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循经取穴合血府逐瘀汤对瘀血阻络型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79 浏览:445

孙宏1 刘凯2 蔡国锋2 尚莉莉3 全爱君3 李冀1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阻络型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瘀血痹阻型胸痹心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血府逐瘀汤组和针刺协同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血府逐瘀汤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针刺协同组在血府逐瘀汤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后各组间的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及cTnI、cTnT、BN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Holter显示,心肌缺血频率、心肌缺血时间及缺血总负荷方面比较,针刺协同组较血府逐瘀汤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AQ量表显示,躯体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针刺协同组及血府逐瘀汤组较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TnI、cTnT、BNP变化情况针刺协同组与血府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循经取穴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阻络型胸痹心痛优于常规西医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房颤的临床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下载:98 浏览:512

​于萍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1期

摘要:
观察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血瘀型非瓣膜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栓塞、肺栓塞、脑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治疗前后患者血凝参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及中医症候总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显效11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中医症候总积分显著降低,且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TIA及脑栓塞方面未见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未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明显异常,表明药物安全性较好。结论: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达比加群酯治疗,可显著改善非瓣膜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穴位贴敷联合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伴抑郁的临床疗效 下载:195 浏览:1390

刘光锋 裴红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8期

摘要:
目的:探究穴位贴敷联合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伴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2年7月于肥城市中医医院诊治的140例稳定型冠心病(气滞血瘀型)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为对照组、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同时予以解郁安神膏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管内皮指标、焦虑程度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SQA)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胸痛、气短、心烦急躁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4周、8周后的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AMA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的炎性因子指标IL-1β、TNF-α、hs-CRP、ET-1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APN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中医解郁安神膏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气滞血瘀型)伴焦虑患者,减轻了胸痛、气短、心烦急躁等症状,缓解了焦虑情绪,降低了IL-1β、TNF-α、hs-CRP、ET-1因子水平,提升了疗效,值得推广。

血府逐瘀汤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评价 下载:207 浏览:2363

季厚波 王红英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使用曲美他嗪,观察组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比较治疗15d两组心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LVEF均升高,TG、TC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脂情况,值得临床使用。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评价 下载:105 浏览:1163

谷英科 《神经科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评价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的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42例,抽签分成实验组(21: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与对照组(21: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分析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视力水平与前后视野平均受损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视力水平与前后视野平均受损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的过程中,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下载:352 浏览:3701

龚睿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与分析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0例,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随后根据患者的病床号单双号进行标记,其中病床号单号的患者作为常规西医组,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而病床号双号的患者作为血府逐瘀汤组,对本组患者采取血府逐瘀汤药物进行治疗。结果:血府逐瘀汤组与常规西医组患者的全血比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血浆比黏度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与使用。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下载:358 浏览:3684

徐景悦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目的 浅析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12月接诊的54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27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接受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就两组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与参照组相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针灸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101 浏览:1261

王金玉 郑祖艳(通讯作者) 《当代中医药》 2024年7期

摘要:
目的: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针灸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于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择60例为研究范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单一组(n=30)与联合组(n=30)。单一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针灸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腰椎功能及功能障碍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优于单一组,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灸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方式,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观察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载:402 浏览:1879

包雪峰 《中医研究杂志》 2023年8期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本科室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阶段收入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4例,根据疗法分组,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42例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55-77(63.51±2.28)岁;病程4个月-5年(3.03±1.03)年。对照组42例患者,男21例,女21例,年龄57-75(62.93±2.42)岁;病程5个月-6年(3.14±0.96)年。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胸痛、胸闷、心悸、疲倦乏力、脘痞纳呆等积分,均相当,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以上中医症状积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BNP、Fg和CRP水平,均相当,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血清BNP、Fg和CRP水平,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中医药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示其临床疗效,同时能够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其血清BNP、Fg和CRP水平。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