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中美网络媒体报道异同分析 下载:69 浏览:390

文霄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以语用预设理论为基础,从新闻标题、人物关键词、引语选择等三个维度的语用预设,对纽约时报网及新华网对周世锋等人颠覆国家政权案的报道差异进行剖析。认为两个媒体对此事报道的态度之所以出现差异,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意识形态对立、新闻体制不同及对言论自由理解差异所引起。

国际主流媒体关于中国雾霾问题的新闻框架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下载:60 浏览:396

胡鹏1 刘立2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有计划、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西方媒体也开始关注中国环境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影响。但是,一些西方媒体在特定的议题设置和政治框架下报道中国雾霾问题带有明显的偏见。本文以《纽约时报》2011年1月初至2016年12月底有关中国雾霾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其报道特征:《纽约时报》对中国雾霾的报道按照固定的新闻框架展开,内容倾向以负面为主,带有明显的"妖魔化中国"特征。

美国《纽约时报》关于中国钓鱼岛早期报道初探(1969—1979) 下载:32 浏览:7

郭永虎 王梦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首次集中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其报道主题主要涉及:日本觊觎并侵犯中国钓鱼岛主权权益、美国政府的钓鱼岛政策、中国政府及海外华人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活动、1978年"钓鱼岛事件"等。早期《纽约时报》涉钓报道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偏见源于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冷战思维。《纽约时报》涉钓舆论立场与美国同时期钓鱼岛政策是相一致的,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西安事变时期西方媒体对宋美龄的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以《纽约时报》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17 浏览:126

阎瑾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宋美龄是20世纪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宋美龄凭借她的特殊身份和角色,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通过报道宋美龄在西安事变中的活动,构建了宋美龄的形象。宋美龄则通过媒体的报道获得了受众认可,在外域环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论新闻在互联网及自媒体时代的创新——探究《<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的秘密 下载:177 浏览:1704

付宸溪 《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7期

摘要: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直接面向公众且向社会传递最新讯息的特殊媒介。对于全球闻名的“纽约时报”而言,其在互联网及自媒体的时代中,又是如何把握要点、把握实事、把握创新而进行的新闻创新的?在《<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这本书中,就为我们进行了揭秘。当然,对于新闻的传播与理论价值而言,新闻要能够进一步阐明清楚整个事件经过,还要做到向社会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