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综合交通体系对南京全域旅游建设的影响及融合发展 下载:60 浏览:395

张岳军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以全域旅游时代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背景,深入探讨综合交通体系与全域旅游之间的互动机制及作用机理,并选择具有一定典型示范意义的南京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科学评价综合交通体系对南京全域旅游建设带来的影响,提出促进综合交通体系与南京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海青西地区全域风貌规划方法探讨 下载:68 浏览:360

李强1 汪辉2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文章结合当前长三角水乡地区在风貌建设方面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以上海青西地区为例,针对风貌管控体系缺失和景观要素均质化的现状特征,提出水乡地区全域风貌规划的关键是更精细化的管控手段和设计引导,重点是构建城乡一体的风貌控制体系,其中空间整体的管控标准制定和以人为核心的要素分类指引是规划技术层面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低冲击开发”理念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初探 下载:52 浏览:347

王明田1 高雅2 张立涛2 李青丽1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各地开始全面部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以致整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缺少对当地自然、人文等要素扰动程度的考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在梳理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和相关方法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将"低冲击开发"理念引入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通过阐述"低冲击开发"基本理念与扩展内涵,分析其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耦合关系,结合各地区实践经验,探索提出"低冲击开发"理念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整治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将"低冲击开发"理念贯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达到增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效果的目的。

从“撤村并居”到“因户施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布局优化策略研究 下载:54 浏览:336

赵明 李亚 许顺才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乡村空心化、建设用地不集约是客观事实,未来进一步腾退乡村闲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是大势所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符合农民意愿、维持乡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村庄布局的优化与用地效率提升。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出发点,在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差异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变以村为单位的"撤村并居"为"因户施策"的政策和空间整合模式,争取在保障农户权益的基础上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并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都市近郊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初探 下载:52 浏览:334

周燕妮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自然资源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关部署要求,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并于2019年12月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与此同时,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本文通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探究土地整治演进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对浙江双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海郊野单元规划实践、四川美丽幸福新村建设、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各地的实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梳理,进而对新时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初步总结,以期能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减量化”路径研究——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 下载:61 浏览:367

王纯1 戴林琳2 刘俊学3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贯穿于土地整理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演变历程,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减量、闭环、和谐,更进一步突显"减量化"的重要性。在天津市武清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是重要专项工作。为实现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目标,在农业和生态地区推进散乱工业退、空置零碎居住退、低效利用退,并实践了梳理底数、确定目标、明确格局、制定措施的"四步法减量化"路径。

从全域到村庄: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探索 下载:54 浏览:426

张川 《中国城镇》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历程,将江宁区乡村发展归纳为试点示范、示范区建设、全域规划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品质发展四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背景条件、发展目标、组织方式、建设内容等进行梳理分析,试图廓清乡村建设发展历程的路径与阶段特点,为我国县域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城郊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路径探讨——以东营市河口街道乡村振兴规划为例 下载:327 浏览:356

任芳 王静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在此战略规划指导下,各地区应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完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路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目前乡村仍存在村庄布局结构分散、产业规模效益难以形成等问题,导致乡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如何统筹城乡关系,让乡村真正振兴,实现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重要矛盾点。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街道乡村振兴规划为例,研究城乡融合导向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路径,基于"三生"空间优化的思路,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组织城乡空间关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城区和村庄有机共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究城郊地区乡村土地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未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内涵的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策略探析——以宜城市为例 下载:52 浏览:357

陈实1 李佳佳2 耿虹3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乡村土地资源配置、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新平台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的必要任务和基础准备。而从"三生空间"的土地属性与系统性来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然涉及到"三生空间"协调内涵及相应的目标与方法。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解读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的各自概念内涵及其逻辑关联,进而剖析湖北省宜城市乡村"三生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并搭建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内涵的乡村土地综合整治框架,从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层面逐次探讨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具体内容,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弹性预留、集约有序""设施共享、高效组织""农业转型、产村融合"的整治策略。

西南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研究——以贵州省西江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 下载:54 浏览:351

李和平1 靳泓2 吴鹏3 王振建4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业已成为我国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本文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和规划的编制,以西南典型城镇——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实践西南山地地区特征的"旅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并提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成为其实施的重要抓手;其二,将城乡规划的宏观统筹与国土规划的实施操作紧密结合,可切实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各类项目建设、实施步骤和时序;其三,应当客观把握我国各地区地域性特征、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积极探索实践不同地域特征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丰富我国土地整治理论框架和内涵,增强土地整治项目操作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社会企业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探析 下载:61 浏览:334

孟蒲伟1 李宏2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自然资源部履行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平台抓手。本文基于传统土地整治现状及问题,通过系统分析社会企业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目标、内容、流程、模式和机制,全面探讨社会企业参与此项工作的实施路径,并对落实保障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社会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高质量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基于全域调查的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类型体系构建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下载:54 浏览:387

卓晓岚 陶金 肖大威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客家民系的居住文化有着鲜明的民系特色,但既往研究尚缺少以整个赣闽粤客家核心地区为视域进行的村落整体形态的系统归纳和分析。本文提出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和民居类型数据库,以建筑单元的组织逻辑和构成关系、村落与地形的依存拓展关系等为线索,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分类体系,作为理解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特性和形态生成机制的基础;并通过分析各种村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探索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和发展规律。

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型特色小镇案例研究——以美国纳帕谷为例 下载:72 浏览:434

朱哲 《中国城镇》 2018年7期

摘要: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全域旅游理论与农业型特色小镇之间的关联性,随后对美国农业型小镇——纳帕谷的发展概况、外部环境、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在空间、产业、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的发展要点,以期能为我国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村落空间建设指导——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 下载:57 浏览:392

申媛1 雷会霞2 《中国城镇》 2018年3期

摘要:
乡村旅游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然而现阶段无论是村落个体还是区域乡村空间体系,都在快速发展建设中呈现出严重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产生的空间体系建设不足、空间建设管理无序、设施建设不当的问题,提出基于乡村旅游空间体系的乡村旅游用地与乡村旅游设施两方面的空间建设指导。其中,乡村旅游空间体系的建立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并以旅游村落等级与职能的协调作为其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乡村旅游用地与乡村旅游设施是结合已有的乡村旅游研究基础与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建设需求而进行的归纳总结与梳理。最后以全域旅游示范地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为例进行实践探索,以期推动扶风县乡村空间体系营建,并为全域旅游目的地旅游乡村的空间建设指导提供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路网一体规划探索——以界首市为例 下载:62 浏览:406

曹庆锋 孙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2期

摘要:
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推动城乡路网一体化规划设计,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提出了要实现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的新要求。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城乡路网一体化规划的新要求,文章以安徽省界首市全域快速通道规划为例,以现状路网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为主线,结合界首市提出的城乡融合下的"六个全市域"规划体系,重点从全域覆盖、全要素协调和全过程服务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实践尝试,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要求下的界首市城乡路网一体规划路径,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的全域统筹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为例 下载:69 浏览:401

孙士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6期

摘要:
2019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案正式通过,并将于2020年1月1日在全国实行,此次修改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法律支撑,预示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本文以全域统筹为视角,探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全域统筹中全空间规划、全要素统筹、全机制协调三个层次来分析西红门镇在入市探索中的实际操作,并对西红门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全域旅游战略下小城镇旅游产业规划策略研究——以永嘉县大若岩镇为例 下载:74 浏览:475

饶传坤 沈晓晨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逐渐成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镇为实例,提出应从空间、产业、参与主体三大层面体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通过镇域旅游开发空间整合、与城乡居民点互动、全产业融合与延伸及全社会参与,实现旅游开发空间的全域化,旅游业与城镇的全域互促,镇域全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全镇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面向全域统筹的基础教育设施设置标准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下载:63 浏览:397

艾勇军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从基础教育发展空间分布、设施数量质量、增长速度不均衡的角度,综合考虑幼儿到高中、本地与外地人口教育设施需求,基础与非基础教育的相互衔接,教育部门与规划部门在基础教育设施设计规范上的差异,提出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设施设置标准体系,统一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标准,协调城乡格局的区域差异,落实到地方形成南海标准。

全域旅游背景下泛旅游产业小城镇运作模式探索 下载:65 浏览:408

李欢欢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不断发生融合创新,形成了多行业聚集融合的泛旅游产业,并逐步形成了脱离原有"建制镇"概念的泛旅游区域。基于此背景,本文全面审视泛旅游产业的布局和融合,对泛旅游产业小城镇运作模式进行探索,并对泛旅游产业小城镇的理念规划、模式选择、资源导入、资本融资、孵化运营、服务支撑六大模块进行了梳理,从产城融合、全域发展的角度进行全过程全链式的审视,提出了泛旅游产业小城镇的多种不同运作模式,探索研究了旅游核心资源的在泛旅游产业布局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特色核心资源产业和泛旅游产业相融合作为推动泛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双引擎,以期为产业小城镇规划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

景区管理研究回顾及新时代展望 下载:58 浏览:443

何开玲 杨钊 王群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运用客观数据分析和主观文献研读相结合的方法,回顾并梳理景区管理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理论与方法、年发文量、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知网CSSCI来源期刊的466篇样本文献。得出如下结论:(1)该领域研究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研究较少。(2)年发文量经历了增加、稳定和减少的变化阶段。(3)研究热点包括资源管理、环境管理、门票管理、安全和危机管理、利益主体管理以及智慧管理。(4)研究趋势的时代性稍较弱,与全域旅游新时代要求相比存在不足。最后针对每个研究内容,讨论景区管理新时代研究重点和展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