书进行。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太单调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导致课堂没有新意,从而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无法专心听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显违背了教学目的。为了达到新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进行创新教学模式。
(二)学生主动性差
尽管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而学生在听,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地听课,或者是父母的要求,或者是出于对自己的成绩,所以才会选择主动听课,愿意主动的学生很少。这一状况造成了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下降,而学生的主动性下降了,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变差,从而对其发展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产生不利的作用。
(三)学生灵活性不足
学校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主战场,不过,这并不是数学唯一的限制,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从业和生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既需要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又要善于运用。不过不难看出,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死读书,在思考问题时只会按照固有的思维。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灵活度,无法充分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与实际脱节,缺乏实务训练,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运用微课,提升学生们的感官
在新课程改革开始之后,对教师提出了新的需求,要转变原来的教学理念,拓宽教育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数学课中,激发学生对数理问题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提高其数学逻辑能力。采用微课的方式,就是把图片、声音等内容集合在一起,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就不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枯燥、单调的服务,让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得到了丰富。使用微课开展几何直观的数学课程,能够将学生的感官进行最大程度的激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他们的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提高。例如,当老师讲授《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对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而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老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将位置的变化直接展现出来,因此可以运用微课来展开展示,通过视频的形式,对直线位置变化中相交、相切、相离等概念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感官完全调动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真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堂教学重点之一。就拿《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从下面的数据里找到众数:12,36,8,12,45,36,98,39,36。这道题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小,比较考验的就是学生对“众数”这个词含义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观察力。老师可以选择对学困生进行提问,众数的含义是什么,其中哪个数字是众数。因为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游,所以当老师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会显得很紧张。这个时候,老师就必须安慰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回想和整理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学生不能回想起以前所学的东西,那么,老师就要给他们一些提示,然后指导他们来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还可以在不断地提问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三)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非智力素质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和讨论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更好地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比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时候,老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选择把课题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操作和探索。要想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老师可以指导他们进行自由的结组,并且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来达到这一目的。有的小组拿出一张等腰三角纸片,一边看一边猜想,有学生给出了看法: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边长都是相等的,无须论证。还有学生说:经过我的观察,我注意到它的两个底角的大小似乎是一样的。学生们在这个依据的基础上,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议用量角器来量,有的学生提议把三角形对折,看看两个角能不能完美地重叠。当所有人都做完了这些操作后,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样的操作有很大的误差,有没有一种严谨的证明方式?学生们不久就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求解这个问题。就这样,学生们互相交流,共同出谋划策,高效地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
结语
总之,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持续探索适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相信初中数学教育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蒋本海.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3).
[2]钟淑民.巧设问题 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设问[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03):50-52.
[3]黄宏赏.着眼提质增效 提升育人品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微[J].新教育,2022(26):7-9.
[4]金鑫.关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落实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5):77-78.
[5]豆元元.“提质增效”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实践分析[J].新智慧,2022(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