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天地 思辨明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创新思考
陈佩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佩佩,. 诗画天地 思辨明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创新思考[J]. 中国教育学报,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034.
摘要: 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诗歌教育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掌握更为科学更具思辨性理论思想的重要工具,因此无论从教育教学要求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都应做到对语文诗歌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诗歌;高中语文;美育理念
DOI:10.12721/ccn.2023.157034
基金资助: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之的文学体裁,其一般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抒发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满腔的胸臆,因此大部分的诗歌都具备感情折射、社会反映的价值,再加之诗歌本身的体裁韵律要求,当下遗留并受大众了解的诗歌诗词多是传世的佳品,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明确作者思想情感并明晰哲思理想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1]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美育融合

诗歌尤其是中国传统诗歌本身具备深邃的美学观感和意味,历史传承和遗留下的诸多名家大作仅仅是阅读其中的词句即可感受到作者所要描绘的诗歌意境,这也表示着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教学的创新发展,应当以美学角度为出发点,强化诗歌教育的融合发展价值,论述诗歌教育与美学美育的融合发展路径。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以美育的思想观念融入到诗歌教育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美育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特别是要注重对美育教育思想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情绪性与逻辑思维结合的教育要求,注重基于这一教育要求在诗歌教育教学中科学地开展诗歌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观沧海》这一诗词教育时候,应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作者思想与诗词艺术的匹配性,特别是其中关于碣石山的所见所闻,以此作者曹操借助这一诗词所要表达得雄壮胸臆,都需要稳定地传达到学生的脑海中,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多媒体图片和电视剧《三国》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曹操在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所感受到的壮美景观,以及在这一诗词背景下作者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这一表面描写景观实则抒发胸臆的诗歌形式,本身充满了对人生的哲思思考又具备中国文学文化中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其文学性和思辨性以及艺术价值不可谓不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时思考其中的艺术、文学价值进而强化对诗歌的认识感知。

二、优化教学环境,塑造沁人意境

我国传统诗歌诗词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对情感的表达或环境的描写,其内容大多是情感、环境互相交映,抽象思想与写实意象相互作用形成一篇完整的诗歌作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能以简单的表面文章为基础进行浅显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应当塑造足以沁人心脾的教学意境和环境,构建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和意境的重要场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诗歌所反映的思想并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写作背景。例如,在学习唐代文学家王勃所著的《滕王阁序》时,就需要结合教学情境环境进行学习理解,认识到王勃的这一文章,是以滕王阁为基础背景写作的骈文,其中既有关于滕王阁的描述也有对自身胸臆的抒发,因此如果不带入当时的写作环境和作者思想,是难以切真切实感受到王勃所思所想的。由此教师应注重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声像结合交互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扮演当时背景下的王勃,感受富有文学底蕴和青年才气的王勃如何在众人关注下挥墨如雨写就这般千古文章,特别是其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以及“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更是深刻表现了王勃青年壮志而怀才不遇的深刻情感表现,教师可以以相应的配乐和图像引导学生对这一部分进行朗诵,以此强化对诗歌的理解,深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2]

三、强化思维拓展,实现思辨明知

中国古代诗歌除却抒怀胸臆表明壮志外,还有很多诗歌是秉持着治国理政、为国为民的思想写就的,这些诗歌或具备壮阔的文辞辞藻,或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无论如何很多中国古代诗歌基于对上劝解、理政治国的需求,很多内容都需要也都可以深入地探索和分析。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把握这一良好机遇,通过诗歌进行学生的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够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做到对事物的思辨明知。例如教师在进行《离骚》这一诗歌的教学时,就应当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思考,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离骚》这一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诗词地写就是基于屈原被奸臣排挤放逐的历史背景下,并借助这一诗词了解屈原心中的不快和对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其中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痛苦与纠结的内心活动都应让学生认知和了解到,并在学习这一诗词后,引导学生在学习借助这一诗词思考屈原投江的原因,并与现实中屈原投江的历史背景相映照,完整地了解屈原波澜壮阔的一生,认识到屈原这种爱国志士之死,并不只是少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对当时的楚国而言更意味着为国堪忧的忠贞志士得不到重视,而小人奸臣当道称世最终引发楚国灭亡,让学生认识到屈原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历史人物,也是当时楚国历史背景下的爱国志士文人墨客的现实写照。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诗歌教育教学应注重做好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发展,重点以美育教育理念、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思维拓展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认知和鉴赏诗歌之美,进而实现诗歌学习理解基础上的思辨明知。

参考文献

[1]李春香.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No.662(12):218.

[2]杨丽.高中语文诗歌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No.568(01):10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