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探析我国古代家具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发展的促进因素 下载:42 浏览:364

孙迟 韩啸 《中国设计》 2018年10期

摘要:
在古代史中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史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我国非常主要的文化物质遗产之一,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匠人独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品味和文化内涵。文章通过搜集和整理从史前到晚清的中国古代家具历史发展进程,家具尺度由矮向高型发展的趋势,人们的起居方式出现"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两大状态,进而分析中华民族的"坐"史,进而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发展促进原因,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古代家具的逐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基于命题的视角 下载:31 浏览:315

陈仕国1,2 王廷信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存在大量的命题,因而可以对其建构起以命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模式。命题对于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举足轻重,具有独特的阐释功能。因此,将方法论切入命题层面的思考,针对"夫乐有适""心亦有适"的接受心理命题、"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接受方法命题、"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接受思维命题、"澄怀味象""神与物游"的接受境界命题予以梳理与阐释,不仅可以呈现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一些新概念,而且体现了对古代艺术接受理论批评方法的某种新思考。这些命题的内涵与功能虽各存差异,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即均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心"相关。因此,这项居于命题视角的研究,对构建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文本中的《芥子园画传》研究 下载:29 浏览:313

徐韵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卷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中绕不开的范式文本。从绘画角度来看,其独特的"画理—画法—画技—画谱"的结构范式标准自清朝至今都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范本。从山水画"理论范式"和"可视性范式"的视角来看,《芥子园画传》除阐明了按传统山水画史"理论范式"中"求真"的第一要义之外,更解决了服务于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求解"的第二重任务——作为山水画实践的范式标准,同时更进一步体现了"可视性范式"中"致用"的实践目标。我们今天研究它,或能增益于当代中国特色山水画范式文本的建构,有益于范式文本建构的方法论拓展。

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的早期形态 下载:30 浏览:304

张兰芳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对"风格类型"的区分,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站在审美立场上对艺术自身体貌与特色感悟体验的结果。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从先秦两汉时期孕育萌芽,到魏晋六朝时期正式确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古人相关"艺术"的认知,从艺术与非艺术混杂,到门类艺术分列,始终被束缚于实用功能体系中。由于社会主流思想、审美观念不同,对艺术及风格类型的评价具有鲜明时代差异。先秦两汉时期大多统摄于"功能论"而显得不够明朗,魏晋六朝时期主要着眼于艺术自身"审美论"而使风格类型划分理论得到彰显,理论话语的审美特性由模糊趋于鲜明,体现出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早期形态的发展轨迹,为后世艺术风格类型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古代画史画论分析法研究 下载:95 浏览:503

袁有根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分析法是中国古代画史画论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文艺研究中,分析法又可被分为古汉语分析法、文学语言分析法和逻辑思维分析法等几种。古汉语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从分析字义、词义入手,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从分析语言逻辑入手,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文学知识分析法是运用文学方面的知识来分析画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法是运用逻辑思维对古代画论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下载:78 浏览:451

吴宗国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生要开阔视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囿于前人成说。要善于分别普遍和特殊,从特殊和普遍的结合上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研究生的录取标准,是我们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的前提条件。同时辅导几个研究生,形成一个学术群体,经常在一起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培养他们同学之间学术上的毫不保留,学习和研究上的相互支持,也培养他们为学术发展同舟共济的学术团队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下载:40 浏览:208

杨莉萍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品"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性范式。在风格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事实维度上的品味定论;在现象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精神维度上的品质定论;在等级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价值维度上的品格定论。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的结构性范式始终处于"位移"与不断"转向"之中。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中"品"的问题,分析了不同品评标准背后的成因及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试论中国古代“良史”观的发展 下载:63 浏览:271

胡楚清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历代学人关于"良史"的评论涉及史官以及史家的历史记载、历史撰述、历史评论和个人品德。综而观之,这也可以看作是"良史"观的种种表现。而"良史"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对个体"良史"的具体评论到对史家群体的综合表述,再到从主客体的统一协调看待"良史"的发展过程。考察这一发展过程,可以全面地认识中国史学的面貌。

王阳明论《大学》“至善” 下载:61 浏览:372

翟奎凤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阳明反对朱子于事事物物上寻求至善、寻求所谓"定理"之说,他针锋相对地提出"至善是心之本体"的观点,认为"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在《亲民堂记》《大学问》中,阳明对《大学》三纲领及其关系有系统整体的阐发,提出"至善是明德亲民之极则"的观点,这体现了阳明至善观的深化与发展;阳明生命的最后几年更多地从万物一体、仁体的角度来诠释明德亲民与至善,没有再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这是阳明至善观的一个突破,对此,其不少弟子未能予以充分注意。万物一体、仁体、至善与良知的贯通体现了阳明最后思想之化境。至善根源于天命之性,但其发见处在吾心,至善在心,心外无理,心外无善,至善良知有自我开显的主动性、能动性,这是阳明学富有鼓舞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论邵雍先天易学之天根月窟说及其影响 下载:84 浏览:413

张克宾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图书象数学的兴起是儒道融合的结果,对宋代易学和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宋代图书象数学的代表,邵雍的先天易学内蕴着丰富的物理性命之学,尤以天根月窟说为其精髓。天根当静极而动之时,是阴极而将生之微阳;月窟当动极而静之时,是阳极而将生之微阴。通过天根月窟的观念,邵雍一则强调了阴阳"动静之间"的"神妙"之用,二则凸显了天地阴阳消息的"生生"之意。不唯如此,天根月窟说还含有独特的心性修养意义。此心性修养说以"以物观物"为核心理念,以"静"与"闲"为两大要旨。在后世,邵氏先天学及其天根月窟说对朱熹理气论的最终证成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明代心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思路探析 下载:120 浏览:1235

张菲芳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探索方向。其中,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成为研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古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更为准确的背景知识,还能够揭示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本文以“重写文学史”“现代转换”、大文学视域、文体研究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思路进行简要探析,期望为相关人员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个角度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归纳 下载:120 浏览:1311

李双伶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和思考。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社会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也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性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家与思想家们的基本主张。

高等专科学校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研究 下载:324 浏览:2134

陈爽 《中国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当今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等专科学校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高等专科学校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探究及当代启示 下载:62 浏览:426

丁红玲 宋谱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延绵,虽然在内涵、形式、规模、乃至发展水平上都远远不及现代,但其毕竟播撒了社会教育的种子,没有这一种子,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的发展、壮大和提升。为了扎实而深入地开展社会教育,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社会教育进行系统梳理。从六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教育进行历史追索和逻辑探究,旨在借鉴历史经验,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中国当代社会教育发展。

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教学策略 下载:85 浏览:440

李选萍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诗歌欣赏特别是古典诗歌欣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攻克这个难点是语文教师应该潜心研究的课题。学生只有喜欢读、会读、读懂诗歌,才能真正的进行诗歌欣赏。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话传说研究 下载:28 浏览:321

杨锐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4期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本研究旨在梳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探讨其起源、发展、类型、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并借鉴神话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探讨神话传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第三章介绍神话传说的主要类型;第四章分析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要点并指出不足。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神话传说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浅议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灵魂——形神之美 下载:102 浏览:2069

陈丽洁 《当代艺术》 2024年11期

摘要:
古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特定历史背景下文化与艺术融合而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神韵作为传统舞蹈的最重要审美特征,本文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特征探讨了形神之美的体现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研究 下载:122 浏览:1347

张瑛 《中国文学》 2023年9期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系的重要主干课。随着时代发展,面对大学生审美情趣、情感评价的不断变异。如果制定适合新课程发展的改革策略,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下载:281 浏览:1744

​张瑛 《文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学科,应从文学方面、认知方面、学术方面以及教育领域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充分了解其现实价值。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因课时减少、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多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途径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在哲学教学中的价值 下载:276 浏览:3227

丁明丽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寓言被越来越多地选用到我国各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及课外阅读之中,这说明寓言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教育界普遍的肯定和重视。本文结合哲学教学实际,深入分析了古代寓言故事在哲学教学中的现实价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