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环境法治中的政党、国家与社会 下载:76 浏览:480

陈海嵩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环境法治的发展,但与环境法治实践取得极大进步相对照,环境法治研究则存在"理论虚置""解释乏力"现象。政党、国家、社会是影响中国环境法治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决定了中国环境法治的基本架构、塑造了中国环境法治的理论内核。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国家—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当代中国环境法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价值诉求,以国家环境保护义务的履行和实现为核心内容,通过授权和委托实现法律制度创新。环境政策法律化现象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变革中所出现的一些矛盾,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理论体系、制度体系、话语体系。

大湾区金融纠纷一体化解决机制建构 下载:65 浏览:370

赵蕾1 于恺2 蔡绿茵3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大湾区在金融体系和纠纷解决体系呈现出的"双重差异性",不利于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也无法满足粤港澳金融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快速有效的跨境解纷需求。对此,根据法治原则、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协同治理原则,整合三地解纷资源,优化调解合作机制;按照纠纷解决金字塔(DRP)、纠纷解决系统设计(DSD),设计以"粤港澳金融调解合作"为中心、以调仲对接、调诉对接为补充的大湾区金融纠纷一体化解决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建设提供"一体化"的金融解纷机制和"全链条"的金融治理体系。

国际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 下载:53 浏览:419

胡海鹏 袁永 康捷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1期

摘要:
世界各国逐渐将科技创新治理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手段。在探讨创新治理相关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国际建设创新治理体系的经验,并根据广东建设创新治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国际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 下载:55 浏览:408

胡海鹏 袁永 康捷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12期

摘要:
世界各国逐渐将科技创新治理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手段。在探讨创新治理相关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国际建设创新治理体系的经验,并根据广东建设创新治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阿富汗部族政治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 下载:54 浏览:366

何可人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自近代以来阿富汗依靠民族国家的力量和政治强人推进现代国家政治进程。阿富汗民族主义发端于拉赫曼国王当政的第二次英阿战争时期。第三次英阿战争后,阿富汗的政治精英们就尝试在社会中植入西方式的现代化,他们主要通过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来实施其政策。但是由于对传统政治文化认识的不足,在处理部族关系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没能根据自己历史和文化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因此阿富汗数次改革不但以失败告终,还导致了国家动荡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与入侵。观察阿富汗政治进程的发展脉络不仅要聚焦当下,更要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延伸到阿富汗部族政治所建基的游牧文化底蕴。一方面,从游牧民族文化底蕴脱胎而来的部族政治作为阿富汗政治进程的重要特点,既是阿富汗政府继承的政治遗产,也是建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部族政治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又始终贯穿于阿富汗政治进程中,是构建阿富汗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无法回避的问题。进入21世纪,在处理好与国内部族、军阀、塔利班、美国等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或许可以为后冲突社会的治理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探索一条新的路径,也能为相关研究拓展新的领域。

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论析 下载:352 浏览:411

史云贵 刘晓燕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科学构建绿色治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是县级政府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有效回应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选择。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是指县级政府主导下多元治理主体实施绿色治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与要素关系总和。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主要由县级政府绿色治理环境、绿色治理主体、绿色治理客体、绿色治理行为和绿色治理质量等要素,按照"治理所处环境—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治理效果如何—治理所处环境"的逻辑关系构成。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遵循权力运行、平等交换、沟通合作、理性行为等逻辑,通过输入、互动、调节、输出、反馈等运行机制来提高运行质量并实现其良性运作。

我国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讨 下载:83 浏览:490

李智广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政治任务作出政治宣示,提出总体目标、工作部署和领导要求。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紧紧围绕水土保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总要求,分析我国水土保持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和行业能力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尝试提出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建设途径与方法,以期与本行业及有关部门同仁交流,激发大家的金玉良言,为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从政府监管视角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载:53 浏览:472

陈健鹏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正在重构。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政府监管处于核心位置。本文分析了政府监管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分析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中环境监管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环境监管体系的改革框架。研究认为:中长期环境监管体系改革面临新的形势。深化环境监管体系改革,强化国家的监管职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和抓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厘清改革方法论,增强改革系统性、集成性,统筹推进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机构改革、政策工具三个方面的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下载:55 浏览:465

张风春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总体目标。这一目标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例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第十部分内容均是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目标,其中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为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本领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本文提出了推进生物多样性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持对策,包括转变观念,认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解决生物多样性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制度建设,开展能力建设,建立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管理的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赢等。

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初探 下载:76 浏览:473

靳晓勤 周强 蒋文博 贾佳 郑洋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内在需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和利用处置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了以下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政府领导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和全民行动体系;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载:65 浏览:345

刘友宾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4期

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本文在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及当前工作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下一步继续营造生态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和社会氛围提出具体工作建议。

面向绿色发展的超大城市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都样本 下载:57 浏览:452

张军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线上的一员,成都市生态环保人必须立足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坚持绿色发展,探索超大城市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新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把制度执行到位,将政策贯彻到底,最大限度激发制度的效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共识 共治 共享——在第四届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上的致辞 下载:48 浏览:408

刘友宾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是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对新时代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担负的新使命分析基础上,总结了近年生态环保部门推动全民行动取得的积极进展及成效,并提出,唯有共识,才能共治、共享,并就推进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和想法。

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下载:59 浏览:421

吴舜泽 郭红燕 李晓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现阶段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集中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旨在提升国家能力和制度能力。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背景下,急需强化环境社会治理这一薄弱环节,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各自权利和责任,实现社会治理的手段方式与目的目标的有效衔接,以提升环境社会治理水平和层级,促进环境治理体系各主体互动共赢、各手段协同增效,以应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出现的总体环境治理效果难以达到公众预期、部分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公众参与意愿强烈、部分直接作用于公众个人和家庭的环境政策社会矛盾纠纷多等新问题新挑战。

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综述 下载:65 浏览:446

郭红燕 李晓 郝亮 刘卓男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又进一步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全面部署。为全面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其中,环境社会治理既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也是大有可为、潜力巨大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单位于2018年12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环境治理体系"的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深入探讨污染防治攻坚战背景下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相关理论、制度和实践。本文对主要与会代表观点进行了综述。

考虑市场治理体系的银行债权治理及其效应研究——来自A股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下载:77 浏览:478

王满四1 徐朝辉2 《会计研究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将银行债权、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等机制作为市场治理机制,构成市场治理机制体系,采用深沪A股工业企业2006-2016年的数据,从检验中国市场化改革成效角度,以市场化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力量——银行债权为核心,考察其在市场化体系情境下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及效应。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考虑市场治理体系,银行债权均发挥积极治理效应,且考虑体系时银行债权治理效应更强,动态优化幅度更大,优化趋势更明显;考虑体系时,除公司控制权市场外,银行债权与其他机制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发挥积极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且直接效应占优。研究证明我国市场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化改革进程日益深化,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研究对肯定市场化改革成效,坚定市场化改革取向,进一步发挥银行债权治理效应,形成协同高效的市场治理体系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育数据挖掘的动力与高校治理改进 下载:98 浏览:509

丁国勇1、2 程晋宽2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8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挖掘和利用高校教育数据的价值,有助于高校治理的改进。基于教育数据挖掘,有助于高校领导做出科学决策,有利于提高管理部门的效率,有利于改进高校师生的教学体验和学业表现。高校教育数据挖掘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应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数据挖掘的功能,服务大数据战略,确保高校数据挖掘的有效性,规避高校教育数据挖掘的风险,防止数据崇拜。

农产品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下载:89 浏览:508

王亮 《农业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当前农产品污染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典型国家的农产品污染治理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产品污染治理体系和保障措施,期望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效能的双向互动机制探讨 下载:38 浏览:367

许忠明 李政一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建设海洋强国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强国历程,吸收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着眼未来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海洋强国包含着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能力之间的双向互动。只有从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和制度维度,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海洋治理体系的内部架构。推进海洋治理体系进一步转化为海洋治理效能,应从坚持党对海洋强国事业的领导、建设国民海洋文化、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开。

新乡贤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协同功能研究 下载:172 浏览:1607

刘鑫岳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乡贤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乡贤组织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具有了新的时代价值,拥有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情怀。目前新乡贤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存在作用定位不清、吸引力不足和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当采取措施发挥出新乡贤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协同功能,协同村民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协同村民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协同村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