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转型期国家认同困境与宪法学的回应 下载:76 浏览:485

陈明辉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国家认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转型期国家面临的认同困境更为严峻。造成转型期国家认同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支撑国家认同的原生性认同纽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消散,却没有及时有效地建构出替代性的政治认同纽带来重塑国家认同。解决认同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是以宪法为认同纽带塑造国家认同,引导国家认同从历史、文化、民族等原生性认同向基于公民身份和公民权的宪法认同转变。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方法包括:通过理想塑造认同,即以宪法中确立的共同政治理想凝聚国家向心力;通过利益塑造认同,即通过人权保障强化国家的向心力;通过程序塑造认同,即完善并践行民主制度,以民主的政治吸纳和政治整合功能凝聚社会共识;通过象征塑造认同,即以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为契机,推动宪法成为国家象征,增进国家认同。

论社会心理学视阈下传媒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下载:67 浏览:389

邢渊渊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传媒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指明,传媒通过影响受众的态度进而塑造了国家认同。态度包括认知、行为和感觉三个要素,分别对应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在认知层面,传媒参与自我图式的形成;在行为层面,传媒制造从众;在感觉层面,传媒利用画面强化感性思维。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支持这一论断的成立。

论社会心理学视阈下传媒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下载:73 浏览:392

邢渊渊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传媒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指明,传媒通过影响受众的态度进而塑造了国家认同。态度包括认知、行为和感觉三个要素,分别对应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在认知层面,传媒参与自我图式的形成;在行为层面,传媒制造从众;在感觉层面,传媒利用画面强化感性思维。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支持这一论断的成立。

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 下载:21 浏览:204

尚季芳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着中国东部国土的沦陷,西部地区成为坚持抗战胜利的大后方。西北地区因历史悠久、国土辽阔、民风敦厚、资源丰饶,加之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这里变成了抗战的重要一极。西北大后方是抗战理论的重要策源地,引领着中国的抗战前途和命运走向;西北国际通道是支持抗战胜利的重要生命线,将丝绸之路的合作共赢推向了新高度;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蕴含着刚健自强和不畏强敌的精神,它又成了提升民气、鼓舞民力的抗战精神源泉;强烈的国家认同,使得外敌制造的分裂阴谋难以得逞,西北领土的完整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稳固的后方基础。

从复古到反复古:钱玄同的民族国家认同 下载:54 浏览:394

王本朝 《文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他走了一条从复古到反复古之路。从专以保存国粹为职志到主张思想革命和汉字革命,积极反孔教,反儒道学说以及封建宗法制度,倡导国语统一和思想自由。无论是他的复古还是反复古,都与特定的社会情势变化有关,历史事件将他带入思想的现实,也与他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拥有密切联系,同时也显示了他的开放性眼光和现代化诉求。

中国旅游演艺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下载:61 浏览:348

叶志良1,2 《当代艺术》 2020年11期

摘要:
国家形象的建构,始终是中国旅游演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遍布全国的旅游演艺作品,紧紧围绕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主轴,以人文、历史、艺术的视角与姿态,从内容生产到形式开拓,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演艺作品,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新闻传播话语分析与国家认同:以《大公报》对“港独”报道为例 下载:166 浏览:1666

刘燕红 《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本文以《大公报》报道“港独”新闻为例,分析《大公报》的新闻报道案例,探讨新闻传播话语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新闻评论中,新闻话语呈现精悍生动、语言犀利的特征;在消息类新闻报道中,新闻话语呈现简明扼要的特征;在通讯类新闻报道中,新闻话语的特征则更为丰富多样。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