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低浓度对比剂CE-MR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81 浏览:504

​符艳梅 陈首民 彭川 张志富 阚豫波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A及灌注成像(P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怀疑卒中且需做MRA及PWI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浓度组(20例,对比剂浓度0.5 mmol/ml)和低浓度组(20例,对比剂浓度0.25 mmol/ml)。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信号差异及缺血半暗带情况,并以DSA为金标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低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0.64)vs.(3.85±0.67);t=-0.483,P=0.632]。低浓度组颈总动脉分叉处信号强度(SI)(1198.30±43.52)低于常规浓度组(1222.95±54.47),信噪比(SNR)(201.85±28.71)、对比噪声比(CNR)(197.95±24.53)稍高于低浓度组[(191.15±16.58),(180.80±22.4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浓度组大脑中动脉起始处SI(1535.70±69.97)、SNR(230.25±16.86)、CNR(211.05±21.13)均低于常规浓度组[(1543.61±93.38),(307.85±15.82),(279.10±14.94)],两组间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NR、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浓度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92%,低浓度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34%。两组DSC-PWI诊断缺血半暗带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k=0.87;k=0.86)。结论低浓度对比剂CE-MRA和PWI扫描在不影响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对比剂注入量、减少对患者的损害,是一种可行的急性脑卒中的MRI扫描方案。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预后的关系 下载:81 浏览:515

​刘金城1 冯文敏1 姚璇2 任自敬3 周佩洋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338例AIS患者(AIS组)和103例排除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sdLDL水平。AIS组患者根据临床常用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并根据有无sdLDL异常进行分组,90 d后采用mR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IS组异常sdLDL发生率较对照明显增高,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亚组异常sdLDL所占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AIS组内,sdLDL异常亚组中男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比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及90 d mRS评分、90 d 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sdLDL正常亚组(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中男性、异常sdLDL所占比率明显偏高(均P<0.05),但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及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占的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82,P<0.05)、冠心病(OR=1.25,P<0.05)和sdLDL(OR=1.10,P<0.05)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结论血清sdLDL与AIS具有相关性,主要与LAA型卒中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sdLDL异常者进一步行AIS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上意义。

伴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不同再通方案的疗效比较 下载:82 浏览:519

​朱明慧 张文彬 金肇权 王大明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研究伴意识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血管不同再通方案的疗效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112例进行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直接介入组和桥接治疗组,分析相关病理因素,观察90 d mR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约80%存在颅脑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20.8%, 15/72)低于直接介入组(32.5%, 13/40)(P<0.05)。三组患者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S合并意识障碍的主要病理因素是颅脑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再通方案适宜选择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性别、高血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关系 下载:81 浏览:490

​孔涛 蒋华 信秀娟 薛寿儒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性别、高血压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关系。方法检测229例脑梗死患者和111例非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和MTHFR基因型,比较血清Hcy在不同性别、高血压及MTHFR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别。结果脑梗死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χ2=4. 98,P=0. 026)。脑梗死组中,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患者(P <0. 05~0. 01)。非脑梗死组中,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的患者(均P <0. 01)。脑梗死组CC、CT、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脑梗组(t=4. 21,P <0. 01; t=4. 20,P <0. 01; t=2. 20,P=0. 033)。两组间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患者(均P <0. 01),男性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女性(均P <0. 01)。结论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T等位基因频率。TT基因型、男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Hcy水平。

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498

​刘雪云 李坦 梅春浩 章璐璐 周赟 刁珊珊 方琪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越来越高,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情况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在临床实际中,脑小血管病各亚型在同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可能并不是单独存在,其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可能取决于其总体效应,故有学者提出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的概念,以进一步定量评估全脑的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及其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影响的总体效应。笔者现围绕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载:105 浏览:1077

李亮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从医院2023年1月-2024年2月中挑选出9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取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研究组血压、血脂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血流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血脂,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例临床经验 下载:64 浏览:400

丁兴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在我院神经外科行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7份病例,术前均经过颈动脉超声、颈部CTA、头颅磁共振检查明确提示颈内动脉狭窄,根据北美颈动脉内膜剥落试验(NASCET)计算出狭窄率均大于85%。术后1周复查颈动脉超声、颈部CTA;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临床功能评分(mRS)评估和随访。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颈动脉通畅,围手术期内没有脑卒中和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个月、3个月,无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技术联合超声造影评级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下载:69 浏览:404

贲志飞 陈赛君 王珏 詹锦勇 陈韵雯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研究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技术联合超声造影评级与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7例和非脑梗死患者55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和超声造影检查,收集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的最大剪切波速度(SWVmax)、最小SWV(SWVmin)、平均SWV(SWVmean),超声造影结果分为0~4级,分别对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超声造影及两者联合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其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1)缺血性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间比较,年龄、性别、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及斑块回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间SWVmax、SWVmin、SWV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绘制SWVmax、SWVmin、SWVmean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81、0.81。以SWVmean≤3.68m/s作为预测缺血性脑梗死的截断值,其敏感度为76.38%,特异度为55.71%,准确度66.44%。(3)超声造影评级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5.48,P<0.01)。以超声造影评级≥3为预测缺血性脑梗死的标准,其敏感度为84.12%,特异度为60.03%,准确度为73.04%。(4)以SWVmean≤3.68m/s及超声造影评级≥3为预测缺血性脑梗死的标准,其敏感度为92.51%,特异度为71.32%,准确度为79.78%。SWVmean、超声造影评级和缺血性脑梗死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r=-0.78、0.82,均P<0.01)。结论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技术联合超声造影可以较全面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梗死提供了新的手段。

MMP-9血清水平及启动子C-1562T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关系 下载:62 浏览:436

叶祖森 程建华 叶强 朱振国 杨学志 陈艳艳 李佳 陈思砚 肖美娟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水平及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侧支循环的开放途径分为三级,血流分级采用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评估系统,采用ELISA法测定MMP-9血清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EFLP)测定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位点C/T的基因多态性。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292例,其中男167例,女125例。年龄31~86岁,平均(61.43±10.07)岁。MMP-9血清水平及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与侧支循环ASITN/SIR血流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侧支循环途径间MMP-9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nferroni校正后三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仍明显高于一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和二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9血清水平可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代偿途径的预测有一定的作用,对患者个体化治疗和预后的评价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左西孟旦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下载:86 浏览:508

诸小飞 陆躖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缺血性心肌病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分为新活素组(48例)和左西孟旦组(52例),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分别接受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血B型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结果治疗7天后,两组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P<0.05),LVEF及CI较治疗前升高(P<0.05),BNP明显下降(P<0.05);且左西孟旦组BNP水平及LVEF和CI改善情况均优于新活素组(P<0.05);两组随访3个月,左西孟旦再次入院率25.00%,显著低于新活素组54.17%(P<0.05)。结论左西孟旦在缺血性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且短期预后更好。

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的临床研究 下载:35 浏览:512

付占伟 《临床医学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CTP联合CTA指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诊的7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少数民族32例),全部均提供CTP联合CTA检查,分析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显示,阳性70例、阴性3例;CTA显示,49例阳性、24例阴性;CTP显示,57例阳性、16例阴性;联合CTP、CTA显示,69例阳性、4例阴性。CTA检查和CTP检查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方面无明显差异;联合CTP、CTA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均高于CTA检查和CTP检查单项检查,P<0.05。梗死区域的MTT、TTP、Tmax高于半暗带区域、正常对照区域,(P<0.05)正常对照区域的CBF、CBV高于半暗带区域、梗死区域,P<0.05。结论: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CTP可以反馈脑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CTA可以反映脑部血管的阻塞位置,评估脑梗死的面积和具体位置,联合使用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值得推广使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41 浏览:373

李慧川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基于双能CT的造影剂渗漏征对大动脉闭塞脑梗死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下载:94 浏览:512

刘克勤 蒋琳 阮婕 殷聪国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基于双能CT(DECT)的造影剂渗漏测量对继发出血转化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介入血管内治疗的92例患者,记录其发病-穿刺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压水平、术中用药、术后DECT虚拟平扫病灶密度最高值(Humax)、术后出血转化分型等资料。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介入取栓后继发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2例患者中有67例(72.83%)出现造影剂渗漏征象,其中4例为术后即刻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虚拟融合CT高密度征是最终出血转化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0,95%CI=1.021~1.058,P <0.01)。ROC曲线提示虚拟融合CT中最高密度值预测出血转化的最佳界值是77Hu,其敏感度80.83%,特异度74.22%(P <0.01),曲线下面积(AUC)=0.839。结论 DECT可有效鉴别大动脉闭塞脑梗死介入取栓后出血转化和造影剂渗漏,同时对预测最终梗死后出血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降压治疗 下载:75 浏览:458

陈海燕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动态评价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早期降压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明确诊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观察组利用TCD动态监测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指导患者急性期的降压治疗药物的使用时机和使用的剂量,对照组根据指南推荐的降压策略适度降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压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估入院后第1、3、5、7天两组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改良RANKIN(mRS)量表评价第1、3、5个月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记录脑卒中再发事件,绘制生存曲线,比较脑卒中再发事件的组间差异。结果总共124名患者被纳入该项研究,其中2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平均随访期6.4个月。观察组患者24h和72h内平均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指导下的早期降压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入院后第1、3、5、7天的NIH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后mRS量表评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随访期间再发脑卒中事件的log Rank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CD动态监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下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更积极地降压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出院后6个月内再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

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下载:81 浏览:553

胡传琛 程兴 杨雯 潘小玲 陈红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的AIS患者381例,其中男222例,女159例,年龄32~92岁,平均(67.8±12.8)岁。根据是否应用PDCA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前138例,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2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总溶栓率、时间窗内溶栓率、DNT及DNT≤60 min比例的差异。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总溶栓率由9.50%提高至14.52%,发病时间窗内溶栓率由54.34%上升至89.71%,中位DNT由原来的75 min缩短至43 min,DNT≤60 min比例由33.33%提高至84.77%。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不断优化AIS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患者总溶栓率及时间窗内溶栓率,并显著缩短DNT,改善AIS患者预后。

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下载:86 浏览:491

​史宗杰1 郑素洁2 张圣1 施天明1 潘婕1 耿昱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分析其基线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2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预后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88.9%)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418.92±223.96)min;2例(7.4%)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3个月随访时14例患者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3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其中8例(29.6%)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3(12.5,33.8)分vs.35(23,39)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评分[9(8,10)分vs.7(4,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3,P=0.041;Z=-2.387,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与临床预后有一定关联。

舒肝解郁通络汤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力、眼血流动力学及PVEP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393

岳军 吴媛媛 李勤英 宋志刚 赵宪孟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通络汤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疗效及对患者视力、眼血流动力学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AION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治疗,500 mL/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舒肝解郁通络汤治疗,每日1剂,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视力、眼血流动力学及PVEP的差异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指数0.1~0.3的患者占比降低,视力指数0.7~0.9与≥1.0的患者占比升高,且观察组视力指数0.7~0.9与≥1.0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振幅(AP100)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潜伏期(LP100)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MD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4/4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3/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通络汤可明显改善AION患者血液流变学与PVEP,提高患者视力水平,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PCI+MIVS与CABG+MVS治疗临床效果比较 下载:51 浏览:500

李传传1 任明明2 陈立波2 韩振2 李敬来2 冯钢2 许志峰2 于洋3 顾承雄3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合并双支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患者比较先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行微创二尖瓣手术(MIVS)与选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二尖瓣手术(CABG+MVS)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病外科住院患者3358例中,接受PCI+MIVS 18例,CABG+MVS 24例,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效果比较。结果 PCI+MIVS组与CABG+MVS组二尖瓣修复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总时间、1月内死亡率、心力衰竭、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体外循环时间[(141. 12±25. 39) min vs(202. 67±45. 94) 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78. 63±17. 85) mis vs (129. 44±33. 72) min]和呼吸机辅助时间[(17. 42±3. 88) h vs (24. 54±2. 63) h]和输注红细胞单位[3. 54(1-5) VS 1. 56(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重度IMR合并双支CAD的患者选择PCI+MIVS治疗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下载:57 浏览:487

夏丽萍1 陈建明1 潘琳1 丁海燕1 田亚萍1 张书宁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现状,评价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729例,分别予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规范化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组241例和非抗凝治疗组488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特征,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临床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差异性。结果住院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708例(占97. 12%),均有抗凝指征,实际抗凝治疗共241例(33. 06%)(华法令22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拜瑞妥12例)。其中评分高危者646例,抗凝235例(36. 38%),评分中危者62例,抗凝6例(9. 68%),抗凝组华法令达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来评估,TTR>60%156例(64. 73%),既往有脑卒中史抗凝率(18. 26%)高于非抗凝治疗(9. 43%)。在年龄、检测INR不方便、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患者独居比例上抗凝治疗组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组发生率(7. 05%)比非抗凝治疗组(11. 8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抗凝治疗组TTR <60%占76. 47%,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低,尤其在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仍以抗血小板为主,不符合抗栓治疗指南,高龄、出血高风险、独居者均限制了抗凝治疗,但抗凝能预防脑卒中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TTR <60%抗凝疗效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尚未推广使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82 浏览:415

李慧川 《临床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