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工,是所有动物都具备的活动形式。而只有人,在有意识地操纵、优化、发展这样的活动形式。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分工形式中超脱出来,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改造着自己周围的世界,分析抽象着我们的生产过程,以指导我们在接下来的生产中效率更高,产量更大。这样一个古老而深奥的概念,绵延千年,横亘在今天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一系列学科之中。有趣的是,我们之所以要区分出这些学科,也是分工本身的杰作。甚至可以说,是分工缔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分工理论发展到十九世纪,正是最为灰暗的年代,以至于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分工”的观点。我们在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提高生产力,微观上奴役他人,宏观上奴役自己,看似是我们决定着分工的形式,但终究始终是每一个个体被社会决定着应该被给予哪一种分工。在这样支配与被支配的矛盾中,马克思提出了一定要消灭分工,他要消灭的不是分工提高生产力的方面,而是在生产力极大丰富后,人的本质可以复归,每个人可以活动自由选择分工的权力,而不是与生俱来被迫获得分工。本文将从两个维度,简述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并结合当代的分工现状浅谈其当代价值。
摘要: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孕育人才的摇篮,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的塑造和培养。所以在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从实施方法渠道,培养机制等方面,改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态度,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和解读面临的社会问题,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而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 作为18世纪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的《反杜林论》,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总结不仅总结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成就以及无产阶级的革命经验,还首次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也正是这部著作,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港,在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部分进行解读,首先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来源与主要表现形式,最后阐述“异化劳动”所带来的后果。
摘要: 主动式教学视角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文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现状,以主动式教学视角为出发点分析推进课程改革的措施,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 “懒政怠政”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罔顾党的性质宗旨、淡化职业意识、为官不为的软腐败行为,如果说贪腐现象是一种政治“毒瘤”的话,那么“懒政怠政”、不作为就是一种“慢性病”,是一种比较隐性的腐败现象。在当前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的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决杜绝这类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1.2要求:“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3.1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什么样的思想是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值得我们认同的?我们应该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理论基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预识意义,必解思想;预解思想,必正三观)。学生以此为标准比较、分析和评价诸子相关思想,得出科学的结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国家意志。
摘要: “两个伟大革命论”主要是展现出来了社会的伟大革命以及党在进行自我革命过程中,二者之间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它包含了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社会革命的进行必须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党,这个理论的提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展现。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是要树立起很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创新的主体意识,同时每一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都应具有确定的主题,而这个主题的来源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实践。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这既是社会主义的一大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一定要有理可依,有据可循,要时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主题,才能够很好的实现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建立优秀的国内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任务。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一套哲学意蕴丰富、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精准扶贫”理论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升华,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本文旨在探析“精准扶贫”方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