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50例应用笑气-氧气清醒镇静术拔牙患者的护理 下载:54 浏览:484

李文娜 《护理研究杂志》 2018年5期

摘要:
对50例因精神高度紧张、无法完成治疗行笑气-氧气清醒镇静下口腔拔牙术或微创拔牙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发现笑气-氧气清醒镇静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使之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也有利于护士提供更好的护理配合,降低医生压力,节约患者等候及治疗时间,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水疗配合催眠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果的作用研究 下载:56 浏览:712

康桂娟 杨洁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水疗与催眠止痛在产妇分娩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3月-2024年3月住院分娩的孕妇3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孕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助产方法,观察组采用水疗结合镇静催眠治疗。然后对两组产妇的疼痛、焦虑、产程持续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催产素静脉输注率、自然分娩率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组产妇分娩前后的产程、时间持续长短、疼痛积分、分娩方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为减轻产妇的疼痛及焦虑采用水疗结合催眠镇痛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还可以缩减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及缩宫素的用量,疗效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躁动镇静评分在重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下载:5 浏览:250

朱明明 刘芳 王冉 2018年4期

摘要: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RASS)是目前国内外多项指南推荐的镇静效果评价工具,RASS在重症患者镇静效果评价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适宜的RASS评估频次和目标值指导下,可应用于机械通气、躁动、谵妄及其他重症患者,通过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镇静护理评估方案,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该文对使用RASS进行镇静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推广RASS的标准应用,促进重症患者镇静护理质量的改善。

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使用镇静治疗后的护理体会及进展 下载:335 浏览:2798

刘启贤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实施镇静治疗后的护理体会及进展。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使用镇静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55例分成两组,针对A组27例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针对B组28例患者实施镇静护理配合,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对比的疼痛评分、躁动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接受镇静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开展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显著,降低护理中不良事件和躁动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护理有效性,促进患者预后。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96 浏览:977

陈开淳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 对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65例于我院接受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按麻醉方案的不同分组,为常规组(32例,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与观察组(33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对两组麻醉诱导、运动神经阻滞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进行观察,记录苏醒时间与术后4h Ramsay评分,统计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麻醉诱导、运动神经阻滞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后4h Ramsay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在不良反应比较上,观察组低于常规组(6.06%vs31.25%,P<0.05)。结论 予以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起效较快,且有助于术后早期苏醒及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

不同镇静方法在婴幼儿磁共振检查中的效果评价 下载:241 浏览:2654

赵中顺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针对儿童在进行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镇静方法镇静后进行检查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入病例200例,为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所接诊患儿,其中100例按照常规方式进行镇静,即对照组;余下100例以吸入麻醉进行镇静,即观察组。对比效果。结果 对比可知观察组在检查过程中一次检查成功率及扫描图像质量均存在优势,P<0.05。结论 儿童在进行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中以吸入麻醉方法进行镇静,可以有效提升婴幼儿磁共振检查的工作效率及扫描图像质量。

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效果及护理方法 下载:181 浏览:2483

肖何 《国际护理学》 2021年9期

摘要:
目的:研究在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使用镇静镇痛治疗方案的效果,并且对相关护理方式进行总结。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5例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明确相关禁忌症,在确保安全前提条件下,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镇静镇痛治疗,并采取针对性护理,观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结果:本案研究的65例患者,出现临床死亡3例(其中包括2例自动出院患者),其余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镇痛治疗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和非计划拔管等不良症状发生率降低,且通气治疗时间缩短。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使用镇静镇痛方案对患者疼痛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并且经过针对性护理后,患者不良护理事件可控。临床治疗中,相关人员应关注镇静镇痛效果,并使用优质护理方案。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 下载:277 浏览:2936

周红 何婕 《中国护理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
探讨研究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于本院行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患者中抽出76例,以观察、对照形式分组。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镇痛、镇静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镇静镇痛护理,观察组选择实施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NRS评分、Ramasy评分、I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行颅脑损失术治疗患者术后配合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措施,能将药物的镇静、镇痛效果发挥至最佳水准,降低患者颅内压,值得推广。

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婴幼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效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52 浏览:636

唐爱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10期

摘要:
讨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婴幼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22年10月-2024年2月选取本院收治行CT或MRI检查的10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而后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将镇静效果、镇静起效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家属满意度评分数作为评价两组护理效果与价值的主要依据。结果:两组镇静效果4级机率差异不大,P>0.05;研究组镇静1级、2级与3级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级与6级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16-30min镇静起效时间差异不大,P>0.05;研究组5-15minn镇静起效时间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0min镇静起效时间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二次给药发生率、药液外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属满意度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婴幼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且有助于防控风险,提升家属满意度。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