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落实“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思政”的认识困境
1.学校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
“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领域首先开展于普通高校,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不够关心。高职院校基于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一直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教学与实践,以至于对“课程思政”的关注程度不足。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密切联系,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拥有更多利益相关者,具有更大功利性。这就致使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更为忽视,“课程思政”存在形式化。
2.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高职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高职教师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新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二,高职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所教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像是机械制造等理工类专业的教师来说,排斥心理与畏难情绪严重。此外,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教育教学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难点,特别是对于有着多年教龄的教师而言,一套自成体系与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接受速度慢、调整时间长,因此对“课程思政”缺乏接纳度与改革热情。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政治在教育中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教育的一部分,以人的发展为前提。部分高职教师仅从字面意思理解“课程思政”,过分强调其政治性,忽视道德与思想教育。
(二)“课程思政”的支持困境
1.整体规划不完善
高职院校缺少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孤岛”,“课程思政”要实现“三全育人”,因此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多方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学校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之间的合作,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等。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并未系统化,完整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成,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具体、保障机制不健全、评价标准不完善。
2.培训指导不到位
“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各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地对课程改革方案进行探索。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职业院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与指导工作并不完善。在统一组织的教师培训上,针对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面临的困惑,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此外,培训场地存在不固定性、培训内容往往具有不可操作性。在日常教育教学指导上,缺少专家指导导致教师对学科的最新前沿、优秀案例、学科优势等的了解与掌握存在短板。
(三)“课程思政”的融入困境
1.教师“课程思政”水平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要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知识,也要通过深度学习探索专业知识中体现的思想政治要素、价值导向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去。这对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落实主体,教师的水平对“课程思政”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1]。但是,高职教师在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思政元素的提取等方面存在或内在动力不足、或能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众多,自我提升时间有限、精力不足也会影响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2.“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课程思政”的提出要求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显性引导或隐性渲染学科思政元素。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要注意度的把握。高职教师在接触“课程思政”的初期极易在度的掌控上出现问题,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落实“课程思政”占用大量课时讲授学科相关案例,忽视了基本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是一种逐渐地教育影响,不可一味地灌输,极易造成学生逆反。
二、高职院校落实“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群体都应该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应当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出现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西方的意识形态经由互联网等媒介渐渐渗入到我国,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深远影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范畴的工作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利益的表现。其次,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对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造成的阻碍,以及高职院校德育和立德树人的高质量落实对“课程思政”的需求。再次,应该理解不同于西方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中国是一个重视群体的国家,强调社会的和谐。教育教学要全面重视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要全面着眼学生当下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未来持久的思想道德发展,要全面强调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内化与良好思想道德行为的培养。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整体观念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层与学科带头人的思想观念。因此,领导层与学科带头人需对“课程思政”有整体认识与深度探索。在此基础上加强所有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挑选模范教师,发挥其引领作用,整体提升全员“课程思政”认识与积极性。
(二)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体现协同育人,强调“三全”育人,需要整体协调。因此,“课程思政”需要进行系统设计,需要全校各级、各部门的配合,建立自上而下的协同育人模式。
首先,高职学校高级领导层要以身作则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理念的同时,进行科学管理与践行,做好“课程思政”方向的掌舵人。在行动上要完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如创新管理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构建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等。
其次,各学院一级要积极组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做好课程建设、进行课标修订、完善教师培训、改革评价标准、探索教学方法等。“课程思政”需要调动全体力量,凝聚全体资源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平台,这对于其有效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课程思政”每个人都应负起责任。“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影响,环境氛围建设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除了学校领导、教师等教学相关人员外,无论是辅导员、门卫,还是宿管员、图书管理员,学校工作人员都需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学习。为了营造“课程思政”校园氛围,需要全员的努力和构建。
最后,“课程思政”需将眼光放宽,不仅着眼于学校的建设,还需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内生的,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决定了学生大多不是来自富裕家庭,家长知识养育孩子并没有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引领孩子的思想价值与道德观念。这种情况下,家长学校就显得至关重要,频繁的家校互动,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学生向上、向善人格与思想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
(三)全面提升“课程思政”队伍
优质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他育”与“自育”的合力。
第一,为落实“课程思政”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可以由学校或学院带头组织进行定期研讨与交流,或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报告与讲座。每个专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政教研室[2],教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积极分享教学经验与优秀案例。学校还可以组织定期评选,选取优秀教学案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为落实“课程思政”教师应完善自身准备工作。知识方面,首先,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作,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理论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其次,教师还需要做好“课程思政”相关文件与内涵的解读。再次,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度学习,挖掘思政元素,并与企业、行业文化有机融合。能力方面,首先,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课程思政”的讲授方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其次,教师要积极思考教学内容的革新,特别是教学案例中尽量采用中国故事与前沿故事。除此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验专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崔学荣.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12):60-65.
[2] 夏小随,江泉,李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维与智慧,2021(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