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下载:76 浏览:476

高洁芝1 郑华伟2,3 刘友兆1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采用熵权TOPSIS和聚类分析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可以对改善江苏省13市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有效对策,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和无锡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综合水平处于良好阶段,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常州和镇江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综合水平处于一般阶段,而连云港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综合水平还处于较差阶段,其中南京、常州、镇江、南通和扬州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相似性较高,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和泰州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具有较高相似性。通过江苏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苏南地区苏州和无锡土地利用综合功能发挥较好,苏南其他地区和苏中地区土地利用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普遍较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江苏省13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发展水平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各有不同,需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土地利用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提升土地利用率。

要素分工下贸易保护效应与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应对 下载:32 浏览:167

张雨 戴翔 张二震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全球要素分工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企图采用传统贸易保护措施实现产业保护和遏制对手发展,很难奏效。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中有他,他中有你我"的利益格局,"贸易战没有赢家""合则两利、斗则双输",已经为现实所证明。由于客观上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贸易摩擦对中国损害更大。中美经贸摩擦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必须寻求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对策。一方面,我们要在适当"让利"中加强要素分工合作,加强美国企业和中国之间经济和利益关系,防止中美经济"脱钩";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全球要素分工合作,以实现我国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产业链和技术链在其他外部空间的扩展、转移和重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卡拉梅战役对巴勒斯坦事业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06

赵文亮 王坤明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卡拉梅战役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冲突,对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事业产生了复杂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卡拉梅战役导致"法塔赫"的崛起,阿拉法特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言人,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它提振了巴勒斯坦人的士气,增强了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它宣传了巴勒斯坦人的事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改变了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巴勒斯坦问题;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迅速增强,在对以色列暴力袭击迅速升级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约旦的国家安全和稳定,从而埋下了约巴战争的种子。

防止静悄悄的义务教育市场化 下载:65 浏览:394

冯丹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近年来,各地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来改变"小升初"方式及规范"小升初"招生,激发了社会关于义务教育"上学难、上学贵"的讨论。围绕"上学难、上学贵"的主题,许多家长和学者均提及义务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费城“《圣经》暴乱”事件渊源探析 下载:88 浏览:469

王静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反天主教传统使美国人在早期民族和国家构建中形成一种认同,即美国是新教国家,合法的美国公民必须是新教徒。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种认同受到冲击。经济和阶级的剧烈变动,以及大量天主教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原有的公民构成,瓦解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加剧了新教徒焦虑,他们担心这些变化威胁到已形成的新教公民身份。1944年,当新教身份的核心象征《圣经》受到天主教徒攻击时,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敌意达到历史的高峰,终于导致费城《圣经》暴乱爆发和反天主教政治团体产生。

抗战时期成吉思汗身份象征的建构与展演——以成陵西迁为中心 下载:45 浏览:243

张若愚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自东向西逐步沦陷。应时局所需,南京国民政府对蒙古民族的英雄祖先成吉思汗初步建构其身份象征。全面抗战爆发后,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成为国共两党一致的期许与希冀,建构较为成熟的成吉思汗身份象征是凝聚蒙古民族共御日本的助推器与催化剂。1939年,为保护承载着蒙古民族至高精神寄托的成吉思汗陵寝免遭日本攫夺破坏,国共两党与蒙汉各族民众通力合作完成西迁,并在此后继续以各种形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典礼与仪式操演,完备成吉思汗"中华民族英雄"身份象征的政治展演。国共两党通过仪式政治的演绎、宏大场景的塑造与纪念话语的造势,一面阐释、宣传民族主义,帮助蒙古族人民初步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保持蒙古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演进;另一面展开政治竞争,在宣示权威的同时争夺蒙古族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有效整合蒙古民族,形塑政权正统性。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研究 下载:60 浏览:405

赵淑芳1,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11期

摘要:
在比较中美等国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深入总结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效率、建立政府竞争支持与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以及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等政策建议。

二战后法国农地产权政策初探 下载:32 浏览:190

孙小娇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大革命后法国逐渐建立起一种小农土地产权的模式,碎化且分散的土地形态及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阻碍。战后法国政府通过改善碎化及分散的小土地经营单位和优化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以进行农地结构调整,主要方式包括:小土地的整治,通过干预租佃权以及农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农业信贷进行引导。农地结构调整实质上是一种农业结构转型,同时带动了乡村社会结构转型,其根本在于通过干预与保障农民的地权而助力农业现代化。

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现代转型的路径选择 下载:56 浏览:393

傅永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面对着复杂的形势。在外部,面对西方诠释学的刺激,需搭建中西对话平台,引西方诠释学为中国诠释传统完成现代转变的参照镜像,建构问题域并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引下实现"化西为中"的对话目的。在内部,因应"古今之辨",需搭建由古通今之桥,将中国经典注释学由一个"古典论题"转变为"现代论题",打开从经典注释学转型为经典诠释学的通道。只有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转型的诠释学处境作出准确分析与判断,才能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古典-现代形态转换找到最佳路径。

超人类主义视域中的人的完善及其问题——从尼采的视角看“人类增强” 下载:23 浏览:417

朱彦明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人类增强"是当今时代超人类主义思想运动的一项浩大工程,它希望利用新科技改善或增强人的体能、智力、情感以及道德等方面,超越人类现有状态和限度,趋向后人类目标。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的完善方案。在此方面,超人类主义者往往将尼采的超人学说看成"先驱"或类似的思想,他们甚至认为超人和后人类是一致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从尼采的视角重新审视这种人类增强计划,就会发现超人类主义者完全误解了尼采的超人学说,超人不是表达一种技术乌托邦,而是文化目标。尼采的这种对人的完善的思考,启发我们思考技术的限度,理解它对整个生活和文化的意义。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再思考 下载:63 浏览:459

侯振武1 杨耕2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现实主体的生成:从欲望到需要 下载:45 浏览:313

毛林林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对比于当代哲学的欲望理论,马克思的欲望与需要理论仍有其难以逾越的高度,从而值得认真研究发掘。本文从黑格尔的欲望结构入手分析欲望主体的生成机制及其困境,从中引导出费尔巴哈如何以感性为桥梁将抽象的理性主体转变为感性的存在主体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阐述并论证马克思基于欲望发展出的、具有直接维持生物生命存在的现实性和指向人自身能力自由发展的理想性双重层面的需要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的实践目的论相较于其他理论的优越性。

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下载:66 浏览:446

刘玉博1 王振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占全国人口比重42.88%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发展指数,评估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并利用Moran’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空间分异现象。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从细分领域的角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社会保障领域发展相对不足;(2)杭州和苏州是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最为均衡的2个城市,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长沙、宁波和无锡也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的标杆;(3)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下游地区整体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但下游地区各城市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4)14个重要城市社会均衡领域整体发展不足,这一趋势与长江经济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的整体格局恰好相反,是未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意识哲学的自主性 下载:68 浏览:426

李忠伟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意识概念至少可以分为形而上学、经验科学和现象性-体认性意识三类。现象性意识概念是独特的逻辑行为,具有反身自涉性和语义稳定性。这两种特性使得根据现象性意识概念所划定的意识哲学领域,具有相对于形而上学和经验性科学的自主性。本文通过重构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说明该方法不仅是认知转化工具,而且可以用来打造语义转化装置,将关于意识的语词和语句的意指,严格限定于被纯化后的意识现象与意识结构。正因为如此,现象性的意识概念才有独特的逻辑行为,故而能用来划定自主的意识哲学领域。当然,意识哲学的自主性也需进行限定。

技术赋能背景下文化双体系融合发展的策略建构 下载:85 浏览:380

杨佳续 张海燕 《当代艺术》 2019年10期

摘要:
基于当前国内社会语境,逐步实现文化产业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双体系融合发展十分必要。其策略建构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化治理建设等的赋能场景和迫切需求,以分析文化双体系融合发展策略涉及的四方面内生逻辑:文化消费、创意经济、文化治理创新和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及以基层文化机构为核心的横向纵向创意耦合体系,提出围绕政策、资本、技术、法人、转化、参与等六方面进行文化双体系融合发展的双体系融合发展实施路径。

动态内生视角下关键股东增持动因研究——基于创业板的统计数据 下载:66 浏览:445

赵淑芳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12期

摘要:
从动态内生性视角出发,通过2013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数据对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考察了高管和实际控制人增持动因,并对二者的增持动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增持不但是一种财务行为,有时是为稳定市场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公司财务绩效是高管增持的主要动因。从股权安排的视角研究降低代理成本的机制,给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路径,以期对股权安排、资本市场监管及中小股东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菲律宾海洋保护区建设及其启示 下载:56 浏览:356

邓颖颖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区域海洋合作是海洋治理难题的重要良方。南海问题的复杂性迫使南海合作需从低敏感领域切入,海洋保护区建设就是低敏感的合作领域之一。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它是推进南海海洋治理相对稳妥的重要途径。作为南海海域重要的岛国,菲律宾在海洋保护区建设上的丰富经验可以为中国在南海海域建设海洋保护区提供有效的借鉴。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保护区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与菲律宾的合作,另一方面需要从菲律宾案例中构想出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从前景上看,中菲合作共建南海海洋保护区网络更将成为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向。

三种“辩证法”概念:从《启蒙辩证法》到《资本论》 下载:75 浏览:382

刘森林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为了消除恐惧、构筑绝对安全、封闭理性系统因而往往走向传统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因为追求绝对、纯粹而导致自否定和自悖谬的"辩证法",以及对这两种辩证法保持批判反思态度并坚持开放性的"辩证法",是《启蒙辩证法》依次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尼采的辩证法批判,黑格尔对绝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在回归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意义上被整合、被克服。

“理”从何来:农民抗争正当性的建构逻辑——基于上海H机场外围居民区的调查 下载:10 浏览:406

文军1 吴晓凯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变迁,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维权抗争事件。对于一个尚未从总体性制度中完全挣脱出来且十分强调稳定的转型社会,抗争政治通常被视为影响社会结构稳定的"政治错误"。而农民是如何在规避这种风险的同时,又能维护自身的权利?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追问。通过对上海市Q商务区和H机场扩建引起的农民抗争经验叙事的展现,我们从"国家-社会-个体"的框架角度,提出农民抗争正当性建构的三维逻辑,即国家赋权、公平分配及生存伦理,并在比较三种正当性建构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社会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社保征缴改革下的费率问题:三角困局、增缴红利与降费空间 下载:92 浏览:502

朱小玉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我国社保费率调整"三角困局"正逐步形成,提高保障水平、降低缴费成本、控制财政支出似乎成为"不可能三角"。以征缴体制改革为契机,短期内实现全国平均70%的实缴比例符合当前中国国情,所带来的基金征缴增长率约为9%,增缴红利规模在4500亿~5000亿元之间,不仅不会在全国造成大面积企业利润挤压,还将留出2%~3%的降费空间。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