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赖特与柯布西耶设计思想横向对比研究 下载:55 浏览:349

常以彬 姬春炎 《设计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弗莱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被称作"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他们在其设计生涯中都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观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赖特和柯布西耶同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横向对比,从设计理念、形式美规律、空间布局形式等方面归纳概括出其设计思想的异同。探索总结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精神及其特征,同时,以期对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有所启迪。

现代化进程中的彝族体育变迁——毕节板底个案调查 下载:54 浏览:337

糜祖伟 孙柱兵 《体育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板底村的彝族体育文化变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彝族体育物质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彝族体育项目逐渐减少,许多彝族体育项目濒临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体育项目崛起;精神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人们信仰体系发生彻底改变,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彝族体育慢慢失去市场;制度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家族宗法制度慢慢被现代法律法规所替代,从而导致彝族体育项目开展的规则性和规范性慢慢与现代体育的规制靠拢。

现代景观的“无界”设计研究——以南通“沁园兰园”为例 下载:36 浏览:242

赵兴敏 汤箬梅 《中国设计》 2019年9期

摘要:
使得景观的设计更能适应现代的发展,可以更加开放、多元、融合地发展,也为中国传统意境景观发展寻求方向。在充分理解了界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中空间的界限跨越、光影的无界发展和声音的自由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景观的"无界"性设计已经成为趋势。现代景观更注重融合,是"无界"的设计,是对景观的无限延伸,是在有限空间中营造无限意境。

广播与国家声音的历史传递(1949-1978) 下载:69 浏览:395

郑媛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声音,如同文字和图像一样是文化现代性的表征。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往往是一个社会声音景观的记录者,以声音的方式记录着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现代性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没能从古典帝国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而是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党—国家形态,并模仿苏联以集体化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文便以1949—1978年为研究时间,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历史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广播史料,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广播中的声音景观特点,以"声音"为切入口探究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特征,并揭示媒介技术、声音、国家权威与民众听觉现代性的勾连关系。

降水增加对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7

岩晓莹1 马理辉1,2 刘铮1 柯增鸣2 李娟娟1 杨金贵1 胡宇美3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解降水增加情况下,黄土高原土壤储水量是否增加以及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2018年对陕西省绥德境内的油松林和柠条林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2001年和2006年的同一样地土壤水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20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009~2018年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比1999~2008年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56 mm。油松和柠条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呈波浪形变化,且深层土壤总储水量呈现2018年> 2001年> 2006年,这种变化与1999~2018年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深层土壤储水量年际变化与植被类型有关,即油松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显著,柠条林则不显著。短时间尺度内(<6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有影响,影响深度大约为0~5.0 m,长时间尺度(> 5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深度会随时间加深,并且长时间尺度的降水可能会导致土壤水分"高湿层"下移现象出现。

设计展览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影响与思考 下载:36 浏览:306

袁芳 《中国设计》 2019年4期

摘要:
为了体现设计展览所具备的不同功能与价值。从"沟通交流"、"审美"、"人性化"的角度分析了设计展览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作用。深化了设计展览的精神文化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在大众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其系统认识与深入研究,让更多有价值的设计作品为大众服务。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启示探讨 下载:25 浏览:218

曹月勇 《体育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化代转型是经过长期不断的进行解构和建构的动态曲折过程,具有双重性的特征,分别是受迫性和自觉性。现代化转型应以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创新"为重要指导思想,朝着传统文化的世俗化方向进行发展。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从"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两个双重性质中开展的,在民族世界化的契机来临的同时,也致使其陷入传统和现代化的双重境地。有研究提出: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解读应置于更为广阔的视角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打造适应于社会大众化与生活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中西结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发展原则,在发展中保护、开发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合理看待文化的理性和情感,在价值的基础上辨识文化质素,努力构建出双重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启示探讨 下载:36 浏览:206

曹月勇 《体育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化代转型是经过长期不断的进行解构和建构的动态曲折过程,具有双重性的特征,分别是受迫性和自觉性。现代化转型应以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创新"为重要指导思想,朝着传统文化的世俗化方向进行发展。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从"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两个双重性质中开展的,在民族世界化的契机来临的同时,也致使其陷入传统和现代化的双重境地。有研究提出: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解读应置于更为广阔的视角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打造适应于社会大众化与生活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中西结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发展原则,在发展中保护、开发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合理看待文化的理性和情感,在价值的基础上辨识文化质素,努力构建出双重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浅析现代竞技体育的分类 下载:26 浏览:225

周迎春1 张锋2 张俊涛1 《体育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竞技体育的科学分类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基础,根据划分的角度不同,可以提出多种分类方法。田麦久等人依据竞技体育活动的项目属性进行划分,李宗浩等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质和竞技特征为分类标准,还有学者从运动竞赛的方式、竞技体育活动中动力的使用方式、竞技体育活动参加人或队数的多寡、比赛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划分。本文试图从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从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内涵及功能再次进行了分类,希望分类可以适应日益增多的竞技运动项目。

有机现代主义座椅的意象美感研究 下载:65 浏览:276

丛扬帆 《中国设计》 2019年2期

摘要:
比较联系中西方设计思想,其中前者为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哲学思想,后者是关于以座椅设计为代表的有机现代主义风格思想。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对其"形"、"意"、"神"的探讨与研究。汲取到了具有象征、情感、文化价值的养料,对座椅的造型设计提出有关于意象美学的要求。将意象美学与有机设计有机结合,可以对现代座椅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并希望引起设计者对于追求可以传递情感意境的优秀设计作品的更多关注和思考。

基于西周金文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下载:78 浏览:303

黄阳彦 俞柳艳 周月麟 《中国设计》 2019年2期

摘要:
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也随之逐渐成为满足人们生活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必需产品。但是在当前的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大多数都仅仅是对部分文化的相关特征元素进行生硬的套用与模仿,在这样的设计形式下创作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最终是没有办法自然而融洽地展现文化内容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丰富多彩。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中国古文字——金文的造型特征和形体规律,并把握其文字特征作相应的图形符号分析。尝试构建一种基于古典文化,融合了现代化设计发展的一种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体系,以提高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元素融合的一致性,更精准地展示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和信息内容。

现代文明病与运动健康 下载:45 浏览:221

陈瑶 《体育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现代文明病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致命杀手,为降低此种病症的发生率,研究从体育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训练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剖析现代文明病的发病原理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运动健康的机理和规律,以及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最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运动健康模式,以改善人体生活质量。

高效液相色谱在多肽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62 浏览:378

李文龙1 张慧1 汤琦1 高利龙1 丛海林1,2 于冰1,2 《中国仪器》 2018年1期

摘要:
多肽的高生物活性和低毒副作用使其成为近来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多肽的分离与分析也愈发的关键。高效液相色谱(HPLC)以其极高的分离效率和良好的选择性已经成为实验室和工业分离分析生物大分子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HPLC以及一些新型色谱在多肽分析分离中的应用。

从钢和木家具看德国现代设计的工匠精神 下载:65 浏览:394

冯焱楠1 张黎1 姜可2 《中国设计》 2018年11期

摘要:
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背景下,制造业领域的"工匠精神"被提到重要位置,如何理解"工匠精神"是帮助制造企业实现转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的目的在于解读德国的"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业。从德国现代家具史上的"曲木家具"、"金属家具"的技术、职业、精神、道德、价值层面的对德国现代家具辨析,解读德国"工匠精神",如期指导着我国现代家具设计行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现代排球基本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审视 下载:20 浏览:230

张敏 郭荣 《体育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通过对当前有关排球基本技术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揭示出现阶段排球基本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明晰世界排球技术发展现状的同时,也分析了当前中国女排在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为今后的改进和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稻作环境与现代水耕人为土的形成 下载:76 浏览:477

章明奎 邱志腾 杨良觎 《中国土壤》 2019年8期

摘要:
通过分析宁绍平原形成、水利建设、人口变化及古代粮食种植业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探讨了该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宁绍平原地区水稻种植虽然已有7000 a以上的历史,但现代水耕人为土大约起于西汉之后,形成时间不足2000 a,在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有较快速的发展;水耕人为土形成大概可划分为5个时期。最早的水稻种植区为平原与丘陵山地过渡区的洪积扇上,水网平原区大规模水稻种植主要在唐宋之后,多数成土时间约1000 a左右;滨海平原区种植水稻时间较短,多数在500 a之内。研究认为,水分环境改善、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宁绍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动力。

当代岭南舞蹈审美现代性阐析 下载:24 浏览:304

仝妍 王情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后发性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异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当代岭南舞蹈以传统舞蹈为根基,在动态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性审美现代性经验,展现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作为时代审美精神与意识,审美现代性在精神价值层面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推动了岭南舞蹈的风格流派以及当代岭南舞蹈文化艺术共同体的构建。

传统、技术、市场是我学术研究的三个支点——傅谨先生访谈录 下载:26 浏览:302

傅谨1,2 张之薇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作为从美学领域进入戏剧学领域的学者,傅谨先生长期以来始终以不一样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观点受到戏曲界关注,同时也引发戏曲理论界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主流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比如:戏曲的改革创新与传承的关系问题;戏曲现代化建设与如何理解戏曲的现代性问题;戏曲技术传承的重要性问题;戏曲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问题;国有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之时,傅谨先生认为传统、技术、市场是其最主要的三个学术支点。

现代视阈中乡村文化空间的危机与再生产 下载:31 浏览:305

刘璐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乡村空间是不同种类空间的聚合形态,发生于其中的具有文化学意义的一切创造和存在行为均蕴含着丰富的建构性力量。乡村空间具有生存性、体验性与审美性的美学意蕴,其文化空间的生产与重塑应以乡民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生活需求为中心。现代性的矛盾和冲突使乡村原始文化环境走向解体,造成了生态空间的消逝、空间权利的缺失、空间意识的焦虑以及体验空间的疏离,并暗含着乡民的生存危机及意义迷失。基于乡村空间"三性"的价值回归和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须重新确立资本在乡村空间的规范和准则、维护乡民的差异权利、重建乡村带有审美意味的"家园感",方能建立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空间。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方式的塑造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转换 下载:28 浏览:298

王容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主力军,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性力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相应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当前,乡村消费潜力日益突显,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进程。乡村中等收入群体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更为紧密,他们塑造自身生活方式的需求深刻影响并加速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优秀传统文化对该群体生活方式的融入和塑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民主体意识的生成,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