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初探
高飞燕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高飞燕,.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初探[J]. 当代音乐研究,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456.
摘要:
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师需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中,认知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与音响特征,强化审美感知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增强音乐表现技能,树立自我表达的自信心,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实践活动,教师应摆脱以往欣赏教学的误区,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来增强欣赏课堂的吸引力与教学质量。教师可通过联觉启发,增强学生对音乐曲目的兴趣;更新教学理念,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增强欣赏过程的趣味性;借助丰富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落实文化传播与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456
基金资助:

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课教学时,应立足新课标背景,遵循以美育人的基本原则,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课堂主线,让学生通过参与到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与创造美,获得丰富且多样化的审美体验,同时了解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感悟民族传统艺术精髓,并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强化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而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课中,不少教师都存在准备不充分、随意性强、忽略艺术欣赏本质以及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基于新课标要求,来优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音乐教师对于欣赏教学缺乏重视程度,觉得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作用不大,过多学习还会占用学习时间。由于音乐学习对学生的升学没有影响,导致学校、各科教师,甚至是学生,容易忽视音乐教学。部分音乐教师教学时不够认真,并未积极组织教学活动,只是在综合艺术教学中进行渗透,且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及掌握情况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学生无法全面掌握音乐知识,会限制其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培养。小学生处在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音乐的认知及理解有限,需要由教师提供引导才能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情况,合理选用教学方式,不断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情感、思维、欣赏及审美能力。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一)联觉启发,激发欣赏兴趣

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开启前,就应当做好准备。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感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彼得与狼》一曲前,教师可以用狼、猫、人物、小鸟、鸭子等玩偶来装饰讲台,在课前为学生播放《降 D 大调圆舞曲》来让学生做好听觉方面的准备。进入授课阶段,导入前,先让学生将自己所知道、喜爱的童话故事讲出来,而后让学生探讨如何了解这些童话故事,如有的学生是听父母为自己讲述,有的学生是通过观看动画片,也有的学生是借助书籍进行了解。而后,教师提出可以为学生用音乐来讲述童话故事,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行有效调动。再用《彼得与狼》的故事来进行导入,让学生猜测狼和彼得之间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而后为学生播放音乐与图片。教师则伴随着音乐来为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以此来同时对学生的视听两种不同感官进行调动,同时也通过故事来设下悬念,让学生在聆听的音符构成的音乐与文字构成的故事过程中,了解故事情节,获得故事结局。完成初步聆听的任务之后,教师可让学生继续仔细聆听乐曲,说一说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再结合角色具体的音色特点,讨论如何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从而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以此让学生在聆听期间积极思考,并对乐器相关的知识进行运用,明确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大管与长笛具有的差异化的音色特征,实现接触并触摸不同的乐器的教学目的。当学生对于乐曲熟悉后,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童话故事的理解,对其中的“彼得登场”“小鸟飞出”“大灰狼登场”“小鸟诱狼”等情节进行演绎。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来源,同样也是学生参与欣赏音乐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进行结合,不仅能够借助具体的图片、动画、乐器、实物来帮助学生建立自身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还能让学生对于陌生的曲目产生欣赏、倾听、了解的兴趣,进而主动地聆听并与教师展开有效的课堂互动,不断强化音乐记忆力,并提升认知水平。

(二)更新理念,享受音乐乐趣

教师可将强调教学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原本性的奥尔夫教学理念引入到欣赏课堂中,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内容与新型的活动形式来将音乐、语言、舞蹈与动作进行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切实地感受到音乐作品与欣赏行为给自身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欣赏《阿细跳月》一曲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乐曲相关的背景信息,包括彝族的独特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彝族具有的神秘而又古老的特点。同时,还可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学习过的或者比较熟悉的彝族歌曲,如《彝家娃娃真幸福》等,以此来将《阿细跳月》这首著名的民族音乐引入。当学生初步聆听民乐版的乐曲后,教师可让学生彼此交流自己对于乐曲中速度力度的变动、旋律特征以及音乐情绪等方面的感受,有学生通过自己哼唱旋律发现该乐曲旋律相同的典型特点。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律动动作、指挥动作与声势动作等各种动作加入到乐曲中。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借助声势动作或者律动动作来对音乐进行表达,学生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身体律动,前三拍将双手高举并拍手,后两拍则来回拍打膝盖。而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哪几个动作,具体拍了几下膝盖、几下手,共组成多少拍节奏的旋律,五拍子的次强拍与强拍分别位于哪一拍上。教师唱主题旋律,让学生继续通过拍节奏来体会《阿细跳月》具有的五拍子节奏特点。教师还可让学生学习彝族跳月舞蹈的基本步伐,右脚先向右侧一步,而后左脚跟上右脚,右脚继续右侧一步的动作,左脚再向右脚所在的方向在空中蹬两拍,而后交换左右脚的动作。教师示范过后,让学生以相对的方式站为两排,也可选择相反方向,于空中蹬脚两次之后,再击掌两次,以此在《阿细跳月》的乐曲播放过程中,载歌载舞,加深对彝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的印象,并获取更多艺术表演带给自身的乐趣。4/4 拍、2/4 拍、3/4 拍等节拍相对简单,当学生遇到节奏感更强的乐曲时,教师可加入指挥动作,以此使学生对音乐的强弱变化规律进行感受。声势动作能够使学生对乐曲集中注意力,更为投入地聆听,其节奏感与反应能力也可得以锻炼。律动动作则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欣赏教学的活动性也能得到增强,课堂氛围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应该提升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将欣赏教学落到实处,并且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创造性地表达,让学生在欣赏中能够主动地聆听、感受、想象及体验,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收获美的享受,发展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纪敏.小学音乐歌唱作品欣赏课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13):134-136.

[2] 赖春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提升路径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2):194-196.

[3] 李琳.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22(20):172-17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