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汽轮发电机基础的抗震安全性研究 下载:89 浏览:463

侯瑞航1 周占学1,2 李杨1 袁晓聪1 于爽1 白哲3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在大型发电站中,汽轮发电机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部位,在地震中一旦产生破坏将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对发电机基础抗震性的研究成了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汽轮机基础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按1:10的缩尺比例制作发电机基础模型进行等比例试验,采用拟动力和拟静力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本次试验模拟了基础结构在6度多遇、6度罕遇以及7度罕遇三种地震波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该基础结构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在上述两种地震作用下该基础结构安全。

“低冲击开发”理念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初探 下载:52 浏览:337

王明田1 高雅2 张立涛2 李青丽1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各地开始全面部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以致整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缺少对当地自然、人文等要素扰动程度的考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在梳理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和相关方法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将"低冲击开发"理念引入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通过阐述"低冲击开发"基本理念与扩展内涵,分析其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耦合关系,结合各地区实践经验,探索提出"低冲击开发"理念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整治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将"低冲击开发"理念贯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达到增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效果的目的。

基于节点竖向移动的正交正放网架结构形态优化研究 下载:76 浏览:498

熊康栋1 杨海军1 孙国柱2 王昭越1 闫冲志1 魏志鹏1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研究了节点竖向位置对于正交正放网架结构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以节点竖向坐标为设计变量,以结构储存应变能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结构允许变化空间作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数学模型.在优化方法上,首先计算正交正放网架结构的总应变能;然后计算节点应变能对竖向坐标灵敏度,通过调整节点竖向坐标,进一步减小结构总应变能,改善结构受力状态;反复迭代,直至结构形态最优.通过算例表明本文提出的正交正放网架结构形态优化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不同阶段结构矢跨比进行对比,得出了最合理矢跨比.

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思路探索 下载:25 浏览:257

顾建波 《中国城镇》 2019年11期

摘要:
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位于"五级"规划体系的实施层,主要任务是对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进行细化和落实;县级空间单元又是"三类"空间规划的集中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也是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全域空间格局、优化空间要素配置",因此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和把握各个工作环节的技术思路,还需要贯彻当前规划理念的转变。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城郊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路径探讨——以东营市河口街道乡村振兴规划为例 下载:325 浏览:346

任芳 王静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在此战略规划指导下,各地区应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完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路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目前乡村仍存在村庄布局结构分散、产业规模效益难以形成等问题,导致乡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如何统筹城乡关系,让乡村真正振兴,实现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重要矛盾点。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街道乡村振兴规划为例,研究城乡融合导向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路径,基于"三生"空间优化的思路,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组织城乡空间关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城区和村庄有机共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究城郊地区乡村土地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未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开发区规划管理定位研究——以新疆昌吉州为例 下载:15 浏览:146

王明田 《中国城镇》 2019年11期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各级各类开发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制度创新的探路者。在原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开发区探索建立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级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在"多规合一"新时代,开发区规划体系面临重构,以便融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文梳理了开发区规划管理的演进历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开发区构建了新的两级规划体系,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最后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为例,介绍了如何在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应用新的开发区规划体系。

大城市周边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探索——以安徽省来安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 下载:60 浏览:371

冯新刚1 王璐2 李霞1,2 《中国城镇》 2020年9期

摘要:
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是城乡资源要素单向流出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受城镇化发展思维的主导,乡村逐渐出现忽视生态、人口流出、设施不足、风貌缺乏特色、实施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圈层,是典型的城镇化带动快速发展的地区。规划通过以生态引导理性集聚、以真实意愿模拟城乡体系重构、以实际需求优化设施布局、以潜力评价进行村庄分类指引,形成了面向实施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方法。通过对五年来的规划实施评估可知,规划在政府主导的建设领域推进较好,而在由市场决定的产业、城镇化搬迁等项目上不确定性较大,乡村建设规划需要进一步对接政府和市场职能分工,提出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建设目标要求,科学推进规划项目的实施。

废旧生产建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重生——以苏州吴中区黄墅村匠心工坊设计为例 下载:65 浏览:329

向刚1 郭海鞍2,3 刘海静4 《中国城镇》 2018年9期

摘要:
2017年,江苏省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为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很荣幸受托于当地政府,为苏州吴中黄墅村的发展贡献菲薄之力。黄墅村是历史上著名的工匠之村,现在村里仍有很多人以装修行业为工作,于是笔者希望为村子建造一座匠心工坊,用以发扬当地传统文化。工坊选址于村口的一些废弃生产建筑。结合工坊设计,探讨乡村中废弃的生产建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再利用方法。在农村经济搞活的时期,乡村中建设了大量的生产建筑,用以提高村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当下这些房子虽然已经失去原本的功能,但是已经融入乡村生活,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特色乡村的印记。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废旧生产建筑的更新与发展,是当代进行乡村建设工作时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文化引领下的传统村落振兴路径研究——以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的探索为例 下载:55 浏览:367

李婧1 张皓1 祝艳丽1 邓清2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乡村振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挖掘文化是根本,无深度便无内核。找到路径是诉求,文化与产业的共荣共兴是目的。为了深度挖掘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内核,实现通过文化复兴来振兴乡村,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为研究范本,从村庄空间环境、文化生活、人文环境、村风村史等各方面进行跟踪调查,从物质空间重塑、文化产业振兴、传承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通过文化价值链和产业发展链的共荣共生来探索新时代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

关于传统村落中“空地”潜在价值的认知与思考 下载:62 浏览:354

李志新1 单彦名2 韩沛1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传统村落区别于当代新规划建设的乡村,是经过多年建设积淀形成的空间形态,因为多种原因在村落内存在多种类型的"空地"。近些年关于乡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村内空地不重视、价值认知不充分等导致废弃空置的问题依然常见。本文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利用、空间特色建设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形成分析、现状使用功能调查,论述了村落中空地的潜在价值,以期能够提高对村落空间的有效认知,探索建立评价村落空地的价值体系,丰富村落规划建设理论。

基于气象指标SPI的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分析 下载:64 浏览:486

宋佳佳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基于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7—2017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选用气象指标SPI(标准化降水指数)对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发生频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流域发生中度洪涝和中度干旱频率较高,高于重度洪涝、重度干旱。SPI-3和SPI-6监测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发生频率结果基本一致。重度洪涝主要集中于洞庭湖流域北部地区,重度干旱发生于南部地区,中度洪涝发生于洞庭湖流域西部地区,中度干旱发生于洞庭湖流域东部地区。研究SPI能够识别出洞庭湖流域近5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和主要旱灾,对流域特大洪水事件监测和预报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可为其他流域旱涝监测与评估提供借鉴。

基于“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城市近郊山区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以福建省寿山乡为例 下载:21 浏览:217

冯巧玲 张江勇 李萃 《中国城镇》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从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基础、产业融合方法途径,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以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城乡融合类乡村——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及与其紧密关联的北峰片区为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的总要求,以乡村为本底,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业为引领,加速"农文旅"产业融合,推动区域乡村全面振兴。系统总结寿山通过"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创造性地提炼两项方案,继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贵州模式之后,总结具有示范作用的"寿山模式""福州模式""福建模式"。

海南滨河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策略探讨——以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 下载:0 浏览:2

王宁1 许先升1 吴育强2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红树林作为热带的独特景观,在修复多样性、防治灾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受自然及人类影响已遭到严重破坏,必须立即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方法。文章以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基于红树林的生态与景观美学价值,以海南滨河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为目标,从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方面探讨其策略。在生态修复方面提出采取水环境营建、人工引种,分区保育等保护策略,在景观规划中提出合理布局空间结构、注重生态、科普与观赏的融糅,丰富的观光体系设计等策略,从而为红树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发展,更好地协调海南滨河红树林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EPC模式工程实践——以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为例 下载:13 浏览:133

周萌强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结合设计单位在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的EPC工程应用实践,从该类型项目的特点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设计单位主导的EPC模式具有设计施工一体化、责任主体单一化、工程管理高效化等明显优势,并以浙江天台县平桥镇项目为例,介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EPC模式的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与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EPC模式的示范性,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岸—城融合”视角下的沿边口岸城镇产业规划思考与实践——以内蒙古自治区甘其毛都镇为例 下载:52 浏览:418

李燕 徐北静 《中国城镇》 2018年7期

摘要: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沿边口岸逐渐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实现设施互通互联、资源高效配置、产业配套协作的战略前沿,是我国全面构建"三位一体"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大部分的沿边口岸仍存在口岸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类型单一、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岸城经济联系薄弱等问题。在"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下,如何构建开放性、引领性、带动性更强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沿边口岸的前沿窗口作用是未来沿边口岸城镇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为例,从加快发展口岸经济的必要性、发展方向与重点等方面,阐述构建打造内外联动、开放型产业体系,构建口岸经济"核心—外围—腹地"圈层结构的思路与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沿边口岸城镇更好的参与区际联动发展、融入对外开放格局的口岸经济发展建议。

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型特色小镇案例研究——以美国纳帕谷为例 下载:72 浏览:424

朱哲 《中国城镇》 2018年7期

摘要: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全域旅游理论与农业型特色小镇之间的关联性,随后对美国农业型小镇——纳帕谷的发展概况、外部环境、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在空间、产业、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的发展要点,以期能为我国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西方郊区化的人文理念特征与影响及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郊区建设的启示 下载:24 浏览:243

陶汝聿 《中国城镇》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分析了西方郊区化建设的理念、优缺点及对于我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郊区建设的借鉴意义;指出应学习西方在郊区建设规划上对人文主义的重视,从文化认同、群体结构和综合服务等方面入手,避免出现西方正经历的"郊区功能从属城镇化""功能单一同质化"等负面现象。我国的郊区建设应该放眼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切实认清农耕文化和宗亲制度逐渐衰落这一现实,以西方郊区化的发展理念和表现作为借鉴,探寻建设具有多样化,弱化阶层分化和具备自我独立性特征的乡村郊区社区;同时,以平等互助式理念推进郊区建设,强调多群体参与和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群体性建设,以及养老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生产生活体系。

特色小城镇发展潜力评价方法探索——以403个国家特色小城镇为例 下载:68 浏览:281

庄园1 冯新刚1 陈玲2 《中国城镇》 2018年7期

摘要:
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其开发模式契合了新常态条件下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是特色小城镇吸引投资和人口的主要关注点,针对如何判断特色小城镇发展潜力问题,本文通过详查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特色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对特色小城镇发展潜力评价方法进行探索,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计分模型,得到各镇的发展潜力指数,提出2018年度最具发展潜力国家特色小城镇百强名单,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逐项分析。

中西部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政策研究及路径探索 下载:64 浏览:403

张玉昆 杨超 陈玲 《中国城镇》 2018年6期

摘要:
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的结合是一项历史性创举,特色小城镇是贫困地区破解扶贫难题、实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相关政策,并归纳总结出五大地方实践模式。在政策梳理、案例分析和模式总结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西部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具体路径启示:针对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不同及面临不同问题的特色小城镇,应因地制宜地将特色小城镇培育建设与扶贫有机结合,重点抓住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关键切入点。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城乡规划标准在西亚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31 浏览:317

李燕1 李晓2 周丹1 程艺3 《中国城镇》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从产品输出逐渐向产品、工程、技术、标准全方位"走出去"转变,标准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就城乡规划而言,我国标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体系的兼容性不高,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工程承包"走出去"的障碍。本文通过对西亚国家城乡规划标准应用的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从西亚国家与我国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差异性入手,重点分析我国城乡规划标准在西亚国家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通过加强我国城乡规划体系走出去的"本土化"进而提高我国城乡规划标准在西亚国家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不同主体提出推动我国规划标准"走出去"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建设项目"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1/38]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