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势律动的小学低段歌唱教学创新实践
柯冬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柯冬琳,. 基于声势律动的小学低段歌唱教学创新实践[J]. 教育实践与创新,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084.
摘要:
所谓声势律动,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所谓“声势”,其实指的是人以自身为媒介,通过肢体变化或动作声响,以此宣泄、交流和表达情感。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可灵活利用声势律动技巧,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肢体抒发内心情感,掌握音乐旋律,以此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节奏感,从而快速理解与掌握音乐知识,丰富音乐知识储备量,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 声势律动小学音乐表演
DOI:10.12721/ccn.2022.157084
基金资助: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旺盛的好奇和好动天性,相比于传统教学的被动灌输和机械学习,他们更热衷于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教学活动。

一、打开媒体化声势律动,升华学生的音乐体验

学生在以身体动作展示律动时,教师可在一旁给予更多辅助和指导。而多媒体技术便有着极好的辅助作用,也是日常教学中的一大助力。比如,教师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要求学生在一旁协助进行声势律动。以多媒体播放伴奏音乐,更能烘托学习氛围和表演氛围,也会使师生活动更加和谐。而学生在伴奏音乐下开展表演操作,也能获得有形学习体验。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塑造良好的音乐背景,还能形成独特的画面感,使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的过程中顺利进入音乐情境中,以此形成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升华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与感受,具有突出的助学效果。例如,在教唱《爷爷为我打月饼》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嫦娥奔月”的故事动画,低年级的学生普遍热爱看动画,因而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被动画片吸引住了。在动画结束后,教师可先做出引导式提问:“这部动画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及“中秋节我们要做什么呢?”以动画和提问作为引子,可以快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再借此引申到课堂要学习的歌曲上,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在认真聆听本首歌曲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看法和体会,不少学生都说自己体会歌曲中合家团圆、儿孙满堂的幸福圆满之情,然后教师便可指导学生以声势律动形式展现歌曲内涵。灵活利用声势律动方式展开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抒发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体态动作对音乐作品进行个性解读,以此激活学生的音乐情趣,促进其音乐素养全面发展。

二、创设伴奏式声势律动,启迪学生音乐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有着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特点,因此很难安静下来,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则要求学生们静心聆听音乐旋律,这与其天性特点相悖,故而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受到各方面的音乐熏陶,很容易养成以身体为乐器进行伴奏操作的行为习惯。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在组织音乐鉴赏时,要求学生利用声势律动展开伴奏操作,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并以多种声势律动形式展开音乐活动。此外,声势律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肢体动作,也可以运用身边的物品作为辅助伴奏,通过有序的敲击提升声势律动的效果。小学生大多无法运用复杂的乐器展开伴奏,但可以遵循音乐节奏,创设一些简单明朗的声势律动形成伴奏,以此提升歌唱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声势律动操作时,需先指导学生就歌曲内涵进行纵深学习,以此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做出正确的伴奏操作。例如,在《快乐的音乐会》,教师可先以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们初步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在听第二遍的时候,可指导学生们跟随旋律节奏划分旋律线,以此明确旋律走向和特点。当学生在充分掌握曲调旋律后,教师可询问学生们对歌曲整体旋律的看法与感受,学生们都认为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而且节奏鲜明有力。为锻炼学生节奏感,教师可引导其围绕歌曲,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伴奏方案,并设计一些与歌曲相符的声势律动动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地跃跃欲试。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有着思维活跃、好玩好动等天性特点,教师应灵活把握他们的身心特点,设计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声势律动。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不做过多引导,只是通过反复播放音乐和指导其划分旋律线找到节奏感,然后鼓励他们自行设计声势律动,并进行示范演唱。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更能助长其学习激情,启迪学生的音乐认知,促进锻炼其创新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三、创编表演化声势律动,升华音乐情感表达

音乐是一种优美的声音艺术,而肢体表演则是将声音艺术具象化的表达形式,可以说音乐是抽象思维的展现,表演是形象思维的展现。而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灵活利用声势律动方式,将音乐与表演融为一体组织设计表演活动,编创趣味化和自由化的声势律动方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

四、组织自由化声势律动,树立独特的音乐认知

声势律动是自由化的学习和表达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创设独一无二的声势律动操作,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由理解作品,并主动探析作品中的内在情感,以便设计出充满个性化的声势律动。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们创设的声势律动尽情地展现给他人,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素养。教师可针对歌曲的中心内涵设立针对性的训练任务,要求学生们结合歌曲的旋律特点和表现情感,创编歌曲设计成音乐演绎方案,或改编成歌舞剧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绎活动。由于声势律动没有固定的规律,学生便可以自由编创与设计,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作欲望,更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设计声势律动过程中,学生对于歌曲的感悟和体验也将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可以促进其音乐认知观念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声势律动是一种用肢体演绎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需求。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应灵活利用声势律动创设自由开放、活泼热情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曼妙的音乐世界中自由翱翔,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菁芸.小学应阅读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运用策略[J].读写算,2018(28).

[2]张婷.音乐教育新体系——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2).

[3]徐科宏.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短时间应用[J].新教师,2020(1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