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下载:32 浏览:323

梁潇月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主位-客位"研究法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主位研究是指用当地人自身的观点去解释文化;客位研究则是用调查者的观点去解释所研究的文化现象。学界在对音乐史学的研究中,于20世纪中叶首次提出了"主位-客位"的研究法,为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于西方音乐史研究的视角,对人类学"主位-客位"的应用做出了简要剖析,为中国研究者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提供反思和建议。

当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下载:63 浏览:421

曾静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戏剧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性的"田野转向",但戏剧人类学的展开并不等于戏剧学与人类学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处——即田野作业和民族志书写上,进行切合戏剧类研究对象属性的具化研究。因此,须梳理当代戏剧民族志的典型书写方式,并从中探索戏剧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可能性,以推动戏剧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下载:64 浏览:415

郭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讨论的焦点与热点 下载:67 浏览:419

方李莉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反思及理论总结的文章,其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但通过梳理我们看到民族志写作还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即使许多新的理论也是来自于扎实的民族志研究。其次,出现了一批发掘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重新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资源研究中国的文化基因的论文,并形成了重要的研究趋势。第三,研究紧跟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复兴、乡村振兴等国家的重要战略成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最后,关注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空间和主题。

艺术人类学与音乐研究的范式 下载:90 浏览:509

熊晓辉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对音乐研究的贡献越来越大,音乐研究者对艺术人类学的兴趣有增无减。艺术人类学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和演化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将音乐研究中的音乐生产、音乐实践、音乐审美和音乐传播等四个文化因素纳入思考的范畴,并在研究中借鉴人类学的方法,形成了具有音乐艺术特质的研究范式,也就是说音乐研究的范式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狭义音乐事象的学术领域,而是一种内在于各个相关学科与领域和其他人文学科领域的音乐研究理解范式和艺术综合模式。艺术人类学与音乐研究的范式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以艺术人类学整合观、整体观、适应观、普同观、相对观等的视野和田野民族志方法对音乐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93 浏览:509

李世武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当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固然应当批判古典时期的艺术进化论和现代时期受西方现代美学束缚的误区,同时应当继承古典人类学家确立的文化整体观、世界意识及跨文化比较的意识,避免走向地方主义的琐碎化叙事;应当继承现代时期的田野民族志方法,以艺术民族志为建构理论的基石。此外,注重书面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的互动,注重文化翻译的准确性,注重与其他学科保持对话,警惕和批判西方美学理论的话语殖民和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也是当代艺术人类学方法的建设内容。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下载:88 浏览:519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全球性的眼光来关注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需将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置身于世界艺术人类学的共同体来认识。关注2017年国际艺术人类学的四个研究趋势,以及艺术民族志所探讨的焦点与重点,一方面是国际艺术人类学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和更加综合,同时,许多非西方的人类学家也参与了艺术人类学的讨论,同时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一个世界性的艺术人类学学术共同体正在形成,而且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也开始受到西方艺术人类学界的关注。为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国艺术人类学加强对本土学科的理论建构;建构本土艺术理论的艺术民族志;加强艺术民族志写作的讨论与研究。整个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界从关注回归生活现场的学术到关注艺术介入社会建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中国后现代艺术场域的形成。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对话的世界,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一定要努力去建构自己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中国的见解和中国的文化视角。

人类学视野下的新加坡华语话剧 下载:97 浏览:510

康海玲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新加坡华语话剧从中国传入,已经有一个世纪左右的历史。作为新加坡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华语话剧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中华性",一方面还必然走上一条"本土化"的主体重建的道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生存于新加坡多元的文化版图中。华语话剧在新加坡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新加坡华人文化权诉求的结果。

基于词向量的藏文语义相似词知识库构建 下载:27 浏览:359

龙从军1,2 周毛克3 刘汇丹2 《中文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词向量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讨论了词向量技术与语言学理论的关系;根据词向量的特征,提出利用藏文词向量构建语义相似词知识库。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词林》为基础,通过汉藏双语词典对译,在获取对译词的词向量的基础上,计算对译词的词向量与原子词群平均词向量的差值,利用不同的差值,自动筛选出与原子词群语义相似度较小的词。该文分别以藏文的词和音节为单位计算词向量,自动筛出不属于原子词群的词,通过对自动筛选结果与人工筛选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词向量计算结果与人的语言直觉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总体来说,该文所采用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藏文语义相似词知识库构建效率。

价值形式论的历史依据及其人类学哲学思想探析 下载:54 浏览:478

邵然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价值形式论的"内在机理"重在关注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逻辑展开过程。虽然该逻辑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起源,揭露了货币之谜,为资本主义拜物教预留了深度批判的理论空间,但要充分地把握价值形式论,还需要探寻其内在机理背后的"历史依据"。对历史依据的挖掘应当到原始社会中去寻找。在原始社会,伴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公有财产、财产观念""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奴隶制"也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构成了价值形式论的历史依据。从历史依据中生成的人类学哲学,以生产为核心,展现了人类历史的原初图景,它启示人们,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命运,古代社会是充满活力而有限的,同时还阐明,原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人作为生产的目的到人作为生产的手段的辩证过程。

人类学主要流派婚姻研究的理论轨迹评析 下载:55 浏览:381

刘军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人类学诞生的百余年间,婚姻研究始终贯注于学科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西方各学派从不同视域入手将婚姻纳入各色社会范畴比较观察、阐释剖析,最终形成"进化论""反进化论""文化决定论""交换论""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反结构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流派和观点。每一学派研究视域的转折、研究侧重的改变均事关社会变迁、思潮变化,学界也在这样的探索中不断刷新和深化着对于婚姻的理解与认识。有鉴于此,以西方人类学理论演进历程为纲,厘清一百年来主流学派在婚姻研究领域的理论轨迹,对奠定学理比较的根基,深化婚姻研究的思想应该会有一定作用。

烟草的西方人类学研究述评 下载:63 浏览:415

刘婷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烟草在西方人类学研究中一直是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或多或少对烟草有着不同角度的认知与理解,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对烟草的关注与研究中有所反映。对西方人类学的烟草研究进行研究综述,包括烟草起源、烟草与文化、经济和健康的关系,以及烟草研究的发展趋势探索,对烟草知识谱系的梳理和人类学理论方法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嬗变与复兴:一个母系文化村落的人类学考察——以丽江宁蒗县瓦拉别村为例 下载:49 浏览:348

王贤全1,2 石高峰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摩梭母系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家族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并相应形成了有效维系母系文化的一整套价值规约体系和传统习俗。正是摩梭母系家庭文化中蕴涵的和合、行止有理、上下有序、职责明确等一整套为村落共同体共享、遵守的价值体系,真正传承并实现了体恤孤弱、爱护老幼的独特家庭制度,总体上维持了家族和谐有序的氛围。摩梭人村落瓦拉别母系文化的个案研究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冲击背景下,母系文化虽然是当地摩梭人珍视的精神家园和依赖的精神寄托,但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母系文化要在当下获得生命力,应注重保护与传承摩梭母系文化中优秀的价值成分,这不仅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更需要村民和村落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培育文化自觉。

文化镜像中的后现代人类学与中国人类学的认知论革命 下载:59 浏览:381

袁年兴1,2 彭旖旎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后现代人类学的认知论问题长期被学界的方法论视角遮蔽。从他者的"文化之镜"到"镜中之我",后现代人类学并没有逃离与"他者"在双重想象中的僵化状态。处于世界话语体系边缘地带的中国人类学,从一开始就借助西方人类学的镜像符号在行动和参与中自我发现和自我关照。当代中国人类学以一种世界的眼光和人类整体性的认知立场,超越了西方人类学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以及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镜像困境,这无疑开启了人类学的一种新境界——如何在人类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意义存在中,重构人类学为作为一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的学科本质。尤其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类学无疑开启了世界人类学的新纪元。

舞蹈人类学读书笔记 下载:57 浏览:382

吕艺生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通过阅读有关艺术人类学的论著,梳理出舞蹈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理论问题,特别是在人类学视角下认识什么才是本来意义的"真正的舞蹈",舞蹈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情趣,因而,学界除重视舞台表演性舞蹈外,也更要重视那些鲜活的带有原始痕迹的民间舞,以及现代城市民间舞、街舞和广场舞,加深认识"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舞蹈"在人类学和舞蹈美育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句法树的藏语最长名词短语识别 下载:43 浏览:366

龙从军1 刘汇丹2 周毛克3 《当代中文学刊》 2019年5期

摘要:
最长名词短语携带着丰富的句法和语义信息,经常与句法成分对应,在句子中充当一定的语义角色。最长名词短语识别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占重要地位,是分析和理解句子结构、意义的基础。该文通过梳理不同概念的最长名词短语的含义,从句法树角度界定了藏语最长名词短语的基本概念;从句法树库中抽取6 038个句子,分析了最长名词短语的结构类型、边界特征和出现频次,最后采用序列标注模型和句法分析模型对最长名词短语进行识别。序列标注模型识别结果的正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87.14%、84.72%、85.92%。句法分析模型识别结果的正确率、召回率、F1值分别为85.02%、84.51%、84.76%。

葛类作物的古代种植利用和现代价值 下载:59 浏览:368

杨庭硕1,2 杨秋萍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中国是葛类植物的原产地。华夏先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力和智力的投入,成功地驯化了这一作物,并积淀起了丰富的知识和植葛用葛的成套技术,使这种作物在先秦时代大放异彩,成了关系民众生活的关键农作物,并支持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但秦统一全国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多民族的共存,要实现全国性税赋制度的统一,中央王朝逐步将粟和麦定位为国家统一的征税主粮,规定桑、丝、麻作为税赋征收的主要纤维产品。葛类植物的产品由于不能满足国家统一税赋征收的需要,在中原地区被逐步淘汰,葛的社会身价也随之跌落,流变为半野化生长的蛮荒作物,仅仅是在边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一定程度地种植和利用。时至今日,时代巨变,葛这种作物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扬光大,其不足和局限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加以化解。为此,发掘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不仅可以推动这一产业的恢复,还可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转型和创新,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傣族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体系的生态人类学考察 下载:51 浏览:344

张海超1 雷廷加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之前,傣族地区仍有大量土地荒芜,本地文化并不鼓励无节制地对森林进行开发。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傣族更依赖田地自身的修复能力,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主要通过休耕来实现地力的自然恢复。傣族地区虽然建有相对完善的水利设施,但都以引水为主,并没有建设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的水库。当面临短期缺水的情况时,将秧苗临时寄养在地势较低的小块土地上,雨季到来后再将它们挪到已得到灌溉的大片田地中;傣族的水稻生产体系投入人力较少,土地只是浅耕,不施肥,也没有除草等田间管理活动,与东亚汉族地区的农作实践差别显著。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单位面积的稻米产量,认为当地农业生产"落后",但考虑到人力物力的较少投入,傣族传统稻作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理性的生产方式。

冶炉与矿硐之关系:清代矿厂运作的一个侧面 下载:23 浏览:470

温春来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清代的矿厂大都由若干独立的硐组成,并非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企业。厂在生产上虽没有意义,但在管理上却有着实际的内涵,本质上是一个管理单位。与现代矿业经济中的开采与冶炼分离不同,同一个清代矿山的众多矿硐,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某个矿硐与某个冶炼坊却可能是同一资本在投资、管理,矿厂由此常常兼具开采与冶炼之功能,开采、冶炼在事实与观念上均被视为一体,并且在运输成本与官方管理两个因素的作用下,矿硐与冶炉毗邻成为矿业中的主要模式。官府的矿税征收原则,大体上与炉、硐关系相应,只针对最终产品而不涉及矿砂以及相应的开采工作。

从人类学视角看萨满文化与东北民乐之间的关系 下载:83 浏览:429

汪健 常乐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以人类学视角看萨满文化与东北民乐之间的渊源关系,是笔者将人类学、萨满文化、东北民乐作为主要内容,从全新视角探索、研究萨满文化的深刻内涵的一种尝试。萨满文化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的衍生文化,其历史发展源远流长,讲究万物有灵,崇尚自然,并将其视为该种文化的思想核心。身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文化一直存在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在人类思想文明里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萨满文化主要存在于亚洲的东北部,但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其传播和发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