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启蒙和打基础的阶段,除了学习基础的各种学科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社会的规律,尊重并遵守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在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小学开始进行法治思维的培养,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事半功倍,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法治思维,不至于走错路。
1.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落实法治思维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规划者、指导者、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想和教学质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落实法治思维,则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这些教学观念一方面是对当代社会道德与法治的最新认识,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思路和教学规划上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索、发展之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待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品德培养的基础。法治社会的法治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又具有坚韧性、综合性,德与法,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并存于社会才能利于和谐稳定。例如,网络上的新闻热点话题“老人跌倒了,该不该去扶起来”的问题,其实是非常典型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教师可以以此为讨论点,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该扶”或“应该扶”,发挥自主思维,阐述想法意见和原因。在辩证性的思维中,体现自主思考、逐渐清晰落实道德与法治思维的知行合一。碰到需要帮助的老人,肯定要出手相帮,只是在帮助的过程中,用合法合理的手段保护自己。
2.将道德与法治的法治思维结合社会法治进行开放式引导和培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学习过程中,应秉持开放式、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思维的培养。例如,五年级教材中有一课是《我们的公共生活》,在学习此课时,使学生对公共生活、公共区域进行一定的了解,并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很多违反公共秩序或损坏公共财产的实例,当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去教导学生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呢?中国自古有一种“中庸”思想,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小学生可能会对现实中存在的情况非常迷惑和进行反思,对此,站在教师的角度,应保持一定的态度,首先不应该对此事件进行掩饰或修饰,而应该借此机会,利用开放式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探讨,并引导学生“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在生活中遇到此类事情时,还是要主动上前,礼貌表达出“公共物品是属于大家的,要爱护公物”的劝阻,同时也要机智面对当“劝阻”变成“耳边风”,把公物当成自家物品的情况时,如何保护自我,同时也要坚持“善良”。人都是在不完美中慢慢受到影响慢慢改变的,社会上确实存在很多不知法、也不守法的成人,存在很多不文明和不健康的行为,但我们始终要相信法律、相信自己。所以,法治思维的培养更多的时候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对与错的行为碰撞中,慢慢变得深刻和清晰的,要结合社会法治,用开放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方式教导学生,建立正确、正能量的道德与法治思维。
3.将道德与法治的法治思维渗透进教学系统,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和培养法治思维的有利环境
道德与法治不仅存在于教材上,更多的存在于生活中,与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应将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意义和引导责任充分渗透进所有的教学系统中,不仅只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在讲解和引导学生的法治思维,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等都能将道德与法治融入主科、副科、各科的教学中,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和培养法治思维的有利环境。立德树人、德育优先,不仅仅只是口号,而应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育系统秉持和传承的教学理念,没有良好的法治思维和道德品质,再优秀的天才也会被邪恶的魔鬼所诱惑。在思想上重视、在教学中要求、在生活里实践,是所有师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应该去执行的,只有在有利的环境中、在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下,才能更好地培养法治思维。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解古诗歌使学生学会认识古代文明,了解中华文化;历史课堂上,教师讲解中国近代、现代发展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程,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生活和热爱祖国;体育课堂上,跟着教师科学锻炼、强身健体,为人生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每一科每一课都与道德与法治紧密相连。
4.变被动为主动,创新教学工作,有针对性进行法治教学
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应变被动为主动,变传输为双向探讨式学习方法,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紧跟教材内容,设定教学工作,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立和培养法治思维。新课标中的道德与法治,在教材上紧密与生活相连,几乎每一课都安排了实践教学,教师应抓住机会,创新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教学。例如,在三年级的第一课,快乐学习系列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好课前启迪的工作,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是一件很辛苦也很被动的事情,教师的引导要从不同的思路来进行,学习不仅仅是上学,开口说第一句话、开始学着走路、开始用勺子和筷子吃饭,这些是在人生实践中学习。而学习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伦理、人情世故,增长社会见闻和阅历,懂得道德规范、为人处世哲学,这些则是思想的学习,也是道德与法治思维的培养。所以,学习能增长知识和智慧,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带领学生去思考和感悟。
结语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知法守法的社会主义青年,因此,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法治思维培养的策略和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研究,以上供同行参考和探讨,唯有继续努力,才能慢慢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骋茜.多媒体网络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22(05):10-12.
[2]李雅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2(05):94-96.
[3]王建文.试论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2):202-204.