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斜视矫正术后早期患者散光状态变化 下载:54 浏览:419

汪枫1 陈瑶1 翟金霞2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斜视矫正术后早期患者的散光状态变化。方法对近期本院行斜视矫正手术患者45例(54只眼)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组:Ⅰ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联合一条直肌缩短术35例(35只眼);Ⅱ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联合一条直肌缩短联合下斜肌截断术7例(7只眼);Ⅲ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术9例12只眼)。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患者术前、术后1 d、1周、2周、4周的散光状态以及角膜中央0,3,5mm区的鼻、颞侧的角膜曲率进行动态观察分析。结果各组的散光值在手术后早期均有显著差异(P <0. 05),1组的角膜曲率在手术后早期均有显著差异(P <0. 05),而2组和3组的角膜曲率在手术后早期并无明显差异。结论斜视矫正术在手术后早期可出现患者的散光值的直线上升,不同术式对其影响的程度不同,但在4周后增加散光度数逐渐下降至基本恢复。

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 下载:66 浏览:398

刘婧 邓吉安 夏桂兰 董云云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28只眼)患有单眼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的患者,年龄在56~75岁,将28例(56只眼)患者双眼分为手术组眼与非手术组眼,其中手术组眼为患有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眼,行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非手术组眼为同一患者另一只健眼,无需处理。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观察眼表变化。结果手术眼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OSDI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与术前OSDI量表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眼组与非手术眼组在术前、术后7 d及1个月BUT、FL及SI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组眼仍存在眼表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再次比较上述指标发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行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早期仍存在干眼、流泪等眼表症状,但该症状是短暂的,通常术后3个月会恢复。

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 下载:47 浏览:410

刘婧 邓吉安 夏桂兰 董云云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28只眼)患有单眼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的患者,年龄在56~75岁,将28例(56只眼)患者双眼分为手术组眼与非手术组眼,其中手术组眼为患有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眼,行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非手术组眼为同一患者另一只健眼,无需处理。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观察眼表变化。结果手术眼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OSDI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与术前OSDI量表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眼组与非手术眼组在术前、术后7 d及1个月BUT、FL及SI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组眼仍存在眼表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再次比较上述指标发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行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早期仍存在干眼、流泪等眼表症状,但该症状是短暂的,通常术后3个月会恢复。

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 下载:68 浏览:442

刘婧 邓吉安 夏桂兰 董云云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28只眼)患有单眼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的患者,年龄在56~75岁,将28例(56只眼)患者双眼分为手术组眼与非手术组眼,其中手术组眼为患有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眼,行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非手术组眼为同一患者另一只健眼,无需处理。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观察眼表变化。结果手术眼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OSDI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与术前OSDI量表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眼组与非手术眼组在术前、术后7 d及1个月BUT、FL及SI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组眼仍存在眼表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再次比较上述指标发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行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

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泪膜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 下载:54 浏览:378

姚柯婷 廖荣丰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利用欧卡斯双通道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探讨近视患者行不同角膜切削深度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泪膜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行FS-LASIK手术的100例近视患者188只眼,按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分为1组(切削深度<60μm)、2组(60μm≤切削深度<100μm)、3组(切削深度≥100μm),利用OQASⅡ系统检查术前、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视觉质量(OSI、MTF-cut off、SR)与泪膜参数(mean OSI),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 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204,P=0. 548); 3组患者FS-LASIK术前和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MeanOSI与OSI正相关(均P <0. 05); 3组患者FS-LASIK术前和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mean OSI与MTF-cut off、SR均呈负相关(均P <0. 05)。结论不同角膜切削深度的FS-LASIK术后泪膜稳定性与视觉质量变化趋势一致,泪膜越稳定,视觉质量越好,呈正相关。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 下载:58 浏览:362

孙京晶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因子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68只眼)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作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试验组展开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血清TNF-α、IL-6、CRP因子、临床疗效、眼压与视力。结果治疗后,试验组TNF-α、IL-6、CRP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总有效率(97. 06%)较对照组(73. 5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眼压较对照组低,最佳矫正视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通过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降低TNF-α、IL-6、CRP因子水平,提升疗效,进而促进患者眼压、视力改善。

Ahmed引流阀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下载:53 浏览:395

王虎 华山 刘斐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价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的15例(15只眼)DR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和应用频率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眼压分别为(15.3±8.9)mm Hg、(14.8±7.7)mmHg、(14.3±4.3)mmHg、(15.9±3.8)mmHg、(15.0±4.0)mmHg,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8.14,8.26,7.67,8.03,P<0.05)。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的对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对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明显减少。术前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次数对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次数明显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1例(6.67%)、术后早期因前房出血导致高眼压1例(6.67%),随访未发现引流管阻塞、引流管暴露及引流盘周围包裹性囊状泡等并发症。结论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DR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54 浏览:390

李飞1,2 陈力1 郝晓军1 陶雁亭1 曹怡1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体悬韧带长度,研究晶状体悬韧带的长度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度轴性近视眼组和正视眼组各30例,均接受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植入同一类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用UBM测量两组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前房深度、IOL偏心量、IOL倾斜度。结果两组内12点位、3点位、6点位、9点位悬韧带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4个钟点位悬韧带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轴性近视眼组眼轴长度及平均悬韧带长度长于正视眼组(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眼轴长度与平均悬韧带长度呈正相关(r=0.897,P<0.05)。正视眼组及高度轴性近视眼组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较术后1个月上升,组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组及高度轴性近视眼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IOL偏心量、IOL倾斜度比较,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悬韧带的长度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且悬韧带长度的增长可表现为IOL不稳定性增加。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术后发生屈光漂移的分析 下载:52 浏览:396

赖钟祺 李惠娜 李维娜 郑彦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屈光漂移产生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PACG患者31例(40只眼),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37例(48只眼)。利用IOL Master测量并预估两组术后屈光度,术后1 d、1周、2个月分别验光获得实际术后屈光度,实际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估屈光度之间的差值,为屈光误差(RE),RE<0为近视漂移,RE>0为远视漂移。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屈光误差绝对值(ARE)及术后2个月屈光漂移构成的差异。术前测量PACG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并分析以上参数与白内障术后2个月的ARE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 d、1周、2个月PACG组的ARE均大于正常眼轴白内障组(均P<0.05),且术后2个月远视漂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眼轴白内障组(P<0.05)。PACG白内障术后2个月的ARE与术前眼压、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758、0.615,均P<0.01),与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832、-0.831,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ARE与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相关,Y=3.650+0.013X1-0.609X3-0.098X4(R2=0.847,F=66.562,P<0.05)。结论 PACG组白内障术后RE明显大于正常眼轴组,多为远视漂移,与术前高眼压、浅前房和短眼轴相关。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远期角膜生物力学评估 下载:68 浏览:368

李晶 魏升升 张耀花 杜婧 万雅群 李勇 刘建国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RA)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远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113例(225只眼)LASIK手术后远期患者(6~18年)进行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平均随访年限(9.12±4.38)年。收集在我院行手术前检查并行LASIK手术患者85例(170只眼),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作为未手术对照组及手术后早期对照组。应用ORA检查可获得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等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分析LASIK手术后远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特点。结果 LASIK手术后远期、手术后早期、未手术组CH分别为8.54±1.09、7.18±1.27、9.77±1.31;CRF分别为7.50±1.33、6.37±1.26、10.02±1.43。与未手术角膜组对比,LASIK手术后远期、手术后早期CH(F=139.62,P<0.01)、CRF(F=242.60,P<0.01)均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后远期、手术后早期相比,远期CH、CRF值均高于近期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LASIK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有所下降,手术后远期、早期改变趋势一致。LASIK术后远期较早期相比角膜生物力学更加稳定。

术前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391

俞华 刘强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行玻璃体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住院手术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32例(35只眼)。根据术前是否行视网膜光凝分为非光凝组20例(22只眼)与光凝组12例(13只眼),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手术时间、术中玻璃体腔介质填充情况、术后出血、术后视力提高情况等。结果本研究32例(35只眼)均顺利完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非光凝组中有1只眼发生术后出血,光凝组无术后出血情况发生。非光凝组中有13只眼可见新生血管膜,光凝组有3只眼可见新生血管膜。非光凝组中发现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5只眼,形成视网膜裂孔3只眼,光凝组中发现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形成视网膜裂孔1只眼。非光凝组行硅油填充5只眼,光凝组行硅油填充1只眼,两组间介质填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光凝组手术时间为(47.41±7.58)min,光凝组手术时间为(37.31±5.25)min,光凝组时间较非光凝组明显缩短,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有提高,非光凝组视力提高率为54.5%,光凝组视力提高率为76.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R手术前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地影响,可降低玻璃体手术后出血的发生,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对视力的提高有帮助。

OCT在评估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疗效中的应用 下载:62 浏览:361

杨丽萍1 刘林2 邹俊2 殷义平1 汪鸿1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对翼状胬肉术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断层成像变化序列进行分析,提出更新更早的疗效评估指标。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池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共33例(45只眼),用显微镜及OCT对病损切除后的病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评估,随访期间显微镜下发现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的病例纳入复发组,其余病例纳入愈合组。用OCT对正常的眼表解剖结构:角膜上皮、结膜上皮和角膜缘分界区进行结构确定并比较分析。结果有7只眼表现为病灶复发(复发组),38只眼表现为未复发(愈合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开始于术后1个月,在愈合组角膜上皮的识别更多(P=0. 02),当时还未有病例在显微镜下被发现临床复发。术后3个月,角膜(P <0. 001)和结膜上皮(P=0. 002)的识别在愈合组更多。术后6个月,这样的趋势得到延续,并在愈合组中确定了更多分界明确的角膜缘区域(P=0. 01),但在复发组中尚未发现这种正常结构化的角膜缘标志。结论用OCT检测是否出现正常结构化的角膜缘区域是更好、更积极的预测翼状胬肉术后愈后情况的方法。

白内障术后不同时期不同眼别术源性散光的临床观察 下载:56 浏览:402

黄飞 刘利娟 胡敏芝 赵广愚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观察白内障术后不同时期不同眼别的术源性散光(SIA)的变化。方法选择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41例(54只眼),术中行135°、2. 8mm透明角膜切口,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角膜曲率,观察术后术源性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均数SIA和质心(Centroid) SIA分别为(0. 461±0. 223) D和(0. 193±0. 339) D@98°术后3个月均数SIA和Centroid SIA分别为(0. 391±0. 189) D和(0. 081±0. 302) D@87°,两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左右眼术后1个月均数SIA和Centroid SIA分别为(0. 498±0. 231) D,(0. 222±0. 361) D@89°和(0. 426±0. 217) D,(0. 191±0. 312) D@105°,两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左右眼均数SIA和Centroid SIA分别为(0. 401±0. 194) D,(0. 083±0. 323) D@81°)和(0.382±0. 189) D,(0. 112±0. 292) D@97°,两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固定切口的白内障手术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SIA无显著差异,左右眼术后SIA无明显差异。

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及特点 下载:59 浏览:390

朱恺 顾永昊 王志玲 柯根杰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及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及其特点。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的感染性眼内炎106例(106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基础资料、治疗方法及特点。结果 106例感染性眼内炎中,白内障术后感染者68例,占64. 15%,其次为外伤及玻璃体切除术后及青光眼术后。眼内手术后感染发病时间为术后3~120 d,平均为(23. 76±31. 59)d。治疗方式全部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根据前房反应及眼内感染程度8例先行玻璃体腔注入抗生素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再次行玻璃体切除手术,2例行前房冲洗+玻璃体腔注药术后未见明显好转,再次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83例患者充填灌注液(78. 3%),23例患者充填硅油(21. 7%)。另外白内障术后有人工晶状体患者66例,22例患者术中取出人工晶状体(33. 3%)。房水及玻璃体病原体检出共56例,阳性率为52. 83%,多见为表皮葡萄球菌(15例,26. 7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3例,23. 21%)。结论眼内炎作为眼科急症,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并可能产生严重并发症且愈后差,我院临床治疗的眼内炎均积极采取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研究表明玻璃体切除手术有利于获得玻璃体标本,可以直接清除感染病灶并减少了二次手术可能。

激光共焦显微镜下圆锥角膜交联术后角膜基质的观察 下载:49 浏览:395

张经1 王青枝2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通过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圆锥角膜交联术后基质的变化。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和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为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行等渗核黄素液角膜交联手术,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行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基质形态的变化,并测量相应变化处角膜的深度。结果角膜交联术后1周基质胶原纤维水肿增粗,细胞激活、细胞核反光增强,病变深至角膜(210. 2±2. 2)μm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基质胶原纤维水肿、排列不规则,可见高反光瘢痕,分别深至角膜(209. 4±2. 8)μm、(210. 1±2. 1)μm、(209. 2±2. 6)μm处;术后4个月胶原纤维水肿消退、排列趋于规则,瘢痕深至(179. 0±2. 4)μm,术后5个月,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瘢痕深至(146. 3±2. 1)μm,术后6个月,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瘢痕深至(128. 1±2. 3)μm。术后前3个月病变最深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与4个月、4个月与5个月,5个月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角膜交联术后,基质胶原纤维由水肿、排列紊乱逐渐重塑规则;基质细胞激活、出现瘢痕并于术后3个月开始逐渐从深开始消减。

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分析 下载:49 浏览:379

王婷婷 任雁琳 崔慧娴 史春生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比较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效果以及初步探索影响患者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将他们分为SBL-3组和HOYA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对比敏感度,通过问卷调差初步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矫正远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SBL-3组最佳矫正视力下的中、近视力好于HOYA组(P<0.05);SBL-3组患者在明视、暗视、明眩、暗眩下不同频率(3、6、12、18c/d)的对比敏感度好于HOYA组(P<0.05)。另外,术前宣教、患者及家属学历、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以及来源途径均可影响患者术后的满意度。结论 SBL-3人工晶状体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近视力,同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近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影响患者术后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

乳腺癌术后内分泌药物治疗对子宫内膜影响及监测的研究进展 下载:28 浏览:476

李羽禾 何玥 吴玉梅 《肿瘤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抗雌激素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等类药物。他莫昔芬是常用的抗雌激素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等并发症。新型抗雌激素药物托瑞米芬对子宫内膜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芳香化酶抑制剂与他莫昔芬相比,可以明显减少子宫内膜病变。B超对子宫内膜病变的监测有重大意义。全文对抗雌激素药物和芳香化酶抑制剂这两大类药物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及子宫内膜病变的监测作一综述。

巩膜扣带术后硅胶暴露或硅胶感染6例分析 下载:53 浏览:348

胡迪 柯根杰 董凯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后发生硅胶暴露或硅胶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由我院收治的巩膜扣带术后发生硅胶暴露或硅胶感染的6例(6只眼)患者的临床表现。经拆除巩膜硅胶后,了解患者症状是否消除,视力是否发生变化,视网膜是否再次发生脱离以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4例发生硅胶暴露的患者中有3例仅有异物感,不伴结膜充血和疼痛以及脓性分泌物等临床感染症状,1例患者伴血泪和脓性分泌物,在拆除外加压块后送检行细菌培养显示阴性。其他2例无硅胶暴露,其中1例眼红痛,脓性分泌物增多伴结膜息肉,另1例眼红痛,脓性分泌物增多伴结膜囊肿和复视。两例患者送检的硅胶细菌培养均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术后视力无变化的有3例,视力提高的有2例,视力降低的有1例。术后随访4~31个月,随访期内所有患者症状完全消除,视网膜未再发生脱离。结论硅胶拆除术可以有效治疗巩膜扣带术后硅胶暴露或硅胶感染,该手术安全有效。

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脊柱手术后早期相邻节段性疾病发生的分级评估 下载:59 浏览:394

姚福东 罗鹏明 刘夏君 《肿瘤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评估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接受脊柱固定术后早期发生相邻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al disease,ASD)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41例脊柱肿瘤患者,208例(86.3%)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67例患者完成术后12个月的MRI和临床检查随访。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7组,并通过基于MRI结果的Oner分型标准和Pfirrmann分级标准诊断手术患者术后12个月内ASD发生率,并比较2种诊断标准对脊柱转移瘤术后ASD的诊断差异。[结果]根据Oner分型标准诊断ASD的发生率为11.4%,Pfirrmann分级标准诊断ASD的发生率为24.0%,两者对ASD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不同手术方式患者间两种诊断标准对ASD的诊断无明显差异(P均>0.05)。基于临床症状诊断ASD的发生率为3.6%,显著低于Oner和Pfirrmann诊断标准(P=0.007、0.002)。脊柱稳定性7~9级的患者术后ASD发生率高于脊柱稳定性4~6级的患者(29.9%vs 15.7%,P=0.034)。[结论]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发生ASD的诊断价值优于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其中Pfirrmann分级标准的诊断敏感性高于Oner分型标准。

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下载:57 浏览:352

杨家翼 贺涛 邢怡桥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下玻璃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和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眼科中心行玻璃体切除术(PPV)患者310例(323只眼)。比较患者性别、术前原发病、术中操作、眼内填充物和是否伴有高度近视,以了解高眼压的发生率,分析PPV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危险因素。结果有43只眼出现高眼压,发生率为13. 3%。视网膜脱离、IV期及以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R)、单纯玻璃体积血、黄斑裂孔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24. 3%、15. 1%、6. 9%和1. 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行光凝和未行光凝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7. 5%和5. 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行冷凝和未行冷凝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27. 6%和7. 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01)。术中行硅油填充、气体填充和未行眼内填充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9. 4%、15. 8%和0. 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01)。伴有高度近视的患者PPV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高度近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并且高眼压的发生和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 214,P <0. 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光凝、冷凝、硅油填充和气体填充是PPV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PV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和原发病、术中操作和眼内填充物有着密切关系。高度近视与术后高眼压的发生明显相关。光凝、冷凝和眼内填充是PPV术后发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PPV术后患者应严密监测眼压变化,尤其是视网膜脱离和IV期及以上DR患者。
[1/42]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