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稳步实施,教育领域教学模式的全面革新已成为大势所趋,受此推动力影响,小学音乐教学需做出改变[1]。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多元化教学模式赋予了音乐课堂趣味性,能够获得预期教学效果,它能够改变枯燥、无趣的教学现状,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提升其音乐素养。
一 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老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最后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枯燥,从而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解音乐知识,没有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因此不能很好地将音乐的思想情感进行传递和传播。
(二)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大部分学生甚至连主科都无法同时兼顾,所以他们在音乐学习上能够使用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对音乐的学习也不感兴趣[2]。许多学生觉得音乐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不如学唱歌曲有趣。此外,部分教师对音乐课程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从心底里对音乐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也只能是被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 小学音乐课堂与多元化教学法的融合策略
(一)开展音乐游戏教学
在过去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唱一句,学生模仿老师跟唱一句,这样的方式在控制学生的音节、音调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却使学生失去了自己掌握音乐技巧的机会,也忽视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多元化教学并不只是教育方法的更新和扩充,同时也是教育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因此音乐教师要针对小学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使用音乐接龙开展趣味游戏活动,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唱一句歌词,作为接龙的开头,而另一名学生想要顺利将其接上,那么在唱出的歌词中就必须包含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对小学生来说较为困难,教师可以灵活地改变游戏的规则,比如歌词与上句顺口、含有其中的词句也可以判定为接龙成功。在这种轻松、富有趣味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很快地对音乐教学产生兴趣。除了音乐接龙之外,猜歌名也是非常有趣的小游戏之一,通过这样的音乐游戏,学生的表达能力、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一个多元化的音乐课堂才是高质量的音乐课堂。
(二)小圆桌式互动模式
小圆桌式教学以学生讨论为特征,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3]。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认知音乐的能力,进一步激发探索未知的精神。当然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例如,我国的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在欣赏《京调》的时候,可利用小圆桌的互动模式让同学们一起来讨论自己喜爱的戏曲剧种或某支曲子。有些同学在父母的影响下喜欢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有些同学在爷爷奶奶的熏陶中喜欢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有些同学在春节晚会上常常听到京歌《梨花颂》。由同学们自由发挥,介绍自己了解的戏曲知识,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然后在学唱《京调·玉堂春》的时候,由会唱的同学教唱,然后老师进行补充完善。这样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表达力与探索力。
(三)融入舞蹈教学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提升,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的音乐教学已经逐步向以审美为中心的方向转变。音乐与舞蹈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舞蹈具有多种风格、多种形式的特点,将舞蹈引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4]。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音乐舞蹈律动活动,来指导学生们在舞蹈中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把舞蹈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也有助于学生在“动”与“静”的交替中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剧的练习,引导他们在表演中尽量模仿不同的形象,并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样把音乐与律动表演相结合,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课堂环境,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
(四)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体验的音乐情感通常是其掌握相关音乐的重要途径。而在学生自主体验相关音乐的过程中,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将合适的音乐内容呈现给学生,还应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包括将音乐创作背景知识、作曲家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3]。在新体系的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加音乐实践互动,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听觉、感觉、知觉、动觉与视觉体验,深刻感知音乐的节奏感。另外,教师还应利用小学生喜欢的方式,将音乐的内涵、相关知识呈现出来。例如,在《土风舞》的教学中,由于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民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指导其一边听一边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感悟,通过相应的肢体动作、表情等将律动表达出来。如此一来,小学生可在音乐律动中深刻感悟音乐的韵味和内涵。同时,小学生在这一学习模式下,也提升了自身的表现力、创造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师要理性地分析音乐教学中的问题,构建多元化的音乐课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热爱上音乐这门科目。
【参考文献】
[1]王晓荣.“双减”落地,四轮驱动——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教学新思路[J].当代家庭教育,2023(06):101-103.
[2]游小妹. “双减”背景下小学开展多元化音乐社团延时服务的策略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23:795-798.
[3]张媛媛,于夕然.形式多元化的小学音乐教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繁荣校区)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音乐,2022(09):70-72.
[4]辛苗. 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策略[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小学教育篇)(一).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小学教育篇)(一),2022:58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