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艺术媒介的历史——从隐匿到突显,而走向终结? 下载:56 浏览:251

彭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在不同阶段的地位不同。在古典阶段,艺术的媒介或形式不受重视,受重视的是艺术的内容或主题。到了现代阶段,出于对身份的追求和捍卫,艺术不仅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也相互区分开来。作为艺术身份的确证,媒介的地位被突显出来。进入后现代之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媒介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被解释取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非媒介与全媒介之间的边界消失。在一切都是被媒介的情况下,媒介有可能走向终结。

陈谦的自我实现叙事兼及新移民文学的研究走向 下载:51 浏览:386

聂梦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近年来,学界通常将陈谦的写作纳入新移民文学研究的范畴中,而对其溢出新移民常态的部分有所忽视。本文以陈谦小说创作的重要母题"自我"为分析对象,试图论证陈谦在故乡、身份等问题上力求"释然"的努力和对新移民文学惯常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打破是理解其海外书写的重要基础。陈谦笔下的自我,从新移民文学乃至海外华文文学于流散状态下确证文化身份,处理历史记忆、国族记忆的既有路径中跳出,通过自我建构实现了同全球视野中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勾连。

“道统”之贞定与“疑孟疑荀”之端倪——论北宋中后期孟学和荀学走向 下载:50 浏览:229

李文娟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北宋中后期,疑古思潮兴起,宋儒思想中展露出"疑孟疑荀"的端倪,对孟荀的道统地位造成冲击,直接影响到北宋以后孟学和荀学的走向和历史命运。本文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苏轼等学者史料进行搜剔耙梳,发现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着北宋中后期儒家学者的道统贞定和孟荀评判,一是政治立场,二是学术旨趣。出于复兴儒学、力排佛老的立场,以及儒学性理化的倾向,孟学虽然遭到质疑和批评,但性善论受到重视;荀学则性恶论被简单否定,甚至遭受严重批判。基于这段历史,孟学与荀学被置于对立地位,从此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走向开放包容的左翼文学阵营——《文学季刊》及其相关刊物考论 下载:63 浏览:465

黄艺红 《中国文学》 2018年8期

摘要:
三十年代的"文学"系列杂志包括上海的《文学》、北平的《文学季刊》《水星》及至后来上海创办的《文季月刊》《文丛》《烽火》。北上而后南下的《文学季刊》及其后续刊物以潜在的左翼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与非左翼文学的沟通合作,持续推进三十年代文坛生态的逐步好转,体现左翼文学阵营对宗派主义、关门主义"左"倾错误的自我纠偏,其文艺路线的展开终以广泛团结作家、联合同道促进文坛的和谐繁荣,追求民族、国家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

走向传播深处:“后真相时代”思潮的哲学检讨 下载:41 浏览:425

荆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学术理论界新近对"后真相时代"的种种隐晦的、暧昧的赞许、宽容和追捧令人不安。从哲学深度剖析其可能性后果,多少能遏制以新闻传播学领域为甚的非理性的狂奔。"后真相时代"思潮是非理性要素的沉渣泛起、政治"异象"的兴风作浪、媒介传播的推波助澜。推动"后真相时代"思潮中"政治"不断偏离本性而沦落为"私域"和"私利"的权力工具的,是政治上的种种类型的民粹主义力量。新闻传播领域对"后真相时代"思潮的推波助澜,其思想深处是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我们需要把"后真相时代"思潮区分为"经验呈现"和"价值观作祟"两个层面。"经验呈现"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可以理解,但"价值观作祟"层面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则不可放纵。我们必须清醒,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所以,要不断澄明"经验呈现"层面,狙击其长期积淀而进入"价值观作祟"层面。

明代儒学气学传统的回归及走向——以“太虚”诠释为中心 下载:47 浏览:339

肖永明 王志华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明代学者对"太虚"的诠释,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气学的风格取向。具体而言,在"后理学"视野下,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又将"太虚"与"心"并论,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内涵是一个逐渐深化丰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反映了明代儒学演进历程中对以往气学传统的继承。梳理这一过程,不仅为理解明代学术变迁及宋明儒学转承的内在理路提供一个视角,也可为解读儒学内部的气学传统及儒学史的演进开辟新的面向。

矿井瓦斯综合抽采作业分析 下载:86 浏览:449

王海强 《中国能源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长期以来,瓦斯作为威胁矿井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矿井生产安全管理的重点,特别是随着矿井回采深度的持续增加,井下回采中遭遇高突煤层的风险大幅增加,探索积极有效的瓦斯综合治理技术至关重要。以此为着手点,针对矿井瓦斯综合抽采作业开展探究,结合工程实际,在分析采动裂隙场瓦斯抽采机理的基础上,对瓦斯综合抽采作业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抽采作业效果良好,实现了对矿井瓦斯危害的有效防治。

从二元管理走向多元治理的京郊地区治理创新模式研究 下载:77 浏览:260

谭静 《中国城镇》 2018年10期

摘要:
城市边缘区的复杂性根源是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控制性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北京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现实,多元治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分析京郊地区二元管理存在问题和多元治理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北京郊区的两个具体案例为代表,介绍政府主导和集体主导两种治理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总结了两种模式在适用地区、治理主体、支撑条件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举、引入村庄自主实施改造的模式,控制性规划和协商式规划并举、完善配套措施等具体建议。

从生产田园走向宜居家园——对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 下载:14 浏览:158

董志海1 孙青林1 李铭2 《中国城镇》 2019年11期

摘要: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对乡村发展的最新战略要求,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全面开展,长期缺少空间规划支撑的乡村地区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应该避免过去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对乡村地区简单认识、单一控制的思路,从乡村地区的综合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综合空间规划手段,促进乡村从单一生产空间向综合宜居家园转变。

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要素流动与引导——基于苏南农村地区的近期调研 下载:63 浏览:421

徐素1 朱金2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二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多个阶段的变化。土地作为要素流动的核心,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苏南地区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其土地要素流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瓶颈,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值得重视。本文基于苏南地区的乡村调研,首先,通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探讨了各主体逐利行为造成的土地要素流动的非均衡趋势,即"城镇化偏向"。其次,分析了非均衡的土地要素流动造成的"集中化"空间趋势,包括城镇化、半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地区的空间增长。再次,运用公共经济学中外部性理论,基于对社会总成本的讨论,指出目前这种土地要素流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并结合苏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这种非均衡流动趋势必须得以扭转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新的政策导向,提出应该从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优化城乡土地市场,引导城乡土地要素可持续、均衡化流动。

走向融合——音乐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实现 下载:178 浏览:731

江军国 《当代音乐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在新时期背景下,作为以思考和解决问题为核心导向的新型课程组织形式,“STEAM”教学理念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元素,兼顾跨学科思维和实践性,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因此,在各个学段的学科教学中,老师都需要关注“STEAM”理念的渗透,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跨学科实践活动、渗透STEAM理念,能够更好地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本文将结合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现途径进行阐述,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师的工作提供参考。

咨询研究:推动中国院校研究从高校管理边缘走向中心 下载:42 浏览:497

余东升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院校研究服务于高校的管理决策。根据组织智能理论,院校研究应从基础层的分析/技术智能向中高层的事务智能和情境智能递进发展。从高校组织变革的视角分析,面对复杂的内部组织特征和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高校的管理决策日趋复杂。对此,院校研究要充分利用组织智能,为院校决策提供咨询支持,推进院校研究从管理决策的边缘向中心发展。处在急剧变革之中的中国高校应通过开展咨询研究深度参与决策过程。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赵谦翔“绿色语文”理念及课例的启示 下载:38 浏览:450

马霖霞1 马连成2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9年10期

摘要:
语文名师赵谦翔老师倡导的"绿色语文"理念与实践,将日常教学诗意化,将写作教学生活化,将读、写、悟一体化,形成"能力""人格""活力""悟性"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语文教育格局。赵老师《南吕·四块玉·闲适》的教学启示语文教育要有基于育人、走向育人的教学内容,有关注体验、引领体验的教学过程,有提升学科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向,有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应该是绿色的,而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教育的正途,可以提倡"绿色语文",这样方可让语文教育绿满天涯。

走向教育生活还是与教育生活脱节:我国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现状考察 下载:47 浏览:267

段斌斌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6期

摘要:
教育法律的生命在于通过司法适用解决现实存在的教育纠纷。通过分析援引教育法律的808起诉讼案件可以发现,教育法律虽有一定程度的司法适用,但其适用状况仍难尽人意。当前仅38.80%的教育法律条款被司法适用,且其适用主要发生在民事领域,这弱化了教育法律对教育行政生活的调节作用,也使其成为司法适用频率最低的部门法。此外,法院对教育法律的适用显著超过当事人对教育法律的援引,且法院的适用更多是用来说理而非裁判。为使教育法律真正从"法律文本"走向"教育生活",需进一步提升教育主体诉讼观念、扩大教育案件受案范围、改进教育立法质量、加大教育法律的普法力度。

走向“实践”关怀:教育类研究生培养的理性选择 下载:65 浏览:263

李太平 马秀春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人类实践模式的转型、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和教育研究实践范式的转向,教育类研究生培养应走向"实践"关怀。实践关怀的教育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发展实践能力为目标,着力建设多元化的培养途径、立体的师生交往模式以及注重实践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这种培养模式依托U-S合作平台,主要由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学习、导师指导、学位论文诸环节构成。

凸显数学本质:走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数学化” 下载:60 浏览:504

车文胜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数学化"教学就是以"数学化"为核心的数学教学,其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用数学的方式重新认识、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理解数学化的本质含义,搭建数学化的课堂结构,实施数学化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喜欢数学。

从教学走向导学: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的变革与超越 下载:76 浏览:480

倪健1 吴兴奇2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以教为核心的学校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价值、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等方面,都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不相适应之处,成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教育阻碍。相比于教学,回归教学本义的导学蕴含着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丰富意蕴。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打破传统教学惯习,注重教学的生命价值,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实现学校教学从教学向导学的转变。

留白,让思维在静默中走向深邃——《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评析 下载:73 浏览:486

袁瑞芳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得太多"从而导致语文课堂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拟以七年级下册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教学为例,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与点拨艺术。

论美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特点与走向 下载:84 浏览:509

龙宝新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7期

摘要:
专业认证是围绕特定社会活动目的来组建认证组织、开展认证工作的过程,多样化的认证目的、多层次的认证机构、"三步走"的认证阶段勾画出了美国师范专业认证活动的当代轮廓。美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4个显著特点是:纯洁性与民间性、持续性与发展性、开放性与科学性、机构权威性与内在有序性。展望未来,美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走向是:提高专业认证标准,走向基于表现的认证,更加关注实践导向的认证,建立各州与认证组织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从“他助”走向“自助”——以高中古诗鉴赏为例 下载:64 浏览:335

魏百颖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以及学生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归属问题再次被提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讨论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获得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赞同,但如何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的难点。试图从由"助"转向"爱"、由"爱"转向"迷"、由"迷"转向"专"三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应该如何实现自主学习。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