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下载:49 浏览:384

谢晓霞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孩子"形象既是文学家鲁迅自我表达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家鲁迅自我隐喻的一个符号。孩子形象将鲁迅小说中的世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孩子"由能救的"孩子"到不能救的民众的变化中,鲁迅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绝望,并将此上升到存在主义意义上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本体性思考。然而,鲁迅并没有至于绝望,他以写作完成对绝望的反抗和自我精神救赎的同时,也走向了行动,从而诞生了鲁迅式的行动哲学。

鲁迅对“一·二八”事变的反应 下载:49 浏览:404

靳丛林 贾天添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章为首,一些人恶搞鲁迅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避居内山书店,是亲日、媚日、汉奸。本文就这个话题做深入探讨,辨析了鲁迅对"一·二八"事变的反应,在重回基本史实的前提上,驳斥、澄清了栽赃鲁迅的一套说辞和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最后考察鲁迅对"一·二八"事变反应背后一些独特而人们很少论及的意味。

当“君子”遇到“战士”:朱自清的鲁迅论 下载:58 浏览:405

王学谦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朱自清面对鲁迅可谓当"君子"遇到"战士",二三十年代的朱自清肯认鲁迅的小说艺术成就,对"战士"的鲁迅则不无隔膜。抗战及四十年代,朱自清放弃个人的小圈子,走上更为宽阔的文学之路,他对鲁迅的认识渐近全面,高度肯定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杂文写作。

镜与像:《新石头记》与吴趼人的观看之道 下载:55 浏览:412

贾立元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对晚清最重要的科幻小说《新石头记》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通过分析作品对《红楼梦》中"镜"与"梦"等意象的戏仿,指出作者吴趼人有意识地使用了"真/幻""中/西""文明/野蛮"等镜像群,以实现双向审视:既通过西学塑造的现代理性眼光,来重新审视本土文化,试图融合"科学"与"国粹",又明确地以受压迫者的自觉意识,以本土眼光审视西方,戳穿其"文明"假面,重构"文明"话语内涵。最后,通过借鉴科幻这一新的小说类型,吴氏试图使一个东西方都尚不存在的"真文明"显形。尽管这一叙事策略制造了时空断裂,暴露了"国粹"乃是为已死之物招魂的真相,但也表达了对民族进步和世界大同的渴望,使得他对黑暗现实的谴责获得了最终意义上的完成。

“左联”时期的“墙头小说”──以楼适夷、叶以群为中心 下载:57 浏览:406

阮芸妍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在"一·二八事变"激起的变动下,配合"左联"制定的"文艺大众化"方针,"左联"成员楼适夷在《文艺新闻》上开设"墙头小说"栏目并翻译日本无产阶级作家漥川稻子作品《千人针》,提供推广此大众化形式的平台与借鉴资源;叶以群编译川口浩著作而成的《文艺创作概论》则将中国的"报载墙头小说"实践,嵌入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脉络中,这些工作为"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切实支持。

何其芳的自传性写作与自我检讨 下载:64 浏览:393

刘璐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何其芳写于延安的自传性诗歌充满了矛盾、分裂和自我检讨,这与他追求进步的意愿和解释自己的压力相关,也与抗战初期延安鲁艺同志亲密交往的文化环境和日常性生活检讨会的制度有直接关联,何其芳追求自我成长的内在逻辑与具有鲜明革命指向的延安文化逻辑之间不免微妙的偏离与彼此"错认"。正是超然的抒情方式和"青春情结"使他始终陷于"看风景"的结构中而与周遭世界相疏离,难以突破主体状态,也带来了主体的矛盾和苦恼。

陈铨戏剧活动考——从清华学校到西南联大 下载:47 浏览:410

孔刘辉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陈铨1920年代在清华学校求学期间,初步接触了解现代戏剧,并逐渐产生兴趣,留学美欧五年间,进一步对西洋话剧作深入钻研,很有心得,而其从事戏剧创作和编导实践,则始于1930年代执教清华大学时期。抗战爆发后五年间,从长沙到昆明,陈铨带领联大学生,编导上演了《前夜》《祖国》《黄鹤楼》《野玫瑰》等有良好社会反响的抗战剧作,声名鹊起,也因《野玫瑰》颇遭责难。依据新见史料,可大致梳理出陈铨从事戏剧活动的来龙去脉。

毕飞宇短篇小说表达世界的三种方式 下载:69 浏览:482

郝敬波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往往在悲悯的情感基调上展开叙述,把悲悯意识作为叙述起点成为毕飞宇短篇小说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毕飞宇善于在生活经验中捕捉细微的信息加以放大,以卡夫卡、博尔赫斯的方式释放出来,叙事空间充满了"变形"的元素,从而使"变形"成为其建构短篇小说世界的重要方式。毕飞宇短篇小说中的"变形"不是物理意义的异变,更多呈现的是精神世界中的形态改变。叙事过程中的精巧"切入"是其小说结构的重要特征,加之精致的语言,一起构成了毕飞宇短篇小说参与和言说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毕飞宇短篇小说表达世界的方式展示着当代作家关于世界体验以及小说文体观念的某种变化,这应该成为我们观察时代文学变迁的重要视角。

论先锋小说“历史叙述”的文学价值和局限 下载:68 浏览:410

苏鹏1,2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先锋小说中的"历史叙述"与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叙述"迥然有别。独特的童年经验、荒诞化以及潜意识化的艺术表达,使先锋小说为历史书写提供了全新的"世界图式"。同时,先锋小说的"历史叙述"存在着"类型化""私人化"的写作倾向,无形中成为限制先锋作家超越自我的艺术瓶颈。如何通过提升私人经验,走向更为宽阔的叙事空间,增强写作的精神承担能力,是先锋作家要解决的最重要的现实问题。

论AI写作与记忆异化 下载:58 浏览:396

侯建魁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时下AI写作正成为一个蓬勃生发的热点,于是对其的关注与研究便是有现实必要和重大意义的。本文将以AI写作与记忆异化为出发和旨归,拟从AI写作的身份认同及其写作伦理、人的异化与记忆异化、AI写作带给文艺圈的警醒等三个方面来剖析阐释AI写作与记忆异化的前因后果、关联影响和重大意义。

新世纪女性历史小说论 下载:52 浏览:384

刘婧婧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新世纪的女性历史小说写作,与"十七"年对男性主体的依附、新时期以来对男权的批判不同,呈现出开放、理性、多元的历史理念与创作风格,表现为既可以表达女性的性别生活与生命体验,同时又可以展现广阔的外在社会人生与现实世界的内容。从女性作家的家族小说、个人成长小说以及后革命历史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创作的转变,它代表了女性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的可能的途径。

冷漠民众与活命百姓的差异互补——鲁迅、莫言看客形象之关系研究 下载:69 浏览:405

任现品 李思雨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看客形象是新文学的独特贡献。鲁迅以启蒙的眼光,在看客—被看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审视看客民众的精神冷漠,意在借唤醒个人主体意识来救治国民的愚弱,实现"立人"之目的;莫言则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在看客—被看者—掌控者等多元互动关系中,展现看客百姓的生存状态,试图以感性生命力来补救"种"的退化,其意在强"种"。冷漠民众与活命百姓分别是鲁迅、莫言对看客群体的独特把握与审美观照,是自我身份定位不同的作家,对各自时代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问题做出的相应探索与文学回应;二者内涵不同却价值相当,共同丰富了新文学的看客形象书写;因而鲁迅、莫言看客形象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继承超越或叛逆断裂,不如说是差异互补。

《收获》刊载小说的数据性考察(1979—2018) 下载:48 浏览:404

战玉冰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采取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NLP(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技术支持:谷臻故事工场),以《收获》复刊以来四十年(1979—2018)所刊载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意在从整体上分析《收获》新时期的办刊方针与编辑策略、作家群体的构成特点、刊载小说的风格题材及影视改编的相关规律。

战时经济视阈下的《清明前后》 下载:56 浏览:366

廖海杰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被视为带有强烈政治性的《清明前后》亦是茅盾剖析40年代战时经济问题的长篇叙事作品,所揭示的不仅是"官僚资本及其爪牙的卑劣与无耻",还有恶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层层困局和经济大环境黑洞似的卷入效应。茅盾作为第二作者"帮助"宋霖写成的长篇小说《滩》与《清明前后》构成组合式结构,在战时经济问题上,前者对投机风潮的形成及其危害作剖析,用小说文体作尽量宽泛的扫描,后者则用戏剧的文体优势作集中批判。通过对《滩》的改进,经济主题被隐匿起来,《清明前后》建构成型了一种"阴谋式国难财"文学想象,压制了国民党官办剧团所试图制造的"奸商式国难财"模式,凝聚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获得了清晰的伦理正义。

移步换形的抗战书写与仓促换调的《清明前后》 下载:62 浏览:403

李永东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移步换形"是茅盾抗战书写的基本特征,也是考察《清明前后》创作过程的有效视角。《清明前后》面世后,评论界对作品价值的评判存在明显分歧。剧本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失衡,很大程度上缘于茅盾在特定情势和个人心绪的触发下,仓促地、大幅度地改变戏剧的最初构想。从《黄金潮》的创作大纲到《清明前后》,话剧的思想主题、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等方面都有所调整,而关键性的调整是在第一幕已发表的情形下进行的,仓促更换主题造成了戏剧艺术的疏漏。由此可见,对抗战文学的研究,不能只聚焦最后完成的文本,还应关注文本的生产过程。

旧“事”怎样重“提”——以《呐喊·自序》为例 下载:47 浏览:417

刘彬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借由对鲁迅《无题》一文和他所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时光老人》的发掘与考察,揭示《呐喊·自序》写作前鲁迅的运思过程及写作时的微妙心态。《时光老人》中的"梦"和"寂寞"点燃了《呐喊·自序》中的"梦"和"寂寞",并可能影响了"铁屋子"意象的命名。鲁迅的"寂寞"源于好梦破灭后"看见自己"和"看见铁屋子"这两重看见下对"文学有用无用"执着的自我拷问。《呐喊·自序》体现了鲁迅重视"心理真实"甚于"事实真实"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技巧。

“狂人”之“早愈”与鲁迅走出“S会馆”时的世界观 下载:59 浏览:355

张晓峰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狂人日记》显然是鲁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写下的作品,其中在他为"狂人"安排的"早愈"并"赴某地候补"的情节中,隐含着鲁迅本人"答应"走出"S会馆"、为新时代的勇士前往"呐喊"时的复杂心态:"黑暗"带给他的"痛苦"使他并不能确信"希望"的存在,他源于"听将令"的出征,包含着"与黑暗捣乱""玩玩""闹他一下"的心理认知。这些矛盾而沉痛的思索在他酝酿《狂人日记》、准备进入新文化阵地的前沿时就已经很明确地存在于心了。但由于鲁迅非常复杂的世界观以及他独特的人格与性情,使他在付诸行动时常常发生着改变,他也到底成为与他所设想的"早愈"后的"狂人""孤独者"们所相反的样子,并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与文化财富。

郑振铎“俗文学”体系中的“白话小说” 下载:52 浏览:408

王晓冬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论文在分析郑振铎"俗文学"体系复杂内涵的基础上,细致探讨了郑振铎"白话小说"研究的独特学术思路和学术方法,准确定位郑振铎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贡献和局限,也揭示出郑振铎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思潮双重影响下,如何围绕"白话小说",寻求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认同与转变。

陈谦的自我实现叙事兼及新移民文学的研究走向 下载:51 浏览:390

聂梦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近年来,学界通常将陈谦的写作纳入新移民文学研究的范畴中,而对其溢出新移民常态的部分有所忽视。本文以陈谦小说创作的重要母题"自我"为分析对象,试图论证陈谦在故乡、身份等问题上力求"释然"的努力和对新移民文学惯常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打破是理解其海外书写的重要基础。陈谦笔下的自我,从新移民文学乃至海外华文文学于流散状态下确证文化身份,处理历史记忆、国族记忆的既有路径中跳出,通过自我建构实现了同全球视野中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勾连。

“郁达夫传”的历史与现实——兼及现代作家传记的形态演变 下载:56 浏览:368

张立群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自传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被他者"立传"的作家之一。"郁达夫传"出版跨度大、数量多,形态多样,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个案加以研讨,又可以以此探究现代作家传记的形态演变。通过对"郁达夫传"历史与现实的梳理,不仅可以看到"郁达夫传"取得的成绩,而且也能看到其不足。在此前提下,总结"郁达夫传"的写作实践,可以促进郁达夫和现代作家传记的研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