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且有意义地将“欣赏”贯穿,尤其要注重以“聆听”为生长点,引领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课常见的课型之一,其开展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行为上的参与,而是要注重学生情感上的浸浴、诱导。鉴于此,“情感参与”是小学音乐鉴赏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目前绝大部分教师开展音乐欣赏课时,局限于“聆听”、“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遑论以“聆听”激活情感,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感悟音乐的情感。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红旗颂》为例,探究了基于情感体验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期望实现“听音乐之声,赏乐曲之美”,为小学音乐鉴赏课提供一些借鉴。
1 激趣:引入开国大典,实现情感铺垫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若音乐鉴赏课上教师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至“欣赏乐曲”的基调上,定然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兴趣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让孩子在游戏中,在玩耍中参与到音乐的实践中,让孩子们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音乐实践中学到音乐。《红旗颂》是吕其明创作的交响曲,它赞美了象征革命的红旗,讴歌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红旗颂》欣赏课上,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气势磅礴,深化爱国情感与民族热情。
《红旗颂》欣赏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1949年开国大典(升国旗)”的视频片段,引出“红旗”的画面,让学生联想到升国旗时要立正、敬注目礼、唱国歌,进而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红旗”音乐文化的氛围,尤其通过“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激活学生探索、思考的欲望,使学生不知不觉作好欣赏《红旗颂》这首乐曲的情感上的铺垫。值得注意的就是,通过思考“国旗”的象征意义,学生必定认真观察“国旗”的外面——漆面鲜红,绣5颗黄色星星,进而通过点拨认知象征意义——团结、力量以及胜利,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五星红旗”产生不可用语言描述的情感。课堂上,教师抓住该“契机”,点拨学生想一想“有没有乐曲表达对红旗的赞美与热爱”,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课堂主题——《红旗赞》。上述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地视频,快速地让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转向“课内”,且通过阶梯式的问题,引领学生作好欣赏《红旗颂》情感上的铺垫,为深入欣赏乐曲奠定基础。
2 聆听:感受音乐情感,培养音乐审美
2.1 引子聆听,初感乐曲情绪
这里提到“聆听”,并非学生孤孤单单地“听”,而是立足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进行“听”,让学生“听”之前就已经做好欣赏乐曲的情感铺垫,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这里的“聆听”旨在让学生由“情感体验”迈进“乐曲情绪”,使学生体会乐曲的“美”与“魅”。因此,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音乐,特别教师要作学生的引路明灯,采取新颖独特的适合可以的教学方法教学,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体会、理解音乐中的丰富情感。针对《红旗颂》内容,教师单一播放“号角性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这段音乐隐匿的情绪是什么?”,引领学生用心、用情感受音乐情绪——高亢、辉煌,进而点拨学生直面内心,思考“听音乐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再次回顾初次“聆听”音乐时产生的“振奋之情”,基于此,教师并未停下“问”的步伐,而是依次抛出“该段音乐与那首曲子较为类型?请大家想一想。”与“听到该段音乐内心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这两个问题,不知不觉地将走出已有的“情感体验”,迈向音乐渲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初步认知、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尤其感受音乐带给内心的“震感”。
听《红旗颂》的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情绪所塑造、绘制的“红旗”,促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欣赏整首乐曲的情感。但值得注意的就是,教师并不能放手让学生“听”,而是要立足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需求,设置阶梯式的“问题串”,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促使学生由浅薄的“情感体验”不知不觉地感悟“乐曲情绪”,达到“随情潜入乐,润心细无声”。
2.2 主题聆听,深挖乐曲情感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乐曲会分为“引子”与“主题”两部分,而“听”主题时,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与“点拨者”的角色,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主题”与“主题”之间的转折点或契合点,尤其要点拨学生深层次地体会、感
悟音乐内藏匿的情感。通过分析《红旗颂》的主题音乐,教师将其分为三个主题
【主题一】音乐简谱。“听”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张开嘴巴“唱”,旨在让学生通过歌词走进音乐的深处,感悟音乐内藏匿的情感,尤其促使学生的“赏歌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赏乐曲”,感受到“红旗”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的“辉煌、热烈以及庄严”,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乐曲蕴含情感的欲望。但值得注意的就是,“教唱”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学生沦为唱的“机器”,避免学生产生音乐鉴赏就是枯燥的“唱”。
【主题二】乐曲变化。“听”第二部分音乐主题后,教师让学生大胆直述内心的直观感受,并鼓励学生运用肢体语言,一定程度上放大内心的感受,促使脑海中浮现出音乐形象。基于此,教师让学生从“速度”与“力度”两方面,探讨第二部分主题乐曲发生的变化,旨在让学生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同时促使学生不知不觉掌握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对比发现,无论是速度还是力度,均比第一部分主题音乐快与强,尤其“聆听”第二部分主题音乐时,内心不知不觉地生出“斗志昂扬”的情绪,犹如我国的英雄战士列出方阵阔步前进一般,甚至内心生产萌发出跃跃欲试地欲望。
【主题三】派生发展。绝大部分学生“听”《红旗颂》第三部分,会逐步从“斗志昂扬”情绪中迈向“喜悦舒展”,此时,教师要抓住契机,让学生“听”该部分乐曲出现了哪些乐器?音色上出现了哪些变化?,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旨在深化学生脑海中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树立认真学习、为国争光的志向。
上述教学过程中,看似“肢解”《红旗颂》,实则遵守逻辑思维发展,引领学生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逐步靠近乐曲藏匿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无论是行为上还是情感上都始终“参与”其中,真真正正地提升了音乐鉴赏课的“参与度”,构建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小学音乐鉴赏课。
3 结 语
综上所述,《红旗颂》鉴赏课凸显了“音乐情绪与情感”这一主题,尤其强化学生对音乐“有意义”、“有情感”的体验,为小学生唱好国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鉴赏课堂上,以“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沿着情感的苏醒、积累、共鸣、升华为逻辑思维的“线”,能够巧妙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这一“生长点”,引领学生逐步走进音乐的“内世界”,感悟音乐内藏匿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够真真切切地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化音乐课的育人功能,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希.小学音乐鉴赏课高效课堂创建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 2017(06):45-46.
[2] 郑小敏.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吐字与情感表达——以《红旗颂》为例[J].黄河之声.2019(16):46-47+49.
[8] 刘娜.把耳朵借我 用心感受音乐——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北方音乐.2018(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