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实际生活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也有重要作用。计算在整个数学领域中占有极大比重,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对每名学生的考试试卷进行精细化的分析,了解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笔者对现阶段数学教师授课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帮助更多的数学教师。
一、小学数学教学综述
数学是小学时期特别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数学学习期间不仅可以强化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由于数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教学期间同时兼顾学生的数学知识与个人能力的双向培养,以此来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在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尊重每一名学生,并对每一名学生得到的成绩提出赞扬,通过释放善意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从而保证数学教学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小学数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计算知识的巩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自信心。但是,就目前高年级数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提笔就算,在还没有明晰具体的运算顺序时就开始运算,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计算过程中总是出现数字写错、符号移位等现象。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出现这种计算失误,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时先看清题目的数据,然后再观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在计算时养成将计算过程写在草稿纸上的习惯。通过列竖式计算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数学运算知识,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法混合运算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与掌握以上这些乘法运算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观察数与数之间的紧密联系性,然后再通过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计算。例如,2/3×1/4×3,就可以运用乘法的交换定律,将2/3先乘3再乘1/4,最后通过约分得出1/2的计算结果,根据具体的题目选择合适运算定律。因此,教师在开展“分数乘法”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实践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对各种分数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实践运用方法与技巧,加强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水平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在每节数学课的前五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几道计算题,完成后再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适当的给予帮助与引导,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自主学习兴趣。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协作努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计算能力。
(二)数学计算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能力培养中,导致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如数学基础、计算能力不足等问题,当学生长时间无法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时,就会导致学生在数学计算时丧失自信心,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计算积极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必须使整个数学计算的全过程变得更加有趣、生动,通过强化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对北师大版教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人民币不同面值的计算与换算,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对购物交易的全流程进行模仿,然后让学生之间相互扮演顾客与商贩来强化对人民币不同面值的认知,通过场景模拟可以使人民币在学生之间流动,能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兴趣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三)根据学情制订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重视学情,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加大学习难度,让学生计算知识。同时,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5的倍数的特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有难度差异的题目。对于数学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难度较大的题目,甚至可以在题目中加上未知数,让学生得到锻炼。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布置难度较小的练习题,提升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提升。这样,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强调推算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巧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最终的计算结果,还需要重点强调计算时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的思路以及方式。通过运用不同形式的方法来展开计算、对比,从而获取计算速度快、结果准确的计算方法,促使学生完成高效的数学计算。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小数乘法”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根据课本中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展开教学:小明的母亲到附近的超市去购买蔬菜,她购买了三斤油菜,每斤3.2元,又购买了两斤白菜,每斤2.5元,最后又买了三斤菠菜,每斤2.7元。请问,小明的母亲最后需要支付多少钱?这一问题的具体计算过程应该为:3.2*3=9.6;2.5*3=7.5;2.7*3=8.1,9.6+7.5+8.1=25.2。接下来,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合理分组,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有的小组的学生会选择将乘法转换成加法的方式来展开计算:3.2+3.2+3.2=9.6;2.5+2.5+2.5=7.5;2.7+2.7+2.7=8.1,再将三者相加,最后结果为25.2。另外一组的学生则采用省略小数点的方式来进行计算,首先将3.2*3看作32*3,获得结果96,之后在96的最后一位数字之前加上小数点,也就是9.6,按照这种方法依次对剩下的几组算式进行计算。教师要对提出不同计算方法的小组学生给予表扬,并且对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通过为学生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获得最为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进行高效运算。
结论: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有效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改革要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安六十草.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148.
[2]张粉娟.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分析[J].儿童绘本,2020(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