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诺贝尔物理奖“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案例研究 下载:45 浏览:237

董彦邦1 刘莉1 姜燕媛2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创了华人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先河。本文通过对李政道好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叶铭汉院士及王垂林研究员的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李政道个人传记的整理,深入分析宇称不守恒理论的产生过程及成功要素,旨在为促进我国重大科学发现的产生提供对策建议。

曲周县农田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 下载:76 浏览:470

于保港 张田萌 李可力 王冲 邹春琴 《中国土壤》 2019年11期

摘要:
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曲周县农田土壤有效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土壤有效Fe、Mn含量的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型(R2为0.887和0.553),有效Cu含量为球状模型(R2为0.988),有效Zn含量为高斯模型(R2为0.977)。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程度和空间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Zn> Cu> Mn> Fe,Fe> Zn> Mn> Cu。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有效Fe、Mn、Zn含量主要处于低水平,并且土壤有效Fe、Mn、Cu含量以片状分布为主,土壤有效Zn含量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间没有显著的相关,而土壤有效Cu含量则与土壤pH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总体而言,曲周农田土壤有效Fe,Mn,Zn含量相对较低,而有效铜含量相对较高。如果种植对铁锌敏感而且需求量相对较高的作物,应该考虑Fe、Zn肥的施用。

HIP1影响食管鳞癌Akt/GSK3β信号通路及EMT相关蛋白表达分析 下载:80 浏览:473

孙盈 杨锋 夏靖华 文苗苗 王雪娇 张晏宁 张娇 张志培 姜涛 《肿瘤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亨廷顿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huntingtin interacting protein 1,HIP1)促进食管鳞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kt抑制剂处理HIP1高或低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中HIP1、GSK3β及EMT标志性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采用IHC检测食管鳞癌组织样本中目的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相关性。[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hRNA-对照组相比,shRNA-HIP1组细胞中Akt、GSK3β及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OE-对照组相比,OE-HIP1组细胞中Akt、GSK3β及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IHC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IP1与GSK3β、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36,P<0.001;r=0.561,P<0.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69,P=0.027);GSK3β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17,P<0.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71,P=0.025)。Akt抑制剂处理HIP1高或低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结果显示,Akt抑制剂处理后E-cadherin表达升高,GSK3β及Vimentin表达降低。[结论]HIP1可能通过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EMT的发生。

设施基质条件下不同茬口樱桃番茄的养分吸收及分配规律研究 下载:72 浏览:479

管西林1 吴长春1 刘彬1 王孝忠1 邹春琴1 陈新平2 《中国土壤》 2019年1期

摘要:
以樱桃番茄为供试材料,通过设施基质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茬口樱桃番茄的养分吸收规律和分配特点,旨在为樱桃番茄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形成1000 kg果实樱桃番茄植株的N、P、K、Ca、Mg吸收量分别是4.31~4.79 kg、0.68~0.78 kg、5.60~6.43 kg、0.68~0.99 kg、0.31~0.48 kg,两茬樱桃番茄养分吸收比例N∶P∶K∶Ca∶Mg分别是1∶0.16∶1.30∶0.23∶0.11和1∶0.16∶1.34∶0.14∶0.06,在结果期,有40%~50%的N、P、K分配在果实中,而钙和镁在果实中的分配比例只有10%左右。Fe、Mn、B、Zn、Cu的吸收量分别是14~18 mg株-1、10~14 mg株-1、6.3~7.5 mg株-1、5.3~6.6 mg株-1、0.6~0.7 mg株-1。樱桃番茄的干物质累积以及养分吸收量从开花期以后迅速增加,N、P、K在开花期的累积量占整个生育期的比例是7.6%~14.4%,Ca、Mg在开花期的累积量能达到20%左右,所以在开花期要注重钙镁的补充。盛果期各养分的累积量占比最大,是养分大量吸收累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果实的建成。

人CDK9基因真核表达及其与TP53蛋白的相互作用 下载:68 浏览:488

熊玉锋 邹培伟 钟田花 黄研 穆小萍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构建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9(CDK9)的真核表达载体pEnter-CDK9-His,利用HEK 293T真核表达系统表达CDK9蛋白并验证其与TP5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Hela细胞中扩增出CDK9靶基因序列,并将扩增出的CDK9基因片段通过无缝克隆技术克隆至pEnter载体上,经过PCR和一代测序验证插入位置正确且无突变后转染至人胚肾HEK 293T细胞,利用GST-pulldown技术检测本研究所表达的CDK9蛋白与TP5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重组质粒pEnter-CDK9-His的插入基因序列与目的序列完全一致,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到融合蛋白表达; GST-pulldown实验证实了CDK9蛋白与TP53蛋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人CDK9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nter-CDK9-His,证实了所表达的CDK9融合蛋白与TP53蛋白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CDK9和TP53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基于胶囊网络的药物相互作用关系抽取方法 下载:45 浏览:408

刘宁宁1 琚生根1 熊熙2 王婧妍1 张芮1 《当代中文学刊》 2020年1期

摘要: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药物之间存在的抑制或促进等作用。针对目前药物关系抽取模型在长语句中抽取效果较差以及高层特征信息丢失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最短依存路径的胶囊网络关系抽取模型,该方法首先根据原语句解析出两个药物之间的最短依存路径,然后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分别获取原语句和最短依存路径的低层语义表示,再将两者结合输入到胶囊网络中,利用胶囊网络的动态路由机制,动态地决定低层胶囊向高层胶囊传送的信息量,避免了高层特征信息丢失的问题,从而提升抽取效果。在DDIExtraction 2013药物相互作用关系抽取任务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的F1值优于目前最优方法1.17%。

四苯乙烯衍生物与大环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聚集诱导发光 下载:59 浏览:414

李亚雯 敖宛彤 金慧琳 曹利平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化合物的发展不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有机分子发色团在高浓度、固态或者薄膜等形式的聚集状态下荧光猝灭的问题,而且扩展了有机发色团在荧光探针、传感器以及细胞成像等方面的应用。其中,四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典型化合物已被广泛应用在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研究领域。受此启发,超分子化学家也将这类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四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到超分子化学的领域,特别是利用大环主体与四苯乙烯客体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有效地限制了荧光客体分子的分子内转动或运动,增强了这类超分子体系的发光强度,并为其在刺激响应性传感器、智能探针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涉及四苯乙烯衍生物与大环主体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形成聚集诱导发光超分子体系的发展,并按照大环主体进行分类简要介绍其应用。

驻波声场中单分散细颗粒的相互作用特性 下载:64 浏览:361

屈广宁1 凡凤仙1,2 张斯宏3 苏明旭1,2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利用外加声场促进悬浮在气相中的细颗粒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引起颗粒的碰撞和凝并,使得颗粒平均粒径增大、数目浓度降低,是控制细颗粒排放的重要技术途径.为探究驻波声场中单分散细颗粒的相互作用,建立包含曳力、重力、声尾流效应的颗粒相互作用模型,采用四阶经典龙格-库塔算法和二阶隐式亚当斯插值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将数值模拟得到的颗粒声波夹带速度和相互作用过程与相应的解析解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进而研究颗粒初始条件和直径对相互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时刻颗粒中心连线越接近声波波动方向、颗粒位置越接近波腹点,颗粒间的声尾流效应就越强,颗粒发生碰撞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研究还发现,颗粒直径对颗粒相互作用的影响取决于初始时刻颗粒中心连线偏离声波波动方向的程度.当偏离较小时,颗粒直径越大,颗粒发生碰撞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当偏离很大时,直径较小的颗粒能够发生碰撞,而直径较大的颗粒则无法发生碰撞.

自由空间中时空复变量自减速艾里拉盖尔高斯光束的相互作用 下载:68 浏览:465

张霞萍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根据自由空间光束传输遵循的(3+1)维薛定谔方程,得到了两束时空自减速艾里复变量拉盖尔高斯(Airy elegent-Laguerre-Gaussian, AELG)光束共线传输时的解析解,并分析其共线传输时的传输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双光束各自的模式指数、组合光束强度的权重因子、初始相位差对光束的传输都会有影响.本文发现,通过选择模式参数或者选择它们的相对振幅,对于共线传输的两束时空自减速AELG光束,可以有效控制叠加光束的波形形态以及横向传输截面的光斑分布.特别是当两束光束的模式参数不等于零时,波包将沿着传输轴发生螺旋形旋转,其相位图中心位置都会出现涡旋现象.若该参数值为正,则光束沿传输轴逆时针旋转,否则,光束将沿传输轴呈螺旋形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调整叠加光束的初始相位差,波包沿传输轴线也将发生旋转,但这两种旋转特性的旋转机理完全不同.如果选取两束时空自减速AELG光束的角向模式参数m相同,则叠加光束在传输过程中呈现空心环形状态,出现空心环形时空自减速AELG波包,且该波包在传输截面上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多环结构最终湮灭为单环,并向远方推移,使得空心部分越来越大.

阴离子合成POSS端基官能化聚丁二烯与白炭黑相互作用 下载:81 浏览:444

廖明义 宋雅婷 《新材料》 2019年2期

摘要:
本工作采用氯丙基七异丁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Chloropropyllsobutyl POSS,Cl-POSS)为封端剂,以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端基官能化聚丁二烯(PB-POSS)为模型聚合物,选用白炭黑为补强剂,通过溶剂法制备PB-POSS混合胶。系统考察了PB-POSS分子量、白炭黑含量、Si69含量对PB-POSS结合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PB-POSS样品结合胶含量均明显高于PB结合胶含量;当PB-POSS分子量为50 000、白炭黑含量为50份、Si69含量为2. 5份时,PB-POSS结合胶含量最高,为17. 50%,是PB结合胶的两倍多。通过FTIR系统研究PBPOSS与白炭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发现,随着白炭黑或Si69含量的增加,Si-OH键吸收峰波数发生明显变化,Si-O-Si键吸收峰强度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与结合胶含量变化相一致,这一结果证明了白炭黑和POSS之间存在强的氢键相互作用。

非线性光学中的暗孤子分子 下载:47 浏览:398

徐丹红 楼森岳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孤子分子是当前非线性光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研究具有高阶色散和高阶非线性效应非线性光学模型中各种周期波(孤子晶格)的严格解,及各种可能的单孤子解.然后在一个可积的情况下,利用推广的双线性形式,给出多孤子解,并从多孤子解的速度共振条件给出暗孤子分子的严格解析表达式.对于本文给出模型的多暗孤子分子之间,以及孤子分子和通常孤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弹性的.值得指出的是,在不可积的情况下孤子分子也是可以存在的.

铜铝材料粗糙表面的BRDF特性研究 下载:36 浏览:480

张磊 杨鹏翎 赵海川 王平 闫燕 《物理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激光防护材料的表面特性,提高激光测量设备的防护能力,对铝和铜材料粗糙表面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入射角度、不同表面粗糙度对铝和铜材料粗糙表面BRDF的影响,可得到,铝和铜材料粗糙表面的BRDF分布具有明显的镜反射特征,且入射平面内的BRDF峰值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增大。在波长为1 064nm激光辐照下对铝和铜粗糙表面的BRDF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相同粗糙度下,铜表面的BRDF镜反射方向峰值高于铝表面的。当表面粗糙度较大时,光子在粗糙表面内会经历多次散射,粗糙表面内多次散射光子数占所有散射光子数的比例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加。

空间多点泵浦对光纤放大器SBS效应抑制的研究 下载:95 浏览:472

赵海川1,2 陶蒙蒙1,2 王振宝1,2 朱永祥1,2 陈绍武1,2 闫燕1,2 叶锡生3 《物理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对主振荡功率放大(MOPA)结构的光纤激光器,采用空间多点泵浦方法,改变介质中增益的空间分布,能够在保证放大器效率的同时有效抑制光纤中的后向SBS散射光。对百瓦级光纤放大器中信号光、散射光及增益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散射光放大原因,并将两点泵浦应用于该放大器系统,相同输出功率时,散射光由3.2 W降为6.8mW。计算结果表明,多点泵浦技术的引入,能有效抑制光纤放大器中的SBS效应。

Fe∶ZnSe晶体吸收光谱测量及计算 下载:85 浏览:480

陶蒙蒙 黄珂 吴涛涛 栾昆鹏 黄超 周孟莲 赵军 《物理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对Fe∶ZnSe晶体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通过测量Fe∶ZnSe晶体的透射光谱,给出了Fe∶ZnSe晶体的整体损耗曲线;受限于分光光度计的反射光谱测量范围,无法对该晶体在3μm附近的反射光谱进行直接测量。因此,基于几何光学理论,对晶体的反射光谱进行了理论计算。经对比,计算得到的反射光谱曲线与分光光度计可测区间的反射光谱吻合较好。这样,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可信的晶体反射光谱数据。在考虑晶体反射损耗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了晶体的吸收光谱曲线,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晶体的掺杂浓度,结果与标称掺杂浓度相符。

凹槽铜基底表面与单层石墨烯的相互作用特性研究 下载:46 浏览:404

张忠强1,2,3 贾毓瑕1 郭新峰1 葛道晗1 程广贵1 丁建宁1,2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基于石墨烯二维材料的诸多应用需要将其大面积、高质量地转移到目标基底上,迫切需要了解石墨烯在剥离和转移过程中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本文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探索了铜基底表面凹槽的几何特征尺寸对石墨烯吸附和剥离过程中凹槽基底对石墨烯吸附作用的影响机理和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固定边界条件下的单层石墨烯,当基底表面的凹槽宽度固定不变时,吸附过程中基底对石墨烯的吸附力随二者间距的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最大吸附力随凹槽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当凹槽深度继续增大至石墨烯未能吸附进入凹槽底部的临界值时,吸附力迅速减小;剥离过程中,石墨烯完全剥离的临界作用力随凹槽深度的增加同样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与剥离前石墨烯与凹槽基底的相互作用面积有关;当基底表面凹槽的深度固定不变时,吸附和剥离过程中石墨烯-基底之间的吸附力随间距的变化规律取决于石墨烯在基底凹槽处的稳态吸附构型.

稀薄里德伯原子气体中的两体纠缠 下载:46 浏览:369

张秦榕1 王彬彬1 张孟龙1 严冬1,2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中不可或缺的物理资源,制备稳定可操控的量子纠缠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里德伯原子具有不同于普通中性原子的特点,长寿命和原子之间强烈的偶极相互作用,使得它成为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的最优候选者.本文在稀薄里德伯原子气体中,构建了空间四面体排布的里德伯原子模型(空间等距的四个原子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主方程来研究两体纠缠和里德伯激发的稳态和瞬态动力学性质,发现偶极阻塞机制下的量子纠缠最大,其他满足反偶极阻塞条件的高阶激发引起的纠缠较小,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两种机制下量子纠缠的物理实质.

通道中行人-机动车相互作用机理的建模和模拟 下载:49 浏览:401

张稷1 韦艳芳1,2 董力耘1,3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研究了通道中行人与车辆同向或反向运动时的人车相互作用.车辆运动的描述采用细化的确定性元胞自动机模型,而行人流则采用考虑背景场的格子气模型.车辆及其影响区被视为一种可移动的障碍物,形成动态变化的背景场,可以更好地反映人车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典型参数下的行人流基本图以及平均车速随行人密度的变化曲线.人车反向时行人流基本图中存在两个临界密度,其间的行人流量-密度曲线呈线性分布,曲线斜率k主要依赖于车辆宽度和行人预判时间,而平均车速近似为k,即反向车辆形成的移动瓶颈和行人拥堵向上游传播的速度是一致的.文中进一步考察了行人预判时间、车辆宽度及限速对人车混合交通流的影响.人车同向时,这三个参数的影响都不明显.人车反向时,当车辆宽度较小,即使在很高密度下,车辆仍可以前行,而更大的行人预判时间也有助于车辆的运动.

基于复转矩系数法研究并网双馈风电场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综述 下载:22 浏览:242

王一珺 杜文娟 陈晨 王海风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风能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猛的发展。双馈感应型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具有灵活的控制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并网双馈风电场容易引发次同步振荡问题。该文首先介绍了并网双馈风电场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的机制。其次,对基于复转矩系数法的3类SSO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并讨论了复转矩系数法的推广形式及其适用领域。最后,基于风力发电的前景和复转矩系数法的特性,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西太平洋暖池对流三类显著月际变化及其成因 下载:59 浏览:237

薛峰1 范方兴1 苏同华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基于1979~2018年观测的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资料和其他多种再分析资料,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存在3类显著的月际变化。第一类为OLR在6月和8月为负异常而7月为正异常;第二类与第一类完全相反;第三类为OLR在6~7月为正异常,8月为负异常。3类月际变化与ENSO循环的背景有关,前两类发生在较弱的La Ni?a年和El Ni?o发展年,与春季暖池海温异常有关。当前一个月海温偏高时,后一个月对流偏强,造成局地海温降低,偏低的海温又反过来抑制了后一个月的对流发展,因此暖池地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在这两类月际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与前两类不同的是,第三类月际变化发生在El Ni?o衰减年,与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偏高有关。热带印度洋海温偏高造成印度附近对流在6~7月间增强,通过东传Kelvin波抑制了暖池对流发展。同时,印度附近对流偏强造成8月印度洋海温降低和对流减弱,对暖池对流的影响因而减弱。另一方面,6~7月暖池对流偏弱造成8月暖池海温升高,结果造成暖池对流增强。因此,第三类月际变化受到热带印度洋强迫以及暖池地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

基于网络链路预测的药物分子重定位研究 下载:36 浏览:381

马代川 罗代兵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0期

摘要:
传统的药物开发模式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药物重定位方法(旧药新用)能挖掘已知药物分子的新功能,探寻其新的适用范围,该策略可降低开发风险,提高研发效率。随着药物实验数据的积累和高效计算方法的涌现,多种药物重定位方案被应用于药物设计中,为药物合成试验提供指导。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链路预测算法的药物重定位方法。利用药物分子-靶标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结构信息,推断部分化学信息不明确的小分子和蛋白质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的数据集上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有助于挖掘现存药物分子新功能研究的开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