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OCT在评估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疗效中的应用 下载:62 浏览:360

杨丽萍1 刘林2 邹俊2 殷义平1 汪鸿1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对翼状胬肉术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断层成像变化序列进行分析,提出更新更早的疗效评估指标。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池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共33例(45只眼),用显微镜及OCT对病损切除后的病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评估,随访期间显微镜下发现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的病例纳入复发组,其余病例纳入愈合组。用OCT对正常的眼表解剖结构:角膜上皮、结膜上皮和角膜缘分界区进行结构确定并比较分析。结果有7只眼表现为病灶复发(复发组),38只眼表现为未复发(愈合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开始于术后1个月,在愈合组角膜上皮的识别更多(P=0. 02),当时还未有病例在显微镜下被发现临床复发。术后3个月,角膜(P <0. 001)和结膜上皮(P=0. 002)的识别在愈合组更多。术后6个月,这样的趋势得到延续,并在愈合组中确定了更多分界明确的角膜缘区域(P=0. 01),但在复发组中尚未发现这种正常结构化的角膜缘标志。结论用OCT检测是否出现正常结构化的角膜缘区域是更好、更积极的预测翼状胬肉术后愈后情况的方法。

垂直斜视手术对复发性上睑下垂睑裂高度影响的探讨 下载:58 浏览:369

邵新香 李春建 司明宇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垂直斜视矫正术后,复发性上睑下垂睑裂的变化,探讨伴有垂直斜视的复发性上睑下垂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6年,12例(15只眼)伴有垂直斜视的复发性上睑下垂患者,根据垂直斜视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手术方式。2例合并DVD综合征的外斜视,在矫正外斜的同时行上直肌后徙;4例外斜V征,行水平斜视矫正联合双眼下斜肌断腱术;1例眼球后退综合征,行内外直肌后徙+下斜肌断腱术;4例双上转肌麻痹,行患眼下直肌后徙+上直肌缩短;1例下直肌麻痹,行患眼上直肌后徙+下直肌缩短。术后观察睑裂高度的变化。结果随访6~24个月,11例垂直斜视矫正后,睑裂较术前提高(2.27±0.59)mm,睑裂高度(7.33±0.90)mm;1例垂直斜视矫正后,睑裂较术前提高1 mm,睑裂高度6 mm。12例患者垂直斜视矫正后复发性上睑下垂均明显改善。结论通过本组12例患者总结,对复发性上睑下垂应认真分析复发的原因,不是盲目再次行上睑下垂矫正术,应仔细检查眼位,如合并有垂直斜视,明确垂直斜视类型,如DVD综合征、A-V型斜视、动眼神经麻痹、眼球后退综合征、双上转肌麻痹、下直肌麻痹等应先行垂直斜视矫正,垂直斜视矫正后,上睑下垂得以明显改善,效果满意。术后观察3~6个月斜视度稳定后,如残存上睑下垂,根据上睑下垂的程度再选择是否行上睑下垂矫正手术。手术时根据上直肌功能和Bell现象选择额肌瓣悬吊术或提上睑肌缩短术,以减少上睑下垂术后复发几率和避免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

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复发性卵巢癌 下载:60 浏览:421

孙建华1,2 姬忠贺1 李雁1 《肿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研究细胞减灭术(CRS)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组(CRS+HIPEC+术后辅助化疗)28例和对照组(CRS+术后辅助化疗)31例。主要终点指标为总生存期(OS),次要指标为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匹配,中位OS分别为30.0月(95%CI:25.3~34.8)和22.8月(95%CI:18.2~27.4)(P=0.029)。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46.4%、39.3%和71.0%、35.5%、25.8%。CRS+HIPEC组中,铂类敏感型和耐药型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30.0月(95%CI:6.5~57.1)和31.8月(95%CI:25.5~34.5)(P=0.633)。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7.9%和9.7%。多因素分析显示CRS+HIPEC,CC0-1、术后化疗≥6个周期为改善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RS+HIPEC可延长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期,严重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安全可行。

新型纳米探针检测血浆K-ras基因突变与胰腺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关系研究 下载:57 浏览:438

王晓光 宋政炜 倪全法 陈飞 钟征翔 《肿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建立纳米捕获探针体系检测血浆中K-ras基因突变的方法,并探讨K-ra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与胰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患者51例,抽提外周血DNA,应用特异性纳米捕获探针检测K-ras基因12、13位点密码子突变,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K-ras基因点突变对胰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影响。[结果]51例胰腺癌根治术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为35.3%(18/51),Kras突变与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有显著性相关(P=0.002、P=0.004)。通过随访分析K-ras基因突变者1年、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为41.3%、0%,K-ras基因野生型1年、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为66.3%、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8);K-ras基因突变者1年累积总体生存率为81.1%,野生型为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而K-ras基因突变者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为11.7%,野生型为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纳米捕获探针体系能够快速痕量检测血浆中K-ras基因突变,其与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瘤生存期的一个重要指标。 还原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及复发的影响分析 下载:72 浏览:273

胡海平 《诊断医学》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106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开放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卵巢功能变化情况、性生活质量、复发率、妊娠率等。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观察组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低于对照组,雌二醇(E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用于卵巢囊肿治疗,可减轻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减少术后复发率,提升患者性生活满意度与术后妊娠率。

清胃散加味辅助治疗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型42例临床观察 下载:31 浏览:323

伊燕军 王真 徐旭 《中国儿科杂志》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清胃散加味辅助治疗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清胃散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2周后比较临床疗效、溃疡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为95.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溃疡愈合时间为(5.68±1.02) d,治疗组为(3.78±1.02)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 <0. 05)。2组治疗前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CD4+、CD4+/CD8+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升高或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清胃散加味辅助治疗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型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减轻疼痛程度,提高免疫功能。

复发事件下一类加性乘性转移模型p阶矩指数稳定性 下载:32 浏览:375

杜彦斌1 戴家佳2 金君2 《数学应用》 2018年7期

摘要:
复发事件数据频繁的出现在纵向研究中,本文基于生物医学中的单类型复发事件数据,提出了一类加性乘性转移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半参数模型.同时,模型允许协变量具有加性和乘性的影响,且加性影响随时间而变化.利用广义估计方程的思想,对模型中未知参数和非参数函数进行了估计,并证明了所得估计的相合性和渐近正态性.最后,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所提估计的可行性.

复发事件下一类加性乘性转移模型p阶矩指数稳定性 下载:47 浏览:406

杜彦斌1 戴家佳2 金君2 《数学应用》 2018年6期

摘要:
复发事件数据频繁的出现在纵向研究中,本文基于生物医学中的单类型复发事件数据,提出了一类加性乘性转移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半参数模型.同时,模型允许协变量具有加性和乘性的影响,且加性影响随时间而变化.利用广义估计方程的思想,对模型中未知参数和非参数函数进行了估计,并证明了所得估计的相合性和渐近正态性.最后,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所提估计的可行性.

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Ⅰ期临床试验的综合护理对策 下载:52 浏览:479

曾顺菲 崔岩 张望解 文君 刘荣佳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分析12例PD-1受试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分享和讨论临床试验工作中使用PD-1患者的护理经验与体会。

延续性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出院后的护理价值研究 下载:61 浏览:419

彭秋连 俆梦心 冯倩敏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出院后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393例)和观察组(延续性护理407例),比较分析患者在出院后半年内病情复发率情况。结果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延续性护理规范医嘱行为(规范用药、定期体检、合理膳食、戒烟戒酒、调节情绪)人数明显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在出院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采用延续性护理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减少患者病情复发率,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心脏康复治疗在心肌梗死后高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上的作用 下载:118 浏览:1520

伊乐呼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2期

摘要:
心脏康复治疗是心肺康复治疗的主要形式,本文旨在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在心肌梗死后高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上的作用,首先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展开探索,继而提出通过运动训练、心理干预和加强教育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帮助心脏病患者提高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最后对心脏康复治疗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心脏康复治疗在心肌梗死后高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后骨髓瘤复发1例报道 下载:82 浏览:514

郭孟乔 龚胜蓝 张春玲 张悦晟 程辉 杨建民 唐古生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好发于50~70岁人群,发病率为3/10万[1]。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MM已成为治疗进展最多,预后改善最为显著的一种肿瘤[2]。

肝细胞肝癌复发前后CD3高表达T淋巴细胞的变化 下载:87 浏览:529

金方方 金子铮 刘宁 娄金丽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复发前后CD3高表达(CD3bright)T细胞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有完整住院病历资料的HCC患者69例(17例5年内未复发,52例复发),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3bright T细胞占总T细胞的百分比(CD3%、CD4%、CD8%、CD3bright%),计算CD4/CD8比值,同时检测甲胎蛋白(AFP)。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CD3bright%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指标对HCC复发的提示作用。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判断HCC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AFP、CD4%、CD8%高于未复发组(P<0.01),CD3bright%低于未复发组(P<0.01)。CD3%和CD4/CD8比值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比较,HCC患者复发后血清AFP水平明显升高(P<0.01)、CD3bright%降低(P=0.04),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CD3bright%与HCC复发独立相关[比值比(OR)分别为1.012、0.841,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01~1.023、0.783~0.902]。结论较低的CD3bright T细胞水平与HCC较差的预后及较高的复发率有关。

康妇炎胶囊应用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防复发的效果分析 下载:247 浏览:2414

沈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康妇炎胶囊应用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与月经失血图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实验组子宫内膜厚度更薄,月经失血图评分更低(P<0.05)。在术后6个月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发生了不良反应与复发,但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复发率4%,低于参照组的36%、24%(P<0.05)。结论: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应用康妇炎胶囊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失血图评分,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同时不良反应与复发率较低,更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风险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研究 下载:84 浏览:499

​顾宝东 王利 吴常征 杜青 孙娜 李鑫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NICE)早期复发风险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的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126例,记录其发病时一般临床资料和hs-CRP水平,随访30 d。采用Cox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别探讨hs-CRP水平与NICE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并用ROC分析hs-CRP对NICE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hs-CRP低风险组(<1.0 mg/L)相比,中等风险组(1.0~3.0 mg/L)复发风险为其1.181倍(95%CI:0.456~3.061),高风险组(≥3.0 mg/L)为其4.238倍(95%CI:1.667~10.706)。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低风险组相比,中等风险组复发风险为其1.080倍(95%CI:0.403~2.894),高风险组为其4.776倍(95%CI:1.561~14.615)。hs-CRP水平与NICE复发风险呈正相关(P<0.05)。hs-CRP、ABCD2评分、hs-CRP联合ABCD2评分预测NIC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0(95%CI:0.520~0.780)、0.696(95%CI:0.575~0.817)、0.739(95%CI:0.620~0.859),联合预测的AUC值最大。结论 hs-CRP是NICE复发的预测因子,与ABCD2评分结合后能改善对NICE早期复发的预测能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41 浏览:362

李慧川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预测模型构建 下载:79 浏览:519

张立立1 周雪娥1 王芳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构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对其效能进行验证。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陕西省勉县医院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行冷冻球囊消融术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后12个月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38例)及对照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以及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心房颤动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从纳入病例中随机抽取20%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复发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t=4.086、4.021、4.647、4.325、3.357,均P <0.05),孤立性心房颤动人数明显少于未复发组(χ2=5.207,P <0.01);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分类、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无统计学意义(χ2/t=0.340、1.597,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及术前高hs-CRP均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1.097、1.699、1.485,均P <0.05),而孤立性心房颤动则是心房颤动复发的保护因素(OR=0.015,P <0.05);术后列线图预测心房颤动复发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74(95%CI=0.759~0.931)。结论高龄、久病、左心房内径过大等危险因素构件的列线图可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的再复发进行有效预测,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延续性护理模式在预防肺结核初治患者复发中的应用 下载:66 浏览:420

赖燕新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预防肺结核初治患者复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初治患者100例,将其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护理模式,观察组进行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复发情况、出院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综合护理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总体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掌握疾病知识、掌握药物使用知识,满意率、生活方式改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结核初治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综合护理服务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啡肽酶水平与疾病复发的相关性 下载:76 浏览:496

陈强 李明亮 黄新亮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啡肽酶水平与疾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信息,测定每位患者血清脑啡肽酶水平。对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收集在此期间患者死亡及再次出现心力衰竭(HF)症状的情况。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共358例,男185例,女173例,平均年龄(55.31±3.56)岁。不同结局的随访患者其初始脑啡肽酶水平,心力衰竭死亡组共78例,血清脑啡肽酶水平(1.43±0.04) ng/mL;心力衰竭复发组共83例,血清脑啡肽酶水平为(1.05±0.03) ng/mL;单纯心力衰竭组共197例,血清脑啡肽酶水平为(0.56±0.03)ng/m L,三组患者脑啡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2,P <0.01);心力衰竭患者脑啡肽酶水平更高组(0.45~0.78、0.79~1.15、> 1.15 ng/mL)相比<0.45 ng/mL患者更易出现心力衰竭复发(OR=1.032、1.384、1.508,P <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脑啡肽酶> 0.78 ng/mL时其死亡(OR=1.442,P <0.01)与复发(OR=1.322,P <0.01)的风险增加。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啡肽酶水平与患者复发以及死亡存在相关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82 浏览:409

李慧川 《临床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