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下载:36 浏览:231

樊济峰 郭宗仁 《诊断医学》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究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行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观察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昏迷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昏迷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有效把控患者术前术后的颅内压变化情况,给治疗提供一定依据,从而起到快速恢复术后颅内压、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改善预后的效果。

术后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下载:55 浏览:398

缪艳 朱红芬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术后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颅脑损伤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术后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和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CD、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预后评价的临床研究 下载:58 浏览:459

许晖 董江涛 王惠 王世龙 王刚刚 焦曦 于春玲 《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174例,预后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174例,采用经颅多普勒的诊断技术(TCD)、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疾病资料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评测。结果 348例重型脑损伤患者GCS得分为(9.34±3.25)分,预后不良组年龄≥60者占66.7%,低血压者占74.1%,瞳孔散大者占57.5%,对光反射消失者占70.7%,有心脑血管病者占70.7%,肺部感染者占55.2%、经颅多普勒检查血管重度痉挛者占32.8%,脑电图重度异常者占35.1%,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者占58.0%,运动诱发电位阳性者占66.7%,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内的紊乱程度,临床评价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患者经颅多普勒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结果及疾病状况等综合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家庭远程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77 浏览:338

潘圆圆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家庭远程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远程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家庭远程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破窗效应”在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下载:20 浏览:206

闫珊珊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引入"破窗效应"理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180例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破窗效应"前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引入"破窗效应"后的9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引入"破窗效应"理论能够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527

包红梅 伍小芝 王秀华 李红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留置胃管鼻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干预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A (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 (immunoglobulin M,IgM)、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4+/CD8+,营养指标ALB、PA、TRF和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821~13.829,P<0.05)。观察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89~4.041,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14.58%(7例),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37%(1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0.01)。结论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亲环素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74 浏览:511

赵辉1 董晓巧1 杜权1 郑永科2 胡炜2 王昊1 杨定博1 俞文华1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揭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亲环素A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亲环素A、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B)、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采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评估患者伤情严重度,统计分析血清亲环素A水平与伤情严重度、上述指标血清水平、30天死亡、急性肺损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和急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亲环素A、S100B、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血清亲环素A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和上述指标血清水平显著相关性(均P<0.01)。血清亲环素A是颅脑损伤患者30天死亡、急性肺损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和急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血清亲环素A水平的预测价值超过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均P<0.05),而与入院时GCS评分和血清S100B水平相似(均P>0.05)。结论亲环素A参与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炎性损伤过程,其升高的水平与脑损伤严重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有效性分析 下载:268 浏览:3071

更登格玛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抽选76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两组,每组有患者3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心理护理。结果:焦虑、抑郁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采取心理护理的患者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人际关系,调节患者情绪状态,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下载:145 浏览:1804

杨帆 《心理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颅脑损伤属于神经外科的高发疾病,该疾病的病情通常十分复杂且危重,且并发症相对较多,往往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康复期时,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对其功能训练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期间可能会产生的常见性心理问题,并总结对应的心理护理对策,这些对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复依从性,为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干预方案制定提供有力依据以及新方向。

镜像神经元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的观察疗效 下载:111 浏览:1232

李滢 申鑫 《神经科学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本论文探讨的是关于镜像神经元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2022年9月-2023年2月治疗的94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认知训练治疗、现实定向疗法、电针和艾灸、失用症训练,观察组利用镜像神经元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疗法,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各项评定指标得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功能得到了更加显著的改善,其恢复效果也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镜像神经元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疗法可对颅脑外伤病人的认知功能损害进行有效的改善,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病人回到家庭和社会,是一种及其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

神经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231 浏览:2967

张艳艳 《神经科学研究》 2022年8期

摘要:
目的:研究神经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2018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损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前后分成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MA、NIHSS评分变化。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MA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利于患者疾病后的社会转归。

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其日常生活、肢体运动的影响 下载:279 浏览:3219

​郭庆庆 《现代康复医学》 2021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其日常生活、肢体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80例颅脑损伤患者,信封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满意度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肢体运动,提高其满意度。

早期康复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的影响观察 下载:342 浏览:2902

​李鑫 《现代康复医学》 2021年9期

摘要:
目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探讨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其生活质量和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分组对比的研究方法,与2020年9-2021年9月从本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将其以40例每组的方法平均分到采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和在该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组,记录组间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其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基于循证医学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105 浏览:1068

袁娜 《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医学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护理)和研究组(基于循证医学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干预),每组25例,比较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高压氧舱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下载:122 浏览:1559

于蕾 《国际护理学》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舱在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接收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且两组都是30例患者。其中,常规护理仅仅在对照组使用,而在观察组中除过使用常规护理,也会应用高压氧舱治疗。结果:在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I指数等指标上,观察组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60%,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治疗中,通过对高压氧舱进行使用,患者意识恢复速度较快,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产生的效果非常显著,应当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高压氧舱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下载:118 浏览:1546

于蕾 《国际护理学》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舱在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接收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且两组都是30例患者。其中,常规护理仅仅在对照组使用,而在观察组中除过使用常规护理,也会应用高压氧舱治疗。结果:在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I指数等指标上,观察组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60%,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治疗中,通过对高压氧舱进行使用,患者意识恢复速度较快,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产生的效果非常显著,应当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舒适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下载:181 浏览:2492

夏慧忠 史生萍 《国际护理学》 2021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1:1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在不同小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开展组间对比。结果:接受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Brunnstrom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采用舒适护理来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服务,可以更好的保证患者的预后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下载:51 浏览:608

王琪 罗家莉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7期

摘要:
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3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且以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对比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奇偶数分组,对照组施行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两组各有患者50例。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进程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中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 NDS)统计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消化道出血、喂养不耐受、肺部感染、压疮、DVT的案例数与占比。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少于对照组4h/5h/2d.4d。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NIHSS、ND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1分、4分。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概率偏低,总概率为10%,对照组总概率为24%。(P<0.05)。结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加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进程,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