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人工智能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28 浏览:549

常义川 《人工智能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人工智能囊括了很多领域例如计算机理论、逻辑语言学、数学算法等内容。人工智能是几个领域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性控制手段。我们通过实践探索验证,传统计算机功能和系统的功能放大是人工智能的基石,为了获得类似于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基本行为,系统存储了大量案例数据来完成任务判断处理。这些年,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运用人工智能可以全面改善工业生产的精准度,并确保制造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信息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下载:19 浏览:223

唐川1.2 李若男2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疫情防控阻击战随之打响,信息科技协助疫情防控纷纷付诸实践。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科技在我国疫情防控中的创新应用,探讨以美国、加拿大、韩国、以色列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应用信息科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应举措,鼓励各方利用信息科技,全面支撑疫情预警、监测、防治和社会治理等工作。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疫情预警技术应用;建立高效、多向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体系;客观认识信息科技效用;加快发展协作型机器人技术及深化信息科技应用。

孢粉数字化分类检索系统——LuoPacias数据库的研制与应用 下载:86 浏览:505

罗伦德1,2 唐志3 石胜强1,2 《生物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论述了孢粉编码检索系统(LuoPacias)的研制原理、方法、特点和试用效果。LuoPacias是将孢粉形态构造特征规范化、数字化、序列化、系统化,并将其标准图形和各种应用资料格式化后,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研制成功的检索鉴定孢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本系统以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孢子花粉形态专著为主要资料依据,以物种为基本单位进行数字化编码(双十位)处理而成。LuoPacias 5.0版本已收入万余种孢粉及其分布、生态、地质、医学、营养、古环境等应用资料。可以从孢粉的形态构造特征的编码、学名、汉名、科名、地质时代、致敏特性、营养等级等7方面开展检索工作。本系统采用人机对话方法,具有提示编码,按图编码,图图对照,减字检索,邻码转移,直调文献等16种功能。经多位初学者试用表明,它是一种易于学习、使用方便、检索快速、资料丰富的孢粉数据库系统。

基于ABC-LS-SVM的工程项目成本估算与控制模型 下载:63 浏览:392

杜志达刘运鹄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9期

摘要:
准确的工程项目成本估算是分析工程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高质量成本控制的基础。针对成本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高度非线性特征以及工程实践中小样本数据的情况,构建了基于ABC-LS-SVM的成本估算模型。该模型以LS-SVM算法为核心,采用人工蜂群算法调谐模型核心参数取值。实例表明:与其他估算模型相比,该模型实现了估算精度和建模效率的双重提高。在此基础上,依据成本估算值和测试集误差MAPE划定成本控制区间,建立成本控制模型,判断项目成本的状态和管理水平,保证项目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效益,为实现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司法人工智能的重塑效应及其限度 下载:98 浏览:509

马长山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司法应用,开启了从"接近正义"迈向"可视正义"的历史进程,引发了司法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通过司法过程场景化、司法规则代码化、司法决策建模化、司法服务管理智慧化重塑着司法过程,大大提升了智慧司法的社会效能。但司法人工智能亦有其内在限度。算法决策要达到绝对的客观和精准并非易事,面对复杂疑难案件,其能够促进形式正义,却很难实现实质正义。发挥人工智能对司法的优化重塑效应,应与对人工智能的风险防范同步进行。需针对算法决策设立相应的规制和救济机制,注入公开、公平和责任理念,进而兴利除弊,促进科技向善和打造良性发展的智慧司法,更好地实现"可视正义"。

人工智能与事实认定 下载:51 浏览:289

栗峥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人工智能与司法的深度融合,既体现在案件的法律适用环节也体现在事实认定环节,而事实认定是法律适用的前提。人工智能对案件事实认定的介入,需要将证据数据化、对数据进行运算整合、输出人可以理解的结论。在证据数据化环节,需要对证据进行结构化的数据改造,并克服语言障碍。在数据整合环节,人工智能主要以概率推理而不是因果推理作为逻辑推理方式,其算法也需要面对可计算性与复杂性两大难题。在结论输出环节,需要解决机器学习如何深化、信念如何建立与机器如何表达等难题。人工智能融入案件事实认定所面临的这些主要难题,可以尝试通过"小数据"训练,逐步构建人工智能"心智微结构"去慢慢攻克。

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法律变革 下载:78 浏览:472

马长山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智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很多革命性后果,形成了双层空间—虚实同构、人机共处—智慧互动、算法主导—数字生态的时代特征。这使得既有法律规范对其难以进行有效涵盖和调整,既有规则逻辑的解释力日显困难,既有司法解纷机制也遭遇了明显障碍,因此,必然会引发深度的法律变革。一是在法律价值上,会出现新型的数据正义观、代码正义观和算法正义观;二是在法律关系上,权利与义务关系面临着根本性的重塑,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转向;三是在法律行为上,形成了立足双重空间、人机混合、行为协同的复杂行为模式、因果关系和社会后果。这样,就需要确立适应智能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法律理念,构建一体融合的法律体系,探索新型的代码规制方式,塑造高度自主的精细化治理秩序,促进执法司法的智能化发展,并嵌入风险控制的制度机制,进而推进法律制度和规则秩序的转型升级。

农牧交错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灌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76 浏览:489

樊如月1 李青丰1 贺一鸣2 王庆蒙1 《中国土壤》 2019年10期

摘要:
研究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灌木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阐明林下土壤养分分配及限制因素,为人工灌-草生态系统物质平衡和稳定维持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地为对照(CK),比较相同林龄不同密度人工小叶锦鸡儿灌木林下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与天然草地相同,小叶锦鸡儿人工灌木林土壤SOC和TN在0~5 cm出现明显地"表聚性",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2)该研究区土壤释放P素能力较强且含量相对稳定,但C素和N素含量总体偏低;其间,C/P受控于土壤SOC含量,N/P受控于TN含量,C/N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相对稳定。(3)在土壤养分平衡过程中,该地区低密度林(1200棵hm-2)各土层C、N、P含量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林,促进了土壤C素和N素的积累与循环,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

山东武河人工湿地对磷净化的长效性及其内源磷分布与释放 下载:76 浏览:504

李肖正 李宝 屈杰 林政全 李凯旋 王凤良 《中国土壤》 2019年9期

摘要:
人工湿地运行的长效性值得关注,以山东省武河人工湿地为例,2017年10月选取10个和4个代表性采样点分别采集原位水样和柱状沉积物样,对该湿地正常运行10年后,其对水体磷的净化效果和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内源释放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河人工湿地运行10年后,对水体磷仍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净化效率在50%左右,出水口总磷(TP)浓度为0.29 mg L-1,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4个沉积物柱样均显示,沉积物各磷形态含量大小顺序为:无机磷(IP)>钙磷(Ca-P)>铁铝结合态磷(Fe/(Al-P)>不稳定态磷(LP)>有机磷(OP),IP含量最高,约占总磷的69%~95%,OP含量极低,与湿地来水息息相关;在IP中,沉积物Ca-P含量最高,表现为较为稳定的特性;空间分布上,不同点位各磷形态含量差异显著,进水口较近区域含量较高,垂向上,除Ca-P外,其他磷形态含量总体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湿地来水影响明显。静态释放实验表明,湿地不同点位沉积物磷的内源释放速率差异明显,4个点位总磷的沉积物-水界面释放速率分别为-1.98、-9.32、-11.99和-8.65 mg m-2d-1,均以吸附为主,距离进水口较近区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有所降低,这对人工湿地的长期运行具有指导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除Ca-P外,沉积物其他磷形态同有机质(LOI)表现出较好相关性,沉积物磷形态和LOI来源相对一致,主要为临沂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尾水,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较小。

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的疗效观察 下载:55 浏览:395

张懿 杨华 杨晓钊 郑璇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经鼻内镜检查及泪囊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泪道人工鼻泪管置入术后(管存留)患者35例,收住院后在全麻下行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同时予以泪道探通并注入抗生素眼膏,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完整取出人工鼻泪管31例,随访后有24例流泪症状完全消失,3例流泪症状缓解,4例流泪症状无改善,总体有效率达77. 1%。结论相对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EX-DCR)或内路鼻腔泪囊吻合术(EN-DCR)联合泪道人工鼻泪管取出术,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保留了泪道引流系统的完整性,操作相对简单,面部无瘢痕,术后恢复快,大部分患者有效,值得尝试。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的长期观察 下载:52 浏览:373

王造文 王尔茜 陈有信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8年手术的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9例(17只眼),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必要时摘除囊袋、切除前部玻璃体,张力环辅助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或行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配镜,必要时弱视训练。观察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并评估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0.22±0.22(LogMAR))较术前(1.07±0.22(LogMAR))提高(P<0.01)。术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0.22±0.19(LogMAR))较术前(0.82±0.12(LogMAR))提高(P<0.01)。1例(1只眼)张力环辅助植入人工晶状体者术后2周人工晶状体移位,予缝线固定,随诊2年位置稳定,其余患者无人工晶状体移位。随访期内无线结暴露、青光眼、感染性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宜采取个性化手术设计,总体效果良好,远期安全稳定。

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54 浏览:401

李飞1,2 陈力1 郝晓军1 陶雁亭1 曹怡1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体悬韧带长度,研究晶状体悬韧带的长度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度轴性近视眼组和正视眼组各30例,均接受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植入同一类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用UBM测量两组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前房深度、IOL偏心量、IOL倾斜度。结果两组内12点位、3点位、6点位、9点位悬韧带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4个钟点位悬韧带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轴性近视眼组眼轴长度及平均悬韧带长度长于正视眼组(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眼轴长度与平均悬韧带长度呈正相关(r=0.897,P<0.05)。正视眼组及高度轴性近视眼组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较术后1个月上升,组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组及高度轴性近视眼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IOL偏心量、IOL倾斜度比较,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悬韧带的长度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且悬韧带长度的增长可表现为IOL不稳定性增加。

人工晶状体垫板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48 浏览:364

梁坤 蒋正轩 陶黎明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过程中优先植入人工晶体对硬核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Ⅳ~Ⅴ级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采用人工晶体垫板技术(A组) 30例(30只眼)和常规超声乳化组(B组) 30例(30只眼)。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第7天及1个月时眼部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术中两组超声时间(UST)、超声能量(CDE)及计算能量复合参数(AECP)(AECP=UST×CDE)比较P>0.05,两组在超声乳化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并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A组与B组比较,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值(CCTc)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A组与B组比较,BCVA、CCTc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角膜内皮计数变化值(ECCc)术后第7天A组较B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与B组比较,BCVA、CCTc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ECCc术后1个月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晶体垫板技术对硬核白内障患者可以减轻角膜水肿,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术后视力恢复快,更具安全性及有效性。

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扣带术治疗非后极部裂孔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 下载:65 浏览:385

田超伟 王雨生 马文霞 窦国睿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除术(PPV)和巩膜扣带术(SB)对非后极部裂孔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RRD) 32例(32只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玻璃体切除术组(PPV组,A组)和巩膜扣带术组(SB组,B组),均为16例(16只眼)。年龄32~67岁。手术前矫正视力为光感至1. 0。视网膜脱离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 C2级以下,排除后极部视网膜裂孔(包括黄斑裂孔)及巨大裂孔。PPV者采用闭合式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并注入硅油。SB者采用硅胶海绵或硅胶轮胎垫压(或联合环扎术)。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 1个月。观察两组患眼疗效。结果 PPV组患眼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3. 8%(15/16),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 8%(15/16),去除硅油填充眼后视网膜复位率为50. 0%(8/16)。SB组患眼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75. 0%(12/16),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7. 5%(14/16),去除硅油填充眼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7. 5%(14/16)。两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最终PPV组视力改善率优于S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非后极部裂孔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需依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形态及患者的特点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玻璃体切除术及巩膜扣带术可以取得一定疗效。

微切口白内障术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远期疗效观察 下载:52 浏览:369

管宇 王惠芬 吴坚 管怀进 周婧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评估微切口白内障屈光手术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IOL)的远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术前角膜规则散光≥0. 75 D的白内障患者87例(96只眼),其中42例(46只眼)植入Alcon Acrysof Toric IOL(试验组),45例(50只眼)植入Hoya YA-60BB IOL(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2年的视力、残余散光、角膜内皮计数(EDC)、IOL旋转度和旋转稳定性及脱镜率等。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4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与术前相比,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未矫正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 01和<0. 05)。试验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UCVA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至2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两组术后1 d的EDC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术后1 d至2年的Toric IOL轴位旋转度<3°的病例≥70%,轴位旋转度<5°的病例≥81. 8%。术后2年,两组视远脱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70,P <0. 01)。结论微切口白内障屈光手术中远期植入Toric IOL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轻中度角膜散光,减少对眼镜的依赖,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并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Acrysof 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 下载:58 浏览:363

钟志伟1 孙康2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Acrysof 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IOL)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选取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的患者5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植入AcrySof Toric IOL和AcrySof Natural IOL,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观察组IOL轴位旋转稳定性。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UCVA≥0.8眼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研究时间点残余散光度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28只眼IOL轴位旋转度均<20°,平均(3.1±1.2)°。结论 Acrysof 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应用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旋转稳定性高。

陡峭轴向与非陡峭轴向透明角膜切口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结果比较研究 下载:61 浏览:365

冯桂强1 曹珊2 万小波3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陡峭轴向与非陡峭轴向透明角膜切口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IOL)的临床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至2018年在我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植入Toric IOL的白内障患者86例(86只眼),随机分为陡峭轴向组和非陡峭轴向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陡峭轴向切口和非陡峭轴向切口,进行植入Toric IO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值、Toric IOL旋转度数、轴位差以及对比敏感度。结果陡峭轴向组和非陡峭轴向组两组患者术前裸眼视力值低于术后,陡峭轴向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显著高于非陡峭轴向。陡峭轴向组和非陡峭轴向组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值高于术后,陡峭轴向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值显著低于非陡峭轴向。陡峭轴向组和非陡峭轴向组两组患者术前晶状体旋转度低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晶状体旋转度,陡峭轴向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值显著高于于非陡峭轴向。陡峭轴向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轴位偏差显著小于非陡峭轴向组;非陡峭轴向组患者术后3个月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值,陡峭轴向组患者术后3个月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接近于正常值,陡峭轴向组患者3个月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高于于非陡峭轴向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陡峭轴向透明角膜切口植入Toric IOL的临床效果优于非陡峭轴向透明角膜切口,可以矫正患者的视力和角膜散光,对于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良好恢复意义重大。

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分析 下载:49 浏览:392

王婷婷 任雁琳 崔慧娴 史春生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比较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效果以及初步探索影响患者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将他们分为SBL-3组和HOYA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对比敏感度,通过问卷调差初步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矫正远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SBL-3组最佳矫正视力下的中、近视力好于HOYA组(P<0.05);SBL-3组患者在明视、暗视、明眩、暗眩下不同频率(3、6、12、18c/d)的对比敏感度好于HOYA组(P<0.05)。另外,术前宣教、患者及家属学历、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以及来源途径均可影响患者术后的满意度。结论 SBL-3人工晶状体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近视力,同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近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影响患者术后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

毛乌素沙地南缘人工植被恢复对表土机械组成和养分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500

吴永胜 郭建英 刘静 刘铁军 《中国土壤》 2018年2期

摘要:
为深入了解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类型固沙植被(杨柴Hedysarum mongdicum、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沙地柏Sabina vulgaris)恢复区和裸沙(对照)0~2 cm和2~5 cm层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除杨柴样地0~2 cm层和紫穗槐样地0~2 cm、2~5 cm层土壤中中沙含量显著低于裸沙外(P<0.05),不同类型固沙植被恢复区表层土壤机械组成与裸沙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固沙植被恢复区0~2 cm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以及2~5 cm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裸沙(P<0.05),而0~2 cm和2~5 cm层土壤全磷含量与裸沙无显著差异。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0~2 cm土层灰色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沙地柏(0.8119)、杨柴(0.8110)、紫穗槐(0.8086)和裸沙(0.8031);2~5 cm土层灰色关联度依次为杨柴(0.8347)、沙地柏(0.8301)、紫穗槐(0.8276)和裸沙(0.8258)。沙地柏的种植对0~2 cm土层的改良效果最佳,杨柴和沙地柏的种植对2~5 cm土层的改良效果最佳,紫穗槐的种植对0~2 cm和2~5 cm土层的改良效果最差。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班级的建构限域与实践突围 下载:52 浏览:256

张聪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智慧班级是现代班级教育发展、智慧学校构建以及学生智慧成长的必然要求。它实现了对传统教室物理空间、班级建设资源限度、"隔壁班级"教育现象、班级生活同质取向的超越。然而,智慧班级在情感、语言、想象力、素养以及文化安全等方面存在限域。为此,应树立"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的底线思维、尊重并强化班主任的创造权、以海量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学习"、在数据深度挖掘中建构想象力、实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适切平衡。
[1/53]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