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宋代市井民间音乐繁荣的历史成因 下载:26 浏览:332

李沫1,2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宋朝力促儒学复兴,前期社会(北宋)稳定,政治开明,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规模空前。本文通过对宋代市井文化背景下衍生而成的民间音乐的研究,剖析其繁荣背后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轨迹。即:宫廷音乐的衰亡与世俗音乐的繁荣发展。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下载:27 浏览:313

刘彤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是一种传统民俗舞蹈。胶州秧歌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其创始人是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2006年,胶州秧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独特优美的形式引起广泛关注。胶州秧歌可分为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六个行当,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两种表现形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1920年,又出现以陈鸾增为代表的"武秧歌"和以刘彩为代表的"文秧歌"两种流派。胶州秧歌在山东很是流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明。

新民乐语境下传统民乐的保护与传承 下载:397 浏览:421

刘黎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现代化发展中,新民乐是现代器乐演奏的重要导向,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乐风、节奏结合。新民乐的出现代表人们艺术修养的转变,成为社会发展下的产物从而对传统民乐造成冲击。所以,我们应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倡继承与创新,发展新民乐并保护传统民乐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新民乐发展下积极做好传统民乐保护进行简要分析

传承与反思——谈二人转在城市中的发展 下载:62 浏览:419

李哲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其精髓和魅力,更是东北人民长期同自然抗争的诗与歌。本文以二人转的艺术特点为出发点,对二人转在现代城市中的继续发展进行阐述,分析现代城市中流行的二人转与传统二人转之间的差异,反思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WBS-RBS与AHP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风险研究 下载:52 浏览:373

陆征然1 张茂胜1 郭超2 王倩倩1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1期

摘要:
为管理者对工程风险认知与控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展开风险分析。采用WBS-RBS法进行风险辨识,辨识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与AHP法相结合确定风险权重指数,再根据风险度理论评定风险因素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基本工作包中模板搭设安装和混凝土浇筑总风险度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加强管理制定应急预案。施工作业中拆模时间过短、人为过失、未按浇筑顺序施工等3种风险因素较为重要,应着重加强防范。采用有效的风险分析方法有助于管理人员得知关键风险因素,并针对性提出应对措施减小安全事故的发生。

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 下载:72 浏览:423

孙小松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音色热烈且丰富、浑厚且丰满,在器乐作品演奏中适合扮演各种角色。本文从大提琴演奏的实际出发,以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为基础,分析大提琴的音色特征,探讨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及运用。

谈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以《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为例 下载:68 浏览:422

赵天夏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贝内特·雷默,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当代审美哲学的代表人物。著有《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该书将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之争引入音乐教育的层面进行解决,分别论述了不同的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差异性。并对形式主义、思辨主义和实践主义的优点与弊端进行了详细整合,仔细地分析了不同理论的立论依据,将其中的观点作为构成音乐的基本尺度进行吸纳,进而申明了其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种"融合的"理论方法和"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语音交互灯具设计 下载:34 浏览:406

王宇 陈骏 《设计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设计出适合物联网环境的智能语音交互灯具,为用户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智能语音产品。以用户体验为基础,将"智能化"的概念引入灯具设计中,应用Arduino及传感器进行研发,探讨灯具交互设计所关注的内容、形式、行为三部分内容。得出物联网环境下智能语音交互灯具的设计方案,提出在不同使用场景下交互设计的新思路。智能语音交互灯具设计通过语音交互技术的引入给物联网环境下的产品设计带来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91 浏览:518

王小溪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审美教育最好的载体就是音乐教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对美的追求,从而对音乐教育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歌唱能力与听觉能力是一个人音乐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该以何手段、何形式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是当下研究的一大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改革的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主题,进一步提出使多媒体与视唱练耳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

室内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应用与研究 下载:51 浏览:230

徐文 李宗泽 《设计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设计是社会服务的一部分,它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是需要整合很多学科的知识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去解决问题的,比如在空间设计中,主要是解决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在如今的艺术设计上,特别是室内艺术设计当中逐渐呈现出了主题题材的全面性、多样性、自由性以及拓展性等特点,同时在实践的应用当中,往往成型的作品越来越呈现出跨专业、跨学科等特征。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思考当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意识,并且全方面地了解和掌握与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涉猎多方面的专业常识)。只有如此,才能将室内设计作为说服艺术形式的一种模式,将室内设计当中的建筑结构、整体布局、使用功能、色彩等室内设计要素与用户体验达到良好的契合。

全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下载:58 浏览:365

刘宁 董焕影 乔瑞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11期

摘要:
基于2011~2015年我国房地产业相关数据的量化分析和DPSIR模型,构建了全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对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找出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及其产生原因,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建立DPSIR模型,利用DPSIR模型对我国19个典型城市房地产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综合评价;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利于我国房地产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及以下的城市占这19个城市总数的42.11%,深圳和厦门的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哈尔滨的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弱。

高校羽毛球技术教学与训练探索 下载:54 浏览:341

张家军 《体育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在本次研究正式开始之前,笔者就"羽毛球技术教学"问题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结合笔者多年的羽毛球教学实践经验,继而围绕高校羽毛球技术教学与训练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以期能够在帮助基层教师建立起对羽毛球技术教学全面、科学认知的同时,使其羽毛球技术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升。首先,本文简单阐述了高校羽毛球技术教学与训练的策略(培养学生在移动中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在竞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加大基础技术动作与特长技术的训练力度)。并就高校羽毛球技术教学与训练的重点进行了着重分析。

玉米秸秆添加对土壤碳氮周转相关酶活性动态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524

钱瑞雪1,2 刘岩2 陈智文1 何红波2 张清1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玉米秸秆是旱地农田重要的可利用资源,归还的秸秆通过不断分解可维持或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了解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碳氮周转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阐明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碳氮周转及有机质形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360天),研究添加量分别为0(CK)、5 mg g-1(T1)、10 mg g-1(T2)的玉米秸秆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酶(CB)、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分解及其对土壤酶和物质转化的调控分为特征各异的三个阶段。土壤中易分解组分的分解主要发生在培养前90天(第一阶段),此阶段内各处理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均显著降低,6种土壤酶活性均较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βG和CB活性无显著变化,而木质素酶活性缓慢升高,表明木质素与活性较高的组分分解可能存在共代谢作用。各处理中LAP活性在30天时升高而后降低,表明当氮需求量增加时,可通过蛋白质的分解提供可利用氮。在第二阶段(90~240天),6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升高且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水解酶和氧化酶通过协同作用维持土壤碳氮供需平衡。在培养的第三阶段(240~360天),除PPO外其它5种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微生物可能主要依靠分解酚类物质维持自身的代谢。在整个培养期间,与对照处理相比,秸秆添加后可利用底物增多,土壤微生物量提高3~57%(T1)和3~146%(T2)。秸秆添加使水解酶(βG,CB,NAG,LAP)活性升高,但使氧化酶(PPO,PER)活性降低,表明秸秆添加可能减少了微生物对稳定性底物的利用,促进了木质素等难分解组分积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秸秆生物降解、提高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下载:33 浏览:346

马辉1 佟显宁2 《体育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得以有效提高,而太极拳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本次研究重点围绕当前我国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高校太极拳教学忽略了对其健身价值与文化内涵传承、高校太极拳教学手段缺乏新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可行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为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竞技体操技术与艺术历史性的研究 下载:68 浏览:331

王海波 《体育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技术与艺术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关的内容,但是本质上二者密不可分,为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为所要研究的竞技体操提供素材、文献基础,本文详细分析了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并对艺术和技术的边界进行仔细的区分。基于此,详细论述了艺术的概念和内涵,明确指出艺术是技术的技术化,二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之后,对艺术、技艺及技术进行详细的思考,让竞技体操技术回归至技术的技艺层面,让技术回归至艺术。竞技体操表现的是难度与美感的有机结合,展示的是难美项群的艺术特点,也就是项目自身存在的难度与美感的结合。为了将竞技体操艺术与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本文将详细阐述竞技体操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方法,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马龙2020年德国公开赛决赛前三板技战术特征分析 下载:33 浏览:249

韩宇昕 《体育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马龙2020年德国公开赛决赛时前三板的技战术特征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分析,为其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马龙发球多以直线近台区域的侧下旋短球为主,落点变化灵活;马龙高质量的接发球多在控制中寻求机会上手,为给后面的进攻创造有利的机会;马龙在第三板技术使用上多以正手抢攻技术为主,但是失误较多,马龙本场比赛的侧身抢攻战术运用的不是很突出,没有突出自己的优势。

BIM技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70 浏览:394

白庶1 蔡梦娜1 钟雪2 曾驰3 苏畅1 谢新甜1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8期

摘要:
基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特点,系统分析了BIM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线入廊,以及后期运维等阶段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利用BIM技术可以提高综合管廊协同设计效率,降低管道设计误差,优化施工方案,确定最佳施工工序及管线入廊方案,提高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节约管廊运营维护成本,有效提高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的效率。

施肥和土层置换对深层土壤秸秆碳固定与残留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6

李小红 王淑颖 程娜 付时丰 李双异 孙良杰 安婷婷 汪景宽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摘要:
深层土壤指深度大于20 cm土层的土壤。一般情况下,深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占1 m深土体有机碳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对土壤碳固定和土壤肥力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还不很明确。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40~60 cm)为研究对象,用土壤添加13C标记秸秆后设置原位(40~60 cm)与土层置换(0~20 cm)的田间培养试验方法,量化秸秆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率,分析秸秆碳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和土层置换对秸秆碳在深层土壤中固定的影响,以期为深层土壤有机碳固定和土壤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时期(150 d),原位培养SOC中秸秆碳的贡献率(fm)和秸秆碳残留率(Rmaize)平均值分别为32.62%和44.86%,土层置换fm和Rmaize平均值分别为30.23%和40.09%。第150 d与第30 d相比,原位培养fm和Rmaize分别降低4.15%和8.33%,土层置换fm和Rmaize分别降低1.86%和3.36%。无论土层置换与否,不施肥(CK)处理的fm和Rmaize平均值分别高于施肥(N4和M2N2)处理3.83%和3.08%。以上结果表明,深层土壤秸秆碳的固定与残留受施肥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施肥处理有利于秸秆碳在深层土壤的固定。

鲁美80周年校庆视觉文化设计 下载:35 浏览:211

李刚 李唯羽 《中国设计》 2020年2期

摘要:
校庆是高校展现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科研追求和传承、创新、交流的一次盛典。高校校庆要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体现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对鲁美80周年校庆视觉文化设计的研究,对其体现独特的文化特性进行剖析,力求能够契合我们高校视觉文化的发展实际,对高校丰富视觉文化设计起到参考作用,从而真正提升我们高校视觉设计的文化性

智能物联网温室自动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载:45 浏览:410

范立南 刘洲 武刚 李佳洋 戴祥 《中国仪器》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和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智能温室自动监控系统,根据系统对大棚内各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数据和预设的作物最佳生长环境的阈值范围进行分析,给节点发送控制指令,控制管理机制中的滴灌、放风、补光灯等的状态,自动调节温室环境。该系统不仅可以准确地监测作物生长环境等性能指标,还可以实现参数的动态调整,可降低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精细化管理。
[1/4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